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SMG《走近他们》专题 > 正文
陈小英:就是离开他们的那个一段时间,全班同学每一个人写一段话给我。其中就有一些同学,就在这些话当中,其实就真的是教育我,他们就觉得,老师为什么要把自己包裹起来。他们觉得老师,我们是非常敬重你,但是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亲近你,那些话是对我很有震撼力的。我怕后来一下子就知道,你应该怎么样当老师,你当老师你不要去隔开你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你当老师,不单单是教书本上的知识,你还应该教自己的人生经历,就是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
学生一:她的学生一直都非常渴望和她交流,她是个能够让学生希望和她交流的人。
学生五:她所说的和她所做的是一致的。
于漪: 本色的话就是表里如一。我觉得,小英她确实是如此。她做老师就是实实在在,朴朴素素,所以我讲她是用她的平凡,来塑造高尚。
骆新:您在那地方当老师,在上海也要给您提供一个当老师的岗位,才能回来,还是完全回到上海自己找?
陈小英:自己找工作,可以户口回来,那时候想我在安徽教的师范学校,我想回上海最好也是教师范。后来就知道于老师,正好在第二师范学校做校长,于是我就给于老师写了这个自荐信。
骆新:那会儿于老师在上海很有名,在全国都很有名。
陈小英:在全国都很有名,那时候就非常钦佩,有点五体投地,我就想,能跟着于老师学就好了。我就写信给她。第一封信呢没有回信。
于漪:第一封信我是没有收到,不知道为什么,因为当时可能也是复校,也是比较乱。
陈小英:然后过了一个多月我又追了第二封信,后来于老师就约我,有一次谈话。
骆新:您还记得于老师跟您见面说了些什么,比如她第一句话问您什么?
陈小英:第一句话问什么早忘了,呵呵,就记得于老师也是了解了解我的这个经历啊,过程啊,然后在哪儿教书的情况啊,我估计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她也比较看重我的是还比较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而且是很真心地喜欢。我想是不是她看中我这一点。
于漪:首先像不像个教师的样子,因为作为一个老师的话,他身上要有点正气。在十年动乱的时候,自己还能够坚持学习,而且又有这么一种吃苦锻炼的经历,又向往着能够做一名教师,这些因素都是非常好的,使她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的很重要的条件,所以当时就请她进来了。
骆新:您从滁州回到上海以后,你觉得在上海教语文跟在滁州教语文一样吗?
陈小英:就是我后来也回过头去看哦,在那里(滁州)我就知道,一个老师,你要把自己的书教好,真的你应该是好好地去把它当一门学问来做。我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一种敬畏之情。回到上海以后,是在于老师身边,真的她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教师的肩上一头担着学生的明天,一头担着国家的未来。受到的这样一种滋养,我觉得可能在我的个人专业发展上面,她是引领你超越这种个别的一篇教材啊,或者一节课啊,她就让你去考虑一个大的教育背景,去考虑你整个学科上面的一些建设,就是视野一下子开阔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学校的良好环境中,陈小英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起点上,关注整个教育大背景,对教育的特质和规律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在较高的层次上获得成长,走向成熟。
骆新:那有人说陈老师是不是用这种方式来讲课,她永远会把课文当中某些东西,和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或者跟我们自己的个人一些经历,给连在一起,这样的话课不就上了活了吗?
陈小英:我是比较关注这一点的。我总觉得,教书要教活就是你要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学习是跟今天的生活,跟他未来的生活,跟他的一辈子是有关系的。其实一个人他的内驱力要得到激发,心理学上认为就是你要能够让他感觉到,他所面对的东西,对他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是有用的。如果他一旦真正地从内心感觉到,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他的内驱力就得到激发。所以我是上课的时候,比较关注这一点。比如有一次,我教的一篇是《资治通鉴》里面的一个语段,它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就说有一天唐太宗罢朝回来,一到自己的内宫他就在发火,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田舍翁,田舍翁就是乡下佬。那么皇后就问他了,她说你讲的这个田舍翁是谁啊?干嘛发这么大的火?唐太宗说:就是那个魏征啊,他经常会在朝廷上当着大臣的面,让我难堪,给我过不去,说我总有一天要杀了他!皇后听了这番话以后呢,没做声,就退下去了。过了一会儿,她就穿好了上朝的正服就出来,一出来就跪拜,她对太宗说,她说我听说,只有贤明的君主,他的手下才会有正直的大臣。现在你的手下有这样一位正直的大臣,那么说明你是一个贤明的君主,我怎么能够不来祝贺你呢?这番话说了以后,唐太宗的脸色才好看。那么文言文就教到这里了,字词句啊什么都落实好了,课也可以到这儿结束。但是我觉得,不能结束,这个时候我就说了,我说全体女同学,听好了,过了十年八年,你们的生活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你们的生命当中,会有另外一半,你的另外一半也许会有一份事业,会有很好的发展,或者他能够成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我说请你记住,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唐太宗,不仅他的手下有这样一位魏征,还因为他的身边有这么一位皇后。当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的注意力都相当集中,不仅是女同学,包括男同学同样如此。我想这个就是,语文老师运用他的智慧,怎么样把语文学科的知识,跟人文素养的渗透,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
智慧有形,情意无价。心中有学生,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是陈小英从教生涯的又一大亮点。
骆新:而且我还听说,您还会跟学生搞一些叫笔谈,不光是口头的交流,还需要用笔写来跟他们沟通,为什么要这样做?
陈小英:做这个随笔的作业呢是一举两得,一是练了笔了,我手能写我心,那么自己心里有什么想法,把它写出来,第二个呢就是作为师生的这种心灵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我觉得这个是,使我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或者喜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
骆新:学生要写一篇文章给您看,对他来说他个体完成这个任务不难,您班里如果40多个人,如果您再同时带好几个班,您对他们每一个人都要会,您的压力有点太大了。
陈小英:好象也习惯了,习惯了,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把他当作自己的工作,但是后来呢,确实也是会有一些享受的感觉,会有享受的感觉。你每教一个班,过个半年一年你就会发现,哎呀,班里有一些学生,从不会写到会写,从被动的,应付你的作业,到慢慢地他真的自己很投入的,很有创作的欲望。而且跟你老师这种心灵的交流也非常的通畅,你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有时候就真的也是一种享受。
同事一:她改到随笔本,兴奋的时候,觉得这学生写得特别好的时候,所以她会打电话给这个学生。对他表示鼓励,表扬,所以她有一句话很出名,在我们组里老师都知道的,就是她说:好作文是鼓励出来,
学生三:
那是陈老师第一次给我的批示。她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当时我就特别感动,一般都是学生会因为老师而感到快乐,从来没有老师跟我说:我教你们会觉得快乐。
笔谈——情景再现
学生:要怎样才能描绘你,李义山。除了你再不会有一个诗人留下如此多《无题》,让后人揣测不解。除了你再不会有人发出触绪纷繁而又不名一端,愁牵恨惹而又不知从何而起的浑杂感慨。
陈小英:真了不起,你不仅读懂了李商隐的诗,而且懂得如何从一个诗人的诗走进去,抵达他的心灵。
学生:我逐渐对语文产生了兴趣,那些古文也不再枯燥变得活泼起来。在第一次期中考试,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考了班级第六名。
陈小英:祝贺你的进步,这是对我最好的激励,我也要感谢你呀。
学生:即使最卑微的地位,最平凡的工作,最低贱的身份,也可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陈小英:关于存在的思辨是哲学命题,似乎很难说清。你却借助一本书的阅读阐释得非常清晰。上课要主动表达,大胆发言。我们交谈一次好吗?
学生三:有的时候她不只是一个老师,她更像一个亲人,一个长者,一个引路者。
毕业生三:非常热爱她的这份工作,非常热爱她的学生,然后是用一种非常人格魅力的方式来影响我们。
骆新:现在如果让您看中哪些青年教师,他们能接您的班,或者您觉得他讲得不错,您能不能告诉我,您判断他们讲得好的标准,有哪几个?
陈小英:第一个我还是觉得要很踏实,心比较静。说老实话,我不喜欢急功近利的老师。因为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他不是那个像滔滔不绝的大江一样,用气势来夺人的。教育这个职业他就是一条小溪,他就慢慢地流啊流啊流啊,滋润你,滋养你,真的什么叫陶冶,教师这个工作,他是要靠水磨的功夫的。你一定得有耐心,有恒心,这个是很重要的。
于漪:她是以娓娓动听的平等交流,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人生的感悟。她坚守了自己这样一个岗位,她认为这是她的精神家园。
陈小英:你就认定了你一辈子就是做教师的,对吧,你认定这一点,非常投入地去教,你可能就是,反而能够在这个工作的过程当中,得到很多快乐。
当55岁的我“遇到小孩子的我,应该说些什么话才好呢?”我想,我可以坦然地回答?:我保持了自己的初心,一生只做了孩子时候就决定的一件事——做老师。
——陈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