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能说的发动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2日11:2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解放来了

  葛庭燧在根据地呆了半个月,刚回到北平就与中间人失去了联系。他和汪德熙在1941年赴美,随后就以光谱学和金属力学著名,一度参加了曼哈顿计划。

  不过,从冀中到延安,从山东到江南,无数个葛庭燧最终留在了红色地区。

  后来担任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于1941年在上海大同大学加入地下党。为了躲避国民政府通缉,她撤退到淮北根据地。第二年淮河泛滥,这位学土木工程的“绩优生”,成为了堵口复堤的技术负责人。

  同钱正英扮成兄妹一起到根据地的大同大学电机系学生黄辛白,后来则成了她的丈夫。

  1949年4月,葛庭燧接到清华物理系学弟钱三强的信:“想到我们十三四年前曾经奋斗所想达到的目标,现在来了。只要我们个人人生观仍旧,一切都觉得很自然。”

  钱三强本来受胡适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鼓动,于1948年回国,准备建设中国自己的核工业,但后来在美国的压力下不了了之。北平解放前夕,钱三强借口母亲生病留了下来,果然真正得到机会发展中国的原子弹。

  5月,葛庭燧向还在美国滞留的钱学森转寄了来自大陆的书函。为了打消钱学森的担心,他附信说:“北方当局对于一切技术的建设极为虚心从事,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大前提下,一切是有绝对自由的。”

  他自己于1949年11月迫不及待地返回祖国。

  当葛庭燧下定决心回国的时候,中国最大的汽车零件制造厂---上海501汽车厂接到命令撤退到广州。

  根据赵晟后来回忆,501汽车厂有1000多名职工,设备多数来自美国和日本。在40年代末,它还挂着“汽车制造筹备处”的牌子,成为中国整车设计制造的一个源头。

  由于多数职工来自上海和江浙一带,拒绝前往广东,在5月的一个早上,数百名军警封锁了工厂。赵晟看见几名戴黑眼镜、压低鸭舌帽的特工一个个检查职工证件,将可疑分子戴上手铐带走。

  赵晟此时到501厂刚刚一年。他毕业于中国第一个汽车工程系---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自动车工程系。后来回忆起这个选择,他说了四个字:“工业救国”。

  501厂最终被工人们保护了下来。复工后,赵晟被任命为总装配车间的技术员。

  有一次听他讲课的工人问,什么叫解放?赵晟不假思索地说:“解就是解除束缚,放就是放开能力。”

  50多年后,他还清楚地记得这个情节。“正是在这种解放精神的感召下,我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不能说的发动机

  501厂随后被三野接管,更名为华东军区第一汽车制配厂。来自上海以及整个华东地区的技术骨干就集中在这里工作。赵晟不久就被调到南京的军区工厂管理处。

  工厂管理处下辖的第二汽车制配厂就是今天南京汽车制造厂的前身。30多年后,“南汽”与意大利合作生产依维柯厢式汽车时,赵晟已是项目的中方负责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第一汽车制配厂西迁陕西。这一次职工们却都愿意举家随行。已回到工厂的赵晟与工厂一同西行,他记得刚到陕西最惊奇的是黄土地,“竟然那么松软,一踩一个脚印。”

  而这个工厂就是今天潍柴动力的前身,赵晟在这里正式获得了工程师的称号。

  1952年,他担任总图设计和绘制的中国第一台汽车发动机制造成功。不过根据赵晟回忆,当时他在查阅老501厂的资料时发现,苏联制造的主要汽车车型,实际上来自美国,在图纸上只不过将英寸改为厘米计算。但这在当时还是“惊天大秘密”---这台发动机的样品是苏联的M20发动机,它和美国的T214发动机基本一致。

  赵说,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开始其实是在“大跃进”年代。仅他在这个期间参与的就有中国第一辆轿车井冈山轿车、北京轿车和检阅车、东方红轿车和第一辆平头轻型卡车的设计和试验。不过对于老一代汽车人来讲,这个往事着实有些辛酸。

  井冈山轿车本来参照了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但不能像“甲壳虫”一样前机器盖下陷。于是在工艺美术专家的帮助下,换成了方型。随后又改成四门。

  由于车重增加,行驶变形,以致后来的百辆“井冈山”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盛举”半途而废。

  大众和中国第一辆轿车的“亲密接触”并不成功,却在几十年后占有了中国30%以上的轿车市场。不过,这已是后话了。

  王士光在1950年被任命为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副局长,局长是王诤。

  在王士光的后半生中,他已不只关心单纯的通讯技术。1977年,他被任命为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分管军工电子科研和生产。当时这个领域的重点已经是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同步通讯卫星。

  在1980年、1982年和1984年,这三项技术陆续实现突破,导弹升空、卫星上天。

  2003年,这位中国电子工业的元老去世。后辈敬词:士卒品行贯一,光明磊落一生。

  葛庭燧回国不久,就前往沈阳组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在学术研究之外,这个生机勃勃的国家给了他一片新的天地:用无损探伤解决大型构件的制造难题。

  他经常穿着棉袄跑去车间和工人一起研究实际生产,解决过飞机大梁、飞机起落架、水库闸门制造中的问题。1974年他最后一次下鞍钢,解决了建造核舰艇的中厚钢板的探伤。

  葛庭燧于2000年4月去世。“文革”期间,因为当初去冀中的中间人被认为是特务,他也被隔离审查。与他关在一起的归国华侨李柏年说,“老葛,你要是当年不从美国回来,今天就不会受这份罪了。”

  葛正色道,“我不后悔回国,就是死,我这把老骨头也要死在中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工程师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