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浪网、中国广播网联合推出系列访谈《共和国文本》,深度解读曾经凝聚人心和鼓舞时代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邀请雷达老师(Blog)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下为访谈实录:
视频:《平凡的世界》是让我们前行的精神给养 来源:新浪嘉宾访谈最平凡的生活隐含着真正值得记住的东西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一部《平凡的世界》影响和感动了不只是一代人,不同时期阅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今天,有请作者路遥先生的好友雷达老师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
雷达:《平凡的世界》本身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历史进程命运化,人物历史化,形成一个横纵交错的骨架,带有全景化和整体性。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1975到1985,这10年时间,陕北双水村三家人,孙家、田家、金家,三姓人家的历史。实际上作者写的是乡村、中等城市、省城、煤矿、学校等等非常广阔的画面。今天读的时候,很可要加入一点东西。书中描述的是30年前的人物,那时候人怎么样生活,小县城是怎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含量和气氛,当时人们更关心的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什么发生,那是历史的交替时期。这种历史的视角使今天的读者可能发生的兴趣,对历史的兴趣,对我们曾经走过道路的兴趣。
主持人:路遥的这部小说写法上如您刚才所说,是把历史继承命运化,把人物命运历史化。除了这一点,您觉得《平凡的世界》创作上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雷达: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关心普通人,小人物的命运,所以叫《平凡的世界》。路遥多次跟我谈过,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诗意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当时他也讲过,他的作品里面,人们宁可关心一个小演员毫无价值的琐事,不愿意关注一个普通人生活艰难的追求,这是一个颠倒的东西。他就是想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历史意义的,或者是带有时代意义的事情。这是《平凡的世界》在美学上很大的追求,关注普通人,普通人的命运。
此外,第二个特点是写城乡交叉地区。路遥和贾平凹不一样的就是,他写的不是纯粹的,完全封闭的农村,他也写农村,他更注意写县城、省城。城乡交叉在他看来是信息量最大的地方,既是基层又有上面的,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他的作品,如《人生》中的高加林所待的地方就是城乡交叉的特点,他当时是县报记者,原来是村子里面当民办小学的教师被人顶替了,当时气不忿就起来抗争,后来他回来回到县城里面。他的创作一个是普通人,一个是城乡交叉地带,这是他写作的特点。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从文学上讲,就是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坚持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的生活。这种手法不算新,但是路遥的特点。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是1985年前后,84、85、86是现代派文艺,先锋派创作、前卫艺术最活跃的时期。路遥也读,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他认为最能影响读者和最有价值的还是现实主义作品。
不能简单说他是封闭的,而是他坚持这个思路。他特别相信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所以他作品的面貌给人感觉朴素、传统的写实的方法。实践证明这部作品本身有生命力。
主持人:可以穿越时空的?
雷达:可以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他的文学的渊源和来路,最远俄苏文学对他的影响,整个现代文学对他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柳青对他的文学影响非常大。他跟我讲过,自己最崇拜的两个人,一个是柳青,一个是秦兆阳。
秦兆阳在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期,经常背着一个挎包,挎包里面永远装着《创业史》,有些段落他能背。《人生》开头,前面有个卷头语引的是《创业史》的话,开头就是说“在人生关键的地方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路,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人多么重要,不管在政治上、事业上,或者在个人家庭生活上,爱情生活上多走一步和少走一步可能要影响你的一生。”
主持人: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夹带一些感觉像是主人公自己说的,比如说“多么可爱的家人”、“多么可爱的金波同学”等等,算不算蛮独特的写作手法?
雷达:这个写作方式比较传统,夹叙夹议,甚至加入作者的感叹。但是这个叙述方式在今天要从两方面看,基本上用得不多了。现在一般作家不太夹入自己的评价和感情这些。与当时文化的教化性有作用,强调教化作用,加强了评说性,对读者也许是需要的。但是经过这几十年,后30年文学,一般读者不是特别喜欢接受教化性的语言,应该说这种语言风格有它的时代性,有它产生的背景。在路遥,可能说运用这个方式正好,但是这个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新的叙述语言,叙述话语,包括把叙事、对话、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个叙事链里面去,那样新的叙事方式也早都出现了。
《平凡的世界》最能代表路遥主观世界的矛盾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路遥的小说里面有现实主义,特别关注现实,他也确实都是一直在这样做,有的小说里面都会浓缩个人经历一部分,比如他亲自下煤矿,跟煤矿工人生活在一起,个人的经历对他的小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雷达:有很大影响。他在写完《人生》之后就着手《平凡的世界》的写作,而且跑铜川煤矿很多次,他跟我谈过,当时他讲最早题目叫《黄土地》。他问这个题目如何,我说不错,挺凝重的,很厚重的。后来他改成《平凡的世界》了
《平凡的世界》出版的时候,在理论批评界和文学界没有受到太高的赞扬,当时整个是更新的时期,而这部小说的面貌比较朴素,因为它是史诗性的写法,在当时的氛围下,整个文学界不受赞扬。但是它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一个迷。
主持人:但在读者中的反响很大。
雷达:学术界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平凡的世界》在艺术上也含有不足的方面。但文学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是很难用一个函数和平均数来说的。
这部作品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刚才我们讲了一个社会历史的视角,全景式、整体性、城乡交叉地带、普通人物这是一个方面,他留下了一个历史的记录,这很难得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就是说,有非常强的精神追求,这是今天很多作品都无法和《平凡的世界》相比的地方。主人公有特色,是个外在的贫穷和内心的高傲,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为什么《人生》主人公叫高加林,我觉得其实是路遥自己。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天上有个卫星在转,上面有一个人在卫星上面,那就是加加林少校。他记下了这个名字,最有理想色彩,最能代表他的,给了他的主人公高加林。高加林也有路遥的影子。他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吃的是窝窝头,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但看的是参考消息,想着在联合国干什么,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们解析《平凡的世界》一定要看到这个,强烈的精神追求。
另外有一种内在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这是第二点。
主持人:这个怎么理解?
雷达:内在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怎么说呢?他写的人们是中国坚忍的、朴素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他写的主人公往往是农村生活方式的叛逆者,精神上的叛逆者。他写的这个人,包括高加林和孙少平更接近路遥个人的精神追求,他的美学观:他们都有特别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不仅仅像过去唱高调讲,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主人公首先是强烈改变自己处境的欲望,非常的强烈。
这里面我觉得有一定的现代性,为什么叫现代性?我们五四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现了人,发现了为自己活着的人,是当时很有名的观点。所以我们近现代到现代以来,我们三大历史的革命,哪三大?第一个晚清时期,我们进入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五四时期前后,个体和个性自由的崛起,20年代末到30年代,阶级意识的觉醒,主宰了我们100年的思想史和精神史。所以我们过去写农村,往往就是说缺乏了一种个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