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丽江:消失与重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15:30  南方人物周刊
丽江:消失与重生
拉什海边上的农家人,依然过着田园牧歌的生活 图本刊记者大食

丽江:消失与重生
丽江古城已经成为著名的“小资圣地” 图本刊记者大食

丽江:消失与重生
演奏纳西古乐的老人,越来越少了 图本刊记者大食

  丽江 消失与重生

  在中国疾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像云南丽江这样屈指可数的古城,注定要成为一个被连根拔起的标本,呈现在研究者面前,更呈现在旅游者面前,那么,现在的丽江,丧失了什么?又有哪些生机在悄然萌生?

  本刊记者   王大骐   发自云南丽江  图/本刊记者大食

  从历史上看,近代以来,云南丽江一直是各路外国人,包括军人、间谍、淘金者、传教士出没的地方,17世纪乃至更早,征服藏传佛教,就一直是罗马教廷的至高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基督传教士正是从香格里拉地区起步,开始了敲击西藏大门的无望之旅。18世纪以来,作为英国陆上帝国的跳板,丽江更成为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区。这里从来就不是与世隔绝之地,相反,这里在某些欧洲人眼里的“历史知名度”甚至要超过任何中国城市。

  从文化上看,这里三江(沧澜江,金沙江,怒江)并流,三教(佛教,东巴教和基督教)共存,甚至还包括儒、释、道、巫,丽江街上行走着的除了外国人,还有藏族马帮、白族工匠、汉族商人,“和而不同”在这里并非什么哲学,而就是当地人朴素的生活习惯。这是一个雪山中的王国,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执、不迷、无欲。

  1996年的一场大地震后,大部分的中国人才第一次真正把目光投向丽江,从此这里的旅游业一发不可收拾。而随着交通线路的打通,人们自驾车、坐飞机,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为的就是寻找那雪山中若隐若现的古纳西王国。

  丽江旅游业井喷式的发展伴随着过度的商业化,有人说丽江的纳西文化已死,可是来丽江的游客却越来越多。据丽江市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至7月,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19.3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3.73%,甚至已远超海南三亚,可是丽江古城里的居民人数已从1996年的3万多人下降为6千人,多数是留守的老人。

  旅游洪流

  盛夏的一天,从昆明飞往丽江的飞机上,前排的两个男人热烈地讨论着高尔夫球,内容从最近职业巡回赛上选手们的表现到自己最近下场赌球的经历,后面是来自广东的旅游团,一家大小都对云南的低温天气艳羡不已。300公里的飞行距离,飞机刚钻入云层便开始下降,空中服务员甚至连推出饮料车的必要都没有,在高速公路未打通前,这需要连续乘坐10天的汽车。

  丽江的机场正在第二次扩建中,4个停机位,一个候机厅和柜台,每天40个航班,80万的游客吞吐量已经无法正常接纳210万游客。入市区的路上下起了雨,开始塞车,一辆接一辆的大巴行驶在原先马帮走过的路上。丽江的核心区——占地3.8平方公里的大研古镇外围,占地4700亩的祥和丽城和11000亩的玉龙新县城拔地而起,目的是保护古城、分流城市功能。与此同时,紧邻古城,一个总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鱼米河商业步行街已经开始营业。

  白天,在四方街的广场上,游人并没想象中的多,仍然可以见到几个身着传统纳西服饰的老人在聊天、乘凉。他们如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不断有人用长枪短炮对着拍,可他们脸上木然的表情告诉我们,这早已是他们新生活的一部分。

  晚上,走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游人摩肩接踵。临街的店铺里买卖着大同小异的旅游纪念品,各色酒吧里传出走调的流行歌曲,有几个酒吧悬挂在外的液晶电视里甚至播放着黑人的说唱乐,里面的人使劲地跳着舞。酒吧前常常能见到两群人马在楼上楼下对歌,歌曲不分种类,只为热闹。

  千里走单骑、一米阳光、樱花屋这3个酒吧巨头正在不断扩充着自己的地盘,因其资本雄厚,往往跟店主一签就是5年的合同,所以一个个无法负担昂贵房租的小酒吧注定会被他们吞噬,以前最为出名的火塘吧如今就已不复存在。

  古城里原来居住着6000多户纳西族居民,至2006年,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个户主纷纷开起了店铺和客栈。政府部门统计,这其中有70%以上是外来人口在经营。虽然政府一直在限制外来人口的涌入,可有些外来商人私下与原住居民签订协议,假借本地居民的名义领取“准营证”开店经营,遇到相关部门的检查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责任。而政府由于缺乏适用的法规深入管理,开展监管工作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

  同时,为了鼓励丽江的原住居民留住在古城内,保持古城内原住居民的人口组成比例,丽江市政府实施了相应的惠民政策:凡是常年居住在古城中的原住居民,每人每月发放10元补助,每半年统一结算一次。此外,本地年收入低于2万元的原住居民若想修缮房屋,只要不用于商业经营,政府都一次性给予5000元到20000元的补助金。

  这些努力在商业力量前面不堪一击。涌入古城内的外地人往往以5-10万一年的租金租用当地居民的房子,并且合同一签通常就是10年,这对于备受酒吧街噪音干扰和古城内已有居住条件限制的原始居民来说,无疑充满了诱惑,于是他们纷纷搬出了古城,住进了新城区现代化的居民楼里,天天打麻将,靠收租度日。

  在当地最大地产公司裕合地产上班的小王说,这些搬迁户的第二代因为突然家里有了生财的渠道,因此都变得无所事事,无聊之余还拉帮结派,时有暴力行为发生。这样的状况跟广东一带靠原有土地发家致富的“地主”们一样,那里的二世主们每天也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两大转型

  饭桌上,丽江副市长、原央视主持人王志正跟市委书记和知兴汇报新的招商引资项目,远在北京的投资商希望在丽江建一座影视城。相比于数年前的投资热潮,以及相伴随的种种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非议(包括对开发商准入门槛设置太低,为求降低投资者投资成本实行土地零利润),和知兴称现在丽江已经进入了招商选资的时代。

  的确,在过量游客涌入的现实环境下,丽江市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提高游客的含金量。以前的小资天堂目前正准备充分开发高端市场。而早在数年前,丽江市政府早已停止了对五星级以下酒店的审批。

  新加坡悦蓉集团在束河的别墅酒店属于第一批入驻丽江的高级酒店,标出了每晚500-700美元的高价后,自开业以来天天爆满。皇冠假日也于今年开业,阿联酋的阿曼酒店和上海金茂今年刚签订了投资合同书,与此同时丽江的第三座高尔夫球场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这一切都证明丽江市政府提出的从数量效益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型正在进行当中。

  丽江的旅游局相比于新建成的市政府好比是一座破败的招待所,穿过不长的走廊,旅游局的副局长杨俊星正坐在沙发上。小个子,有着一双锐利的眼睛的杨是土生土长的纳西族,对于记者的问题,他总能立刻就给出一连串滴水不漏的答案。

  据杨介绍,丽江的旅游市场散客和团队各占一半,而70%的团队通过昆明的旅行社规划行程,这样就对丽江本地旅游市场形成了一个制约,在价格和质量上会有一个打压,现在政府正提倡从团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过渡。此外,丽江现在已经成为云南省继昆明后最大的游客集散地,这也正是丽江发展的长期目标——做大香格里拉的门户和游客集散地。

  谈到丽江游客数量是否超负荷的时候,杨从嘴里吐出一口烟,说如果游客分流得当,也就是不全部聚集在玉龙雪山这一带,现在已经开发的景点只占旅游资源储备量的10%不到,还有更多东西等待游客去发掘。

  对于杨这样的当地居民,旅游也给他们带来了不适应,尤其是生活成本的上涨,现在在丽江吃一顿饭的价格甚至要高于昆明,以前850元/平米的商品房现在已经涨到了3000元,而且还要抢才买得到。

  过度商业化是旅游发展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之一。不过,在丽江发展旅游之前,当地农民苦于生计,只好去砍伐森林出售木材,大量的原始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当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后,政府又开始设立自然保护区,这几年植被迅速恢复。

  记者到拉什海旁边的一户纳西族人家里做客,他们的男主人一大早就出去做游客的牵马生意,在拉什海附近骑马是现在丽江最火的一个旅游项目,380块的费用,马夫只能得到80块,其他300块都要做为回扣给拉客的导游或的士司机。即使如此,收入也比以前好许多。而且他们实行的是公有制,一个人一天不管拉几趟,到最后钱都是大家平分。这种公社生活为一家人带来了有两个大院的房子,闲时还能吃自己种的菜和养的牲畜。午饭时,农户还专门从后院抓了一只鸡给我们做纳西铜火锅,鸡是家养的,肉嫩味鲜。在大树底下摆上一个桌子,吃着火锅,远离了古镇的喧嚣,丽江闲暇的生活又回来了。

  都市人的精神再创造

  阿丹曾经是台湾数一数二的旅游纪念品生产设计商,但一场地震却将所有东西化为乌有。6年多前,阿丹与朋友来丽江养病,回去后不假思索地举家搬到了丽江。

  如今的阿丹留着马尾辫,脚踏长筒皮靴,每天睡觉前必须要喝上两瓶红酒,平时只喝自己销售代理的野生普洱茶,早已彻底融入了丽江闲适的生活。

  初次踏入他位于四方街拱桥边的古铃精怪店,音响里放着的是台湾的老式民谣,后院里四周墙上爬满了常青藤,院子里都是他用从农民家里回收的“垃圾”做成的家具:车轱辘改造成的饭桌,猪槽船书架,耕犁做的椅子,牛皮饭锅盖做成的灯罩,明朝旧牌匾做成的茶几。创意无限,变废为宝只需心灵手巧。一按按钮,墙上的银幕自动降下,夜晚还可以边喝红酒边看电影。

  兴奋地介绍完自己的作品之后,坐着他的越野车,一路听着NICK CAVE的《在你身边》,我们来到了他位于拉什海边上一个叫瓦岗寨的地方,随行的还有一个长着大眼睛的女孩,据说之前就来丽江待过两年,开过酒吧和衣服店,接着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至于这次能待多久,她自己也不知道。

  瓦岗寨是阿丹囤积、加工、销售自己创意改造旧货的地方,充满了童话世界的味道。7亩地大,竟然还有一座颇为雄伟的城门。院子里的香炉中白烟袅袅,为寨子增添了一丝神秘。工匠们此时正忙于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阿丹从农村里挖掘出来的能工巧匠,有木匠、雕匠、铜匠、画匠、皮匠,而工序则分为打磨、上色、镶铜、制皮,有时甚至还需要对产品进行额外的雕琢,阿丹忙碌地穿梭其中,认真地检查着工人们的进度。工厂之外,寨子里养了各种动物,阿丹开玩笑说,几乎十二生肖都齐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丽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