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计划经济”复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5日17:52  南风窗

  “计划经济”复归?

  央企掀起这轮兼并重组的浪潮,在不同利益主体看来,有着不同的解读。

  “这只是市场化重组的一种方式,是央企做大做强的一种途径。”在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看来,对央企垄断和损害产业结构调整的指责是不对的。

  李保民认为,目前在诸多行业中,产能过剩严重,行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远远不够,在钢铁、汽车、能源行业,行业的集中度过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是事实,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不问身份的,不管是央企、地方国企还是民企,都处于不停地重组再重组的过程中,央企本身拥有规模效应,有技术有人才,在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中,央企的地位应该得到加强。

  “地方国企也在改革,而央企的进场是一种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央企延伸了产业链,加强了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他对记者说。而在重组兼并的过程中,是阳光交易,“市场化的重组”,并不是行政主导的结果。

  “尽管我们不能用金融危机的理由去否定市场化和全球化理论,但是国际之间的竞争是客观的,国家之间的竞争是通过大企业进行竞争的,而大企业必须培育、发展、成长。而央企目前有能力、有责任来做这个成长的骨干力量。”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平则认为。

  但在李曙光看来,目前这种央企大规模并购地方企业的风潮值得警惕,一些央企是否具备市场并购主体的地位是值得怀疑的,“从央企在过去一系列海外并购的失败中可见其真正的竞争力并不强,央企过去所获得的利润增长,与其垄断地位,资产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家资源的占有有关,在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成分是属于经营与管理机制的创新所取得的,值得大打问号。”而央企在资源行业获得的利润,是“靠透支子孙后代的资源来换取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企本身扩张的冲动,有着内部挖潜能力有限,为了向中央交出满意的利润答卷,开始向地方要资源的嫌疑。而地方政府考虑更多的可能是通过依靠央企向中央政府拿政策、资金资源的出发点。

  在深圳市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深圳市国资委主任贾和亭看来,央企并购地方国企并不值得大力提倡,从以往的并购重组经验来看,国企与国企之间的并购重组,效果并不比民营与国企、外资与国企重组的效果好。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出资人代表虽然不一样,但机制和体制却相差不多,经营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上是趋同化的,并不有利于重组后的创新。

  “地方政府看好央企的可能更多是垄断地位和中央政府的人脉关系,当遇到经营困难时,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由于有任期的压力,首要考虑的可能是如何在借央企之力壮大地方经济,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考虑如何提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和体制创新能力。”他对记者说。

  贾以深圳为例,在过去的几年中,深圳推出包括水务、能源、燃气、公交等一系列能源、公用事业的国企整合重组,但引进的都是国际资本和有名的民营企业,“就是期望他们能带来更先进的经营和管理体制,扭转连年低效率亏损的局面”。

  央企并购重组地方国企失败的例子在过去也并不少见,如曾大举收编地方企业的中铝集团各地方炼厂纷纷减产停产,东航在并购地方航空公司后亏损严重等等。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央企的表现也并不比其他企业好。2008年,央企利润同比下滑30%。

  而从纵向来看,多年来央企下放——上收搞了好几个来回,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总的趋势是中央企业下放地方管理。如今央企大规模并购重组地方国企,看上去则是一种反向,是在维护“旧体制”。

  央企早已变异

  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调整和改组中要坚持“有进有退”。而按照国资委2006年明确的政策思路,央企最终会在七大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保持绝对控制力,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在另外九个行业保持较强控制力,此外的央企应逐步推向市场。

  在国资委看来,央企所发动的这一轮并购,虽然是国资委推动,但也坚持从“企业行为”出发,符合“有退有进”、“主辅分离”的原则。

  “我们也并不赞成央企的无限制扩张,设置了主辅分离的关口以及不符合控制性行业不审批的关口。”李保民说。但他同时表示,目前央企的发展仍然存在投资体制不明确,利益导向不明确,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比如,在央企的利润构成中,到底哪些是主业经营带来的,哪些是辅业带来的,目前没有明晰。”

  在这些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央企便可能以利益导向加强自身的垄断地位,依靠垄断获取高额利润,并向竞争性行业扩张。在此番地方政府推广对接的诸多项目中,就包括旧城改造、地产开发、电子信息产业等诸多诱惑,并有着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

  国资委提了好几年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但总体仍然是缓慢的。比如房地产业,国资委的资料曾显示,中央直属企业当中,涉及房地产业务的达100家以上,尽管在国资委先后公布的央企主业名单中,房地产业务被列为主业的央企目前只有14家,但目前仍有80%的央企在从事房地产经营。这些央企在今年以来的各地的土地招标中,便凭借手中握有的巨额信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地王”。

  一位地产业界人士对此发表疑问:“这些央企的进场到底跟改善民生有什么关系?”

  对于央企对利润获取和规模扩张的冲动,国资委的控制能力或是有限的,“说是管人、财、物,但在一些特大央企,人是管不着的,企业负责人直接由中组部任命,对于企业来说,人就是最大的问题。”李曙光认为。

  一些央企蜕变成特殊的利益集团,为牟取自身的利益,不仅对其他资本进行打压,而且侵蚀了国民福利。资本经营预算机制的推行困难便是一个例证,2007年国资委刚刚推行的红利征收,在2008年便遭到了一些大型央企的抵制。

  而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央企的利润一直留在企业,困难时要求国家巨额补贴,赢利时作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却并不分红。一方面是央企利润暴涨,另一方面是社保等账户的巨额亏空。而社保账户的亏空,很大部分就都是过去国企改制留下的社会欠账。

  “企业向大走是好事,但如果说大必须是央企,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这些央企与中央政府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央企的风险,可能就是政府的风险。”李曙光说。

  中国正在重新进入一个一元的体制——以权力为基础来分配资源。显然,它并不是我们原来想要的现代市场经济。30多年来,中国经济格局有一点始终未变,这就是政府对要素的垄断性使用。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理解中国当今一系列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