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共同关注清洁能源问题解决方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10:18   央视《新闻调查》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11月7日播出《中美携手 清洁能源》节目,以下为节目实录:

  第一部分

  演播室:2009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影响深远的一年。12月,即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将对人类社会抗击气候变化的未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人这样断言,这次会议,要么将推动全世界更加有效地携手合作,要么将加剧分歧、削弱达成全球性协议的势头。而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国的态度与立场,又将成为哥本哈根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就在他访华的前夕,中美两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在北京举行了一场由民间发起的战略对话。

  解说:已经成为气候变化标识图像的北极熊,此刻正站在一座垃圾堆上,凝视着眼前。

  这里即将成为一个会场。几个小时之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能源消费总量、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大国,将在这里举办一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论坛。

  就在不久前,世界各国领导人汇聚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共商应对气候变化大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本次峰会。

  同期: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胡锦涛说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解说:胡锦涛强调,当前,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应该坚持:履行各自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确保资金技术。胡锦涛还表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同期:胡锦涛最后说“中国愿同各国携手努力,共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讲话中表示: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对气候变化造成了更多的损害,对此依然负有首要责任,应该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继续发挥带头作用。

  解说:自2009年伊始,先后到访北京的华盛顿政府高层,一改过去对人权问题的偏好,而是把“气候变化”当成了与中国领导层会谈的首要内容。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两国并非没有分歧。一些美国人认为,“为什么我们就应该花钱买单?”而中国人则强调“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承担的是有区别的共同责任。”那么这次论坛,在中美两国之间,究竟会带来更大的争论?还是能取得积极的进展呢?

  论坛的地点就设在钓鱼台国宾馆。这个过去有着浓厚官方色彩的场所,如今也开始对民间有限度地开放。或许是历史的巧合,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时、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进行“破冰之旅”时,都曾在这里下榻。如今,在中美外交关系恢复正常化的30年之后,两国的民间力量也将在这里,展开一场非官方的、重要的对话。

  吴建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这叫(论坛)生逢其时。

  解说:吴建民,资深外交官,曾担任中国驻荷兰、驻法国大使。这次他的身份是论坛中方主办机构 —— 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的副会长。

  吴建民:中美关系是一个全方位的关系,它有政府,有民间,有公民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有智库,各方面的一些关系。

  解说: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郑必坚担任会长,集中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400多位专业和业余理论研究者,有“中国的战略智囊库”之称。而论坛的另外一个主办方,则是美国的布鲁金斯学会。

  约翰·桑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局主席):首先,我们是独立的、无党派的智库。

  解说:约翰·桑顿,曾担任过美国高盛公司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局主席。他所领导的布鲁金斯学会成立于1916年,被视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库之一。2009年,在奥巴马总统即将访华的前夕,布鲁金斯学会和中国战略研究会,不约而同地都将目光对准了两国的清洁能源战略合作。

  约翰·桑顿:我很清楚地知道中美两国政府都对此(清洁能源战略)非常关注、非常重视,大多数人都会赞同我们该对此付诸行动,困难当然是很明显的,也需耗费时日,所以我并不期待马上会出现奇迹,但我相信奥巴马总统十一月的访华,以及他与胡主席的会晤将会取得成功,因此我们现在举办论坛是很重要的。

  解说:2009年10月21日晚上,在挂满北极熊油画的大厅里,中美两国智库为出席论坛的来宾举行了欢迎晚宴。

  同期:如果你看看北极圈覆盖的冰层。

  解说:气候变暖观点的坚定支持者、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再次提醒大家、气候变暖给自然界带来的危机。

  同期:但是当冰圈逐渐融化,这对依赖冰层存活的北极熊很糟,新的研究显示,竟然有北极熊淹死在海中,因为它们要游长达60英里才能找到冰层落脚,这是以前从不会发生的,在地球上方原来覆盖着冰层的地方变成汪洋一片。对人类会有什么影响,这不仅对我们个人有影响,也会危及我们未来的文明。

  吴建民:双方的智库,双方的政界、经济界、学界的人聚集到一起,讨论当前一个最热的问题,能源问题,我想这些思想、这些点子,都会反馈到两国政府。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进展,我想都是会有帮助的。

  解说:一个是中国的智囊团,一个是美国的思想库,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明,在21世纪的今天究竟会如何交流?他们的相遇又将怎样影响未来中美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政策、战略与合作呢?

  第二部分

  解说:2009年10月22日上午,中美清洁能源务实合作战略论坛举行了开幕仪式。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

  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中美两国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都需要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双方在发展清洁能源上各有特点,但合作的潜力很大。

  解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通过视频,阐述了观点。

  希拉里·克林顿(美国国务卿):我们在关键时刻召开了此次论坛,在未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国际社会将齐聚哥本哈根,制定应对气候危机的全球协议,我们为此次论坛所做的努力,将有助于我们的星球长享太平。

  解说:开幕式之后,与会的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家,分别在六个分会场,就有关清洁能源的不同话题,进行了讨论。

  同期:你最想同美国发展的是哪个领域的合作?

  同期:最希望合作的领域是智能电网的建设,特别是玉米秸秆的生物质能源的利用方面,希望跟美方合作。

  同期:我希望在太阳能的利用上,特别希望跟美国朋友有成功的合作,谢谢。

  同期:好,论坛的一个特点是要务实合作,战略层面交流,务实合作落到实处。

  解说:几乎就在同一天,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突破了每桶82美元,这是自2008年末以来,原油价格所达到的最高点,比一年中最低点的45美元一桶,上涨了76%。这样的巧合令在场的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清洁能源所肩负的责任。

  法蒂赫·比罗尔(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博士):如今关于石油的情况是,有能力增加石油产量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少了。

  解说:法蒂赫·比罗尔博士是国际能源署的首席经济学家,主管能源政策经济分析工作。国际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世界遭遇石油危机之时,它的任务是致力于预防石油供给的异动、以及提供国际能源领域的情报。此次,比罗尔博士作为国际能源署的代表,出席论坛。

  法蒂赫·比罗尔: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增加石油的产量,比如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石油产量高度集中在几个国家,导致世界上55亿人口的石油消费都要依赖这几个国家的决定,因此我认为这使得能源与地缘政治学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紧密。这几个国家都集中在同一地区,该地区也成为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

  解说: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目前,美国年消费石油在9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25%,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年石油消费量在3亿吨左右,约占全球总量的8%。现在中国的人均年石油消费量只有0.2吨,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但是,中国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以及持续的增长,都意味着对能源消费的巨大潜力。

  周大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都去像美国这样去消费的话,人家说了,一个地球不够,得俩得三。

  解说:周大地,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这次,他以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的身份,参加了这次论坛。

  周大地:即使没有气候变化,中国也很难去照搬西方现在这种,建立在资源高消费的,大量使用能源这种发展模式。

  解说:不仅仅是比罗尔和周大地,世界上大多数专家都会同意,依赖石油绝不是长久之计。真实的案例就发生在眼前,像委内瑞拉和巴库、如今已经变得萧条冷清。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能源有三分之二以上取自石油和天然气。当危机到来时,人们常常注意到的是它们价格和储量,但却忽视了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 —— 结构。

  曹士和(香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石油有两个大的战略地位。

  解说:曹士和,香港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专程到北京来参加论坛。在世界范围内,至少有数亿与曹士和年纪相仿的人,亲身经历了石油的鼎盛时期。

  同期:你将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无比精彩的新世界,1960年代的世界。

  曹士和:石油既是我们所有交通工具,不论是军队的,民用的,飞机,地上,海上,它是唯一的主要燃料。第二个的话,它是主要的我们四大合成材料的原料,从石油提炼。四大合成材料,我们目前为止所用的室内所用的东西,我们工业里面用的所有的塑料仪表板,这个电机壳,甚至有一些发展很多的通讯的一些东西,全是从石油提炼的。

  解说:正如人们形容的那样,石油像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血液一般,创造了一个璀璨辉煌、令人屏息的工业文明。

  而一旦这个基础无以为继,我们的世界,又将会怎样?

  能源、以及使用能源的方式,使得我们曾经自信和自满的未来观大受动摇。

  在中国,同样有一些濒临资源枯竭的城市,而它们过去的根基,是另外一种黑色的古老化石能源 —— 煤炭。

  王兆华(辽宁省辽源市人民政府市长):辽源市过去是因煤而兴,因煤而立,现在是因煤而衰。

  解说:王兆华,辽源市长,专程来到北京参加论坛。

  记者:以煤炭为经济的支柱产业,最辉煌的时代是在什么时候?

  王兆华: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号称东北的小上海,热闹,开采了一百多年,日伪时期就开采了,煤炭资源枯竭,已经正式被国家列为全国12个资源枯竭性城市转型试点之一,传统工业在某些方面已经没有生命力了,在某些领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穷途末路。

  解说:尽管人类一直不停地在向更深处挖掘、向更远处勘探,但没有人能说得出,这种古老的化石能源我们究竟还可以使用多久。只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没有谁能把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再埋入地底,以增加它们的储量。

  周大地: 中国现在能源结构煤炭比重比较大。所以我们现在能源的碳强度也比较高,这是现在温室气体排放比较强的一个原因,还有你的经济结构、你的能源结构,(让你)面临两方面压力了。所以从中国自己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要很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整个系统的改变,技术方面也要有重大变化,经济体制政策都要有很大的调整,并不容易。

  解说:面对全人类遭遇的危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书中写到:工业文明已经逝去,在失败和崩溃中,出现了成长和新力量的迹象。如果我们仔细聆听,可以听见新文明的浪潮正在不远的海岸边咆哮。

  郑必坚(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克服三大方面的挑战,一是资源,主要是能源问题挑战。二是环境,主要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三是经济社会文化一系列矛盾的挑战。在呵护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之下,中美两国围绕能源战略,如何自处,如何相处,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和平崛起,关乎美国在途发展,也关乎世界和平发展、文明发展的十分重大的课题。

  解说:在这次论坛上,人们正在试图全方位地思考中美两国清洁能源的现在与未来,既明晰双方的战略轮廓,又探寻相互的利益交汇点,还要促进企业、研究机构以及民间的务实合作。那么,中美两国的智库是否已经拥有了足够的能力,寻找到清洁能源的未来之路?东方和西方的头脑,又是否具备了高度的智慧,可以在更大的思维空间里探索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