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应注意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方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10:18   央视《新闻调查》

  第三部分

  解说:2009年10月22日下午,来自中美两国的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就清洁能源的发展话题,继续着思想的碰撞。

  同期: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你得要会用银行的钱,金融确实是关键。

  同期:但是如何把钱用好?

  同期:不仅跟中国本土公司合作。

  解说:在中美两国的历史交往中,我们不难发现“智力导航”的痕迹。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背后,正是来自美国智库一系列的主张以及与中国交往的报告,这带来了两国关系的冰雪消融。而此后,中国入世、与中美软实力的对比,也都引起了双方智库热烈的讨论。这次,席卷全球的气候危机给中美两国智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拳脚的大好机会。

  同期:在清洁能源问题上,美国应该合理地制定合作的框架,提供有效的领导力,清晰责任,加强资金的募集和支持,特别是这届奥巴马政府要做出决定。

  解说:在论坛上,各种观念的表达代表着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诉求,为政府分析局势、制定政策与战略,提供更为开放、更为多元化的思考。

  同期:现在一个大的问题和我们会议研讨的中心有关系,(就是)搞清洁能源,全国发展的势头是相当喜人的,但是也非常令人担心。

  解说:根据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连续三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居世界第四。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量是26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在论坛上,就如何发展太阳能与风能,展开了各种理念与构想的竞争。

  同期:据我所知,中国现在风能(风力发电)产能有点过剩,那么这样的政策(遏制产能过剩)会对你们有多大影响 ?

  同期:实际上现在我认为不存在风能产业过剩的问题。

  同期:(有些地方)想的还不是用新能源。

  同期:是怎么又搞新的GDP,我们经常对短期的东西注重太多了,大家想的(还)都是工业。

  同期:所以我想我们自身从业者认识的提高(很紧迫),今天在场的有老首长、官员们、金融界人士。

  解说:对于中国清洁能源战略的制定,与会者又是否能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呢?

  石元春(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可再生能源如何替代化石能源,这个问题从战略上我觉得重视不够。

  解说:石元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专家。他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生物质燃料替代石油的研究。

  石元春:又造成这样一个新的形势,好像变化风能、太阳能重要,而生物质能源不重要。

  解说:石元春院士所说的生物质,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比如:木材、农作物、杂草、藻类以及畜禽粪便等等。

  石元春:绿色植物有个功能叫光合作用,它可以把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一个化学态的能量,就是我们说的碳水化合物。所以它把能量都储存起来了,储存在植物里边。所有的有机物质都是可以作为生物能源的,都是一种太阳能的辐射以后的转化的产品。

  解说:在石元春院士看来,生物质能源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石元春:这是上帝决定的,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只不过它经过了植物这一关的转化了。风能你只能发电了,太阳能只能供热,或者直接转化为电,热与电都是物理态的,而唯有生物质能源,因为它是化学态的,各式各样都有。生物质能源它不仅可以生产热、还可以生物质发电,还可以做化学的乙醇、生物柴油、还可以做成气态的沼气来替代天然气。

  石元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说它是有物质性的生产,它有一个物质的东西放在这了,而不是只有一个能态,所以它替代石油,替代化石能源是全面的。

  解说:既然生物质能源是全面替代石油的理想选择,那么究竟该如何分配它与风能、太阳能等在清洁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呢?

  石元春: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家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都是兄弟、姐妹,它们的母亲就是太阳能辐射。就应当是各显其长,而不是说我用它而不用它。我觉得四个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我觉得应当让他们各自发挥,他愿意念书的叫他好好念书,他愿意经商的叫他好好经商,他愿意上台表演的,就让他做主持人最好。

  解说: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一项总统令,要求在美国利用生物质作为原料,发展可以替代石油的生物基产品。这样的做法,中国可以效仿吗?

  石元春:从石油替代入手,美国是一个玉米的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玉米生产加工有传统的国家。所以它一开始切入点很简单,顺理成章地就是走玉米乙醇加工的道路,我们国家就不适合了。

  解说:吉林省是我国东北的产粮大省,也是玉米种植大省。若干年前,吉林也曾经尝试用玉米陈化粮加工乙醇。随后,全国各地曾掀起了一阵用粮食生产乙醇的热潮。

  石元春:如果不用陈化粮,要动用到玉米、小麦,这个问题就比较大了。

  解说:当时,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在他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人》中,毫不客气地说:我们到底要拿粮食喂人,还是喂汽车?

  石元春:他说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吃饱饭,这个问题其实很尖锐。

  解说:很快,政府叫停了全国各地正在生产和上马过程中的生物乙醇加工项目。从此,一提起发展生物质能源,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过去的这场并不成功的尝试。

  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对我们国家来讲,我们要发展生物质能源是必须要发展的,但是我们要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

  解说: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

  匡廷云: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我们怎么办?

  解说:2004年5月,巴西总统路卢拉访问北京。那时,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已经摆脱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胀高企、债台高筑的境况。而一向以敢于直言著称的卢拉总统,积极地向中国推销起了巴西的生物质能源。

  匡廷云:巴西的甘蔗的乙醇,它经过了23年(发展),从甘蔗的育种、改良、选育,到甘蔗的栽培到甘蔗的发酵、除冠,系统地进行研究,所以它现在巴西的甘蔗产生的乙醇跟石油有竞争力了。

  石元春:现在巴西的生物质燃料已经成为巴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解说:巴西的生物乙醇计划开始于1975年,那时巴西90%的石油都依赖进口。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巴西政府用补贴、设置配额、甚至处罚等各种干预手段,鼓励国内发展和使用甘蔗乙醇燃料。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屡创新高,巴西国内的油价却岿然不动。

  李十中(清华大学核研院新能源所副所长):巴西的甘蔗乙醇就是说它已经替代了50%的汽油了,它去年的产量是1950万吨,他现在卖的汽车百分之百都是灵活燃料汽车,就是说这个汽车又可以用乙醇燃料,又可以用汽油做燃料。

  解说:李十中,清华大学核研院新能源所副所长,他相信,发展中国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三农”问题。

  李十中:另外也可以实现糖醇联产,像巴西就是这样,糖贵了我做糖,糖便宜了我就去做乙醇,这样的话,就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

  石元春:巴西强调了(甘蔗乙醇)可以带动十一个产业,最重要的是它能带动农业,所以卢拉(总统)走到哪里,他都说我们巴西发展生物能源,第一条我是为了我们巴西的农民太穷太苦,我要发展这个。

  解说:但是,巴西的做法也一直备受争议,为了种植甘蔗,大面的热带雨林被砍伐殆尽。此外,与巴西丰富的土地资源相比,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还不到巴西的三分之一。

  石元春:因为我们国家土地很少,人很多,粮食非常紧缺,我们不可能走这条道路,所以我们的切入点在哪里?原则就是,第一个不与人争粮,不仅是不与人争粮,也不与人争油,不与人争糖。

  解说:不与人争粮、不与人争油、不与人争糖、还要不与人争地。对于中国来说,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客观条件似乎比美国和巴西都更为苛刻,那么,这个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呢?

  第四部分

  解说:这是一部中国人都熟知的电影,那满山遍野的高粱,更是一种在中国已经有着5000年种植历史的作物。谁能想到,高粱作物家族中的一员,会成为今天破解中国发展生物质能源难题的答案呢?

  李十中:甜高粱,高粱知道,咱们不是东北种高粱吗,但是它叫甜高粱。它和普通的高粱区别是什么呢?也是高粱,有高粱米,但是高粱秆里面跟甘蔗一样,也含糖。含糖量和甘蔗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在13%到14%,就是整个秆里的含糖量。

  解说:甜高粱与甘蔗具有相似的含糖度,但是科学家们选中它,还因为它身上具有甘蔗不具备的特色。这种植物起源于干旱、炎热、土壤贫瘠的非洲大陆,恶劣的生态条件使它具有很强的抗逆境能力。

  李十中:它可以在盐碱地上长,用水量大约是玉米的60%左右,只是甘蔗的七分之一,就是它用水量非常少,而且它生长期短,大约就四个月左右,经过20多年我们种的,种没有问题了。在盐碱地大约盐碱度0.6%以下的地上都可以比较高产,这个就是像咱们从唐山的曹妃甸,一直到启东。就是这一带,大约有1000多万亩的滩涂地、盐碱地,这一带现在种别的,种粮食产量很低,你不能说它不长。如果要是种甜高粱,我们把土地资源就解决了,就不会存在争粮争地,它不用好地。

  解说:李十中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在论坛上,他希望中美两国能够就甜高粱的开发和利用上,开展合作。

  李十中:我们就有一个技术可以把它转化成乙醇,我把这个高粱秆粉碎了以后,我就直接发酵,24小时就可以发酵完。得到95%的乙醇了,第二个它既产高粱米,你可以做粮食也可以做饲料不会影响粮食安全的,如果把这个能形成这种产业链多好啊。

  解说:在这次论坛上,除了甜高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生物质能源的新宠——海藻。

  曹士和:所以藻类是一个单细胞植物,但是它是生存了几亿年,它很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然后二氧化碳加上阳光,光合作用以后再加上一部分肥料,然后它可以在光合作用之下,把它这个二氧化碳先变成糖,变成糖以后再转化成油脂积蓄在体内,然后油脂再提炼成石油。

  解说:尽管海藻的个体小到人类的肉眼几乎无法辨识,但是,它们却成为未来生物质能源的特种部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美国海军部就将海藻作为研究的一项重点。

  匡廷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已经筛选了三千份海藻,可以产生柴油,而且从三千份里头又挑出三百份来,含油很高的供研究,供以后开发的,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方比起他们国家来讲还是滞后得很多。

  解说:人们把海藻视为未来第三代的生物质能源产品,而目前美国在这个领域的研发,已经具备了优势。

  曹士和:美国大大小小也有200多家(公司)搞藻类,所有美国大的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壳牌、雪弗龙全部投入巨资,埃克森是最保守的一个石油公司,它最初不看好,但到了今年的7月份,它投资6亿成立一个藻类公司,所以我们说生物质能源其实是在制造,我们叫绿色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油田。

  解说:不仅仅是海藻,开发清洁能源所必需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也都掌握在美国的手中。

  李俊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我也是刚刚得到了最新的信息,美国号称动用了32个国家的实验室,就是能源部下面的实验室,300多所大学,两万多名科学家,30多万的学生,就是研究生、博士生,来研究能源的新技术问题,它是在技术研发上有前瞻性的安排,这一点我们是不够的。

  解说:据统计,在奥巴马总统875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中,有1100亿美元属于科技投入,而这1100亿美元当中的一半则是用于清洁能源的研发,这似乎也预示了这个国家对于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决心。

  匡廷云:但是我们假使不进行研究的话,那我们永远是跟着别人走,我们要买人家的专利,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我们就发展不成自己的强有力的结构产业,所以我认为,我们生物质能发展应该说是必须要发展的。但是现在的瓶颈是提升高新技术的问题。

  解说:在论坛上,双方的智囊团探讨了如何才能实现中美之间的优势互补。

  李俊峰:我们能不能在新能源领域,在可再生领域里面实现这种贸易的快速通道。我觉得建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共同市场,消除新能源的贸易壁垒,包括技术转让的贸易壁垒,包括产品贸易的贸易壁垒。用我的话来说,我们可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在减排温室气体上,我们有很难达成一致的共识,但是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我们有共同点,有共同的利益,我们一块去做,不是很好吗?

  吴建民:世界多样性谁能改变?没办法改变。我觉得中国人的思路,你从老祖宗到我们当代外交之父,周恩来总理,都提出什么?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不要小看这四个字,它意味着什么?我们认识到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同是必然的,但是关系如何发展,找共同点,找着了共同点,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发展共同利益,使我们的共同利益最大化,那关系就稳定了。

  解说:就在论坛上,唐士和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协议,在中国共同进行油藻的开发。

  唐士和:我想这次论坛,它最好的地方,它就是不只是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可以交流,同时让你能够有成果的,可以在国内马上就开展你的活动。

  解说:在自然界中,生物质品种繁多,数量巨大,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而在消亡时,又将二氧化碳释放出来,达到天然的碳平衡。人类利用生物质能源,正是科学地遵循自然规律的过程、通过合理的使用,让人类自身的活动也融入大自然的循环往复当中。

  石元春(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所以我说生物能源不仅是给化石能源,有一个好的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减排,而且它能够让农民致富,而且让国家按照一个生态文明的概念来发展。

  阿尔·戈尔(美国前副总统):曾经有位智者说“两个人或者两个组织、两个国家想要找到携手共进的途径,是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然后一起走向未来,就会越走越近成为真正的伙伴。”

  约翰·桑顿:我们相信清洁能源的话题,低碳经济还有气候变化这些话题,不仅对整个世界非常重要,也不仅对中美两国非常重要,同时,我们还相信中美在这个领域可以很好地开展合作,如果两国可以做到,并且让世界和两国人民都能看得到,两国在一些非常重大的问题上的作为的话;那么,这将成为一个好习惯的开始,这样的好习惯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

  吴建民:(这样的合作)意味着什么?能源是一个战略,那意味着中美的合作当中战略的成份在增加,就会进一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那就非常有利于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地发展,这不仅对中美是好消息,对世界也是好消息。

  阿尔·戈尔:有句古老的非洲谚语,如果你想要走得快就独自前行,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与人同行。事实上,我们不得不走得又快又远,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中美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在座的各位所代表的需要精诚合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