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立波:聪明的“擦边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3日17:16  新民周刊

  周立波:聪明的“擦边球”

  周立波是个聪明人,“清口”的表现题材始终不离开现实,不割裂生活。

  撰稿·王悦阳(记者)

  2009年的上海演出市场,周立波无可厚非地成了大赢家。整整一年中,大大小小的采访、报道层出不穷且至今没有中断:演出火爆、一票难求、离婚官司、出书、拍电影……从《笑侃30年》到《笑侃大上海》,乃至最近仍在火热上演中的《我为财狂》,周立波恐怕自己都没曾料想过,所谓的“海派清口”会一下子火得这么厉害,火得这般激烈,带动着他本人,一下子跃身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可以说,周立波已经俨然成为当代上海演出文化的窗口之一,无论是褒是贬,竟也人尽皆知了。

  一个人,一张嘴,150分钟,偌大的美琪大戏院,这座曾经迎接过梅兰芳、俞振飞这般大师级艺术家的著名老牌戏院,如今仿佛成了“海派清口”的大本营。有趣的是,无论周立波演什么、说什么,总会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乃至一帮“黄牛”紧紧跟随,种种现象串联成一幅漫画式风景线,一方越是琵琶遮面难买紧俏,另一方越是穷追不舍心向往之。一时间,满城争说周立波。他的影响力甚至使得“打桩模子”、“拿伊做脱”等切口俗语成为了上海年度流行语,而他也精明地适时推出一本《诙词典》来解说舞台上那些一滑而过的俚语及段子。

  周立波是个聪明人,“清口”的表现题材始终不离开现实,不割裂生活。从改革开放三十年,说到大上海百年变迁,还有分分钟瞬息万变的金融经济……一切大时代的更迭交替,都离不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与百样人生,周立波的“脉”,把得很准。如果说拖鞋底、麦乳精、打桩模子、偷吃油条等等这些往昔岁月的难忘回忆勾起了整整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而这一代如今恰是社会主流,也是票房市场最固定的消费群),那么到了股市、房产、萨科奇、闵行倒楼……周立波嘴里的讽刺对象,已然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可以说,周立波正是以其独特的叙述与滑稽戏式的节奏、手法、表情,交织出一曲属于当代上海人所特有的幽默曲调。这其中有着甜蜜,有着辛酸,更有着太多太多的自豪与骄傲,但凡看过现场表演的人无不能感受到台上台下所共同构成的一种集体性地方荣誉感是多么强烈而振奋人心。这也是那么多上海人喜欢周立波,并坚持认为他“很有腔调”的原因之一。

  有个性,才会有腔调,有腔调,才会有粉丝,有粉丝,自然有市场。周立波的舞台定位,乃至观众定位,十分精明地确定在了上海人群体之中。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从“由南到北数我是第一”到以“坚持在上海演出到过年”为理由婉拒央视春晚抛来的绣球,周立波的一举一动,忽然间成了一种上海腔调与性格,一改在全国人眼中的“上海男人”形象。

  在利用南北差异,极力宣扬“大上海人”的同时,周立波又大玩特玩各种各样的“歧义”,打出了许多变化多端的,聪明的“擦边球”:往往在嬉笑怒骂的快意恩仇间,说出了小老百姓最爱听的那些话。偶尔,还来上几个中外首脑的模仿秀,更是令台下的平头百姓捧腹不已。诙谐逗趣的时事点评和“政治笑话”是他不同于普通南北相声滑稽的主要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周立波的这些看似皮里阳秋的话,恰恰往往是说一半留一半的,点到即止却又含义丰富,这一点非常符合中国喜剧自古以来“嬉笑怒骂”、“滑稽突梯”的传统。“小热昏”也好,“唱新闻”也罢,周立波嘴中那些“嘲讥讥”的话俗中有雅,笑中有理,乐中有道,也算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聪明的“擦边球”了。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如今“海派清口”多么热闹,它毕竟仍属于近年来申城文艺舞台上的一颗新星。未来的路怎么走?令人颇为关注。对此,周立波本人的态度比较乐观,认为可以一直为观众表演到老。明年还能那么火吗?能形成成熟的文化品牌吗?一切还将留待未来去慢慢印证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