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锦珍:世博会将留下什么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4日09:49  瞭望

  《瞭望》文章:王锦珍:世博会将留下什么遗产

  “我非常相信若干年后,世界人民将积极评价上海世博会对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所发挥的作用”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

  上海是王锦珍出生和长大的地方。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之后,王锦珍出任中国政府驻国际展览局首席代表,经常回到上海,“亲眼见证了上海这些年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历程。”

  2006年12月,王锦珍担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他还兼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织委员会委员、联络小组常务副组长。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王锦珍说:“从城市面貌来说,上海和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已经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了。”

  几十年前,上海最美的景区是外滩,最高的建筑是24层楼的国际饭店。现在,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5000多幢高层建筑在上海如雨后春笋建成,“东方明珠”塔周围的“景点”连成了“景区”,“景区”延伸成了“新城”。

  自1982年,新中国重返世博舞台,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后,中国贸促会已代表国家参加了12次世博会。就2010年上海世博会相关事宜,王锦珍2009年12月28日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专访。

  今日之“看世界”

  《瞭望》:早在1894年,郑观应就在他撰写的《盛世危言》中提出,中国一定要自己举办一届世博会,而且,一定要选在上海。清末一代知识分子的世博梦说明了什么?

  王锦珍:从1851年开始,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以实物参展、派员或组团参观等形式,先后多次走进世博会,令许多中国人眼界为之大开,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近代文明的洗礼,进而萌发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强烈使命意识。世博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世界博览会,其实就是“看世界”。说起“看世界”,我们自然想到了一百多年前,我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晚清著名思想家王韬。不少记载认为,他是第一个亲身体验“炫奇会”(清末中国人对世博会的称谓)并加以记载的中国人。

  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第一个中国人是广东香山人郑观应(1841~1923)。作为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盛世危言》中的“赛会”一篇,集中表达了他对世博会的理解,文章不仅明确阐述了赛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轮电往返,声闻不隔”。由此,举办上海世博会成为几代人的梦想。

  此后上海人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梁启超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吴研人在小说《新石头记》中也想像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情景,渴望自己的祖国“睡狮破浓梦,病国起沉疴”。但是,旧中国国力衰弱,外侮频仍,郑观应等有识之士举办世博会的设想和建议,只能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梦想。

  《瞭望》:中国取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是注册类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在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后,2010年,中国人主办世博会的梦想又将成为现实。你如何评价这个历史过程?

  王锦珍:1982年,新中国重返世博舞台。1993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展览公约》,成为国际展览局第46个成员国。1999年,中国举办了昆明园艺世博会。2002年,中国成功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权。

  100年前,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100年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之路,终于要圆百年世博梦。当时的改良主义人士“看世界”是为了变法图强,而我们今天到世博会上“看世界”,主要是向世界介绍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各国探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战以后,举办世博会,成为步入经济发达国家的门槛。由此诞生了人均GDP6000美元是举办奥运会的标准(2008年北京9085美元),而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才有能力举办世博会这一说法(2008年上海10529美元)。

  可以说,举办世博会被认为是跻身经济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我国在21世纪举办的两大国际盛会,对我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影响有限

  《瞭望》:举办世博会对中国与世界意味着什么?

  王锦珍: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对中国和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来说,举办世博会不但说明了中国经济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标志着国家的实力,而且也将推动举办地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博会的筹备将成为推动上海及其周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股强劲力量,促进上海都市圈跻身于世界第六大城市都市圈,还将促进全国各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对外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

  目前,全国各地正积极筹备参与上海世博会工作。世博会也为推介各地形象,扩大各地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促进各地相关机构和企业参与提供了平台,并为各地乃至全国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世界来说,上海世博会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中国人民将比较全面地了解世界新经济和新城市的发展理念;世界各国人民也将亲眼看到中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进步。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仍未复苏情况下,世界人民将共同探讨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和合作途径。我非常相信若干年后,世界人民将积极评价上海世博会对克服国际金融危机所发挥的作用。

  《瞭望》:金融危机给上海世博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王锦珍:金融危机对上海世博会有影响,但影响有限。首先,参展国方面。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参展国在筹集资金上遇到一定阻力,预算支出减少、建馆规模相应削减。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退展。更多国家愿意利用参加上海世博会这个契机,展示国家形象与实力,提振信心。另外,中国作为主办国,将提供相关支持与协助,帮助尽量缩减成本、提高效率。

  其次,观众方面。据估计,上海世博会期间将迎来7000万以上人次的参观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可能涉及海外观众,但这些观众只约占参观人数的5%。95%的观众来自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他们依然对上海世博会热情高涨。

  我们将一如既往与参展方加强合作、并肩努力,共同解决参展方在参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共同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而努力。

  《瞭望》:举办世博会对上海将产生什么样的前期与后续效应?

  王锦珍:据估算,在世博会筹备期间,世博经济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2010年将超过2%。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直接收入和交通、住宿等间接旅游收入将达1000亿元。世博会需要大量人才,也将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

  此外,世博会对上海的城市建设还具有较长的后续效应,对城市形象、设施和环境的改善具有综合性和潜在性的影响,是上海宝贵的资产。

  世博会能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一个主题思想加以完善化、系统化;展会期间,将推动科学技术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其展示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太阳能技术、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节能设备、节能生态建筑,以及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都将预示“科技世博、生态世博”的发展理念正在转化为全社会的思维和行动趋向。

  世博会遗产

  《瞭望》:你如何评价世博会筹办的进展?上海准备好了吗?

  王锦珍:目前,上海世博会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上海已经做好了迎接海内外游客到来的充分准备。截至目前,共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

  世博会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是难得的机遇。世博会期间,世界各国的参展者、媒体、官员以及大批游客会涌入上海,我们可以借世博之机,让世界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的文明和开放,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发展成就等,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机遇背后的责任,特别是注重保护环境、提升国民素质。我也相信,届时每一个到世博会参观的中国人,一定会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民族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

  再过一百来天,世博会就要在上海举办了,我相信,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上海更好更快的发展,上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瞭望》:奥运会为北京与中国留下了宝贵遗产,而世博会大多数建筑都将拆除,它会给上海与中国留下什么遗产?

  王锦珍:正如你所说,根据国展局有关规定,上海世博会大多数建筑都将拆除,仅留下一轴四馆作为永久性建筑保存下来。我想,除了这些有形的建筑之外,上海世博会也必将和奥运会一样,在给世人送上无数惊喜的同时,给中国留下一笔丰富的财富和遗产。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一定会加快长三角一体化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繁荣。还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预计,世博会期间,国外游客可能超过500万,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和王室成员也将参观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还有利于推动人类的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它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集中展示的国际舞台,它对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科技创新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海世博会还有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我们欣喜地看到,从世博会的申办到筹办和举办,许多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其中,尖端的人才在推动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瞭望》文章:世博之声

  上海世博会是继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个世界盛会。办好上海世博会,对于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和文明进步形象、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交流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9年7月15日在北京参观“走进世博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览”时说。

  世博会作为“经济的奥林匹克”,多次扮演着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萧条的重要角色,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有很强的推动力。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将直接拉动投资、扩大就业,并且能有效拉动旅游、购物等消费需求,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未见底的情况下,对我们提振信心、凝聚人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世博会筹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俞正声,2009年5月在《求是》杂志发表评论。

  我希望大家来看看中国,了解一个进步的中国、和平的中国、文明的中国、理性的中国。这样的中国不可怕!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2009年7月5日,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300天,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非常精彩,这在世博会展览中是第一次,给了每一位网民参观世博会的机会。

  ——德国人顾达特赞叹。网上世博会是上海世博会的组成部分,集推介、导引、展示、教育四大功能于一体。

  上海世博会将是一次改变历史的事件,将为世博会历史确立新的标准,就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奥运会历史确立了一个新的标准一样。

  ——上海世博会合作伙伴、美国Christie公司亚太区销售总监肯·维特利说。

  我们的国家馆将会展示出美国的商业、科技发展、文化和价值观,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它也将展示出美国决心与中国建立更高瞻远瞩的积极的关系。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09年7月在华盛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自伦敦水晶宫、芝加哥和纽约的精彩盛事后,世博会已经失去了它的光彩。谁还记得上一届世博会是何时何地举办的?但是上海决心要复兴世博会,为世博会带来新生。

  ——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9月发表评论。

  想想一个世纪以前圣路易斯和芝加哥世博会带来的乐观心态和北京奥运会带来的活力,你就明白了。

  ——《纽约时报》2009年12月2日在一篇报道中谈及世博会的效应。

  这次盛会无疑会在短期内促进上海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国内游客中提高中国的国家声望。但上海对这次盛会的期望是非常之高的:它会带来更持久的遗产吗?抑或只是给奢侈酒店带来一时的经济泡沫,过后几年泡沫就破灭?

  ——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4月29日报道称。

  这是在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区的最有活力的城市里的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这是中国,每个国家、每家企业都想在这里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

  ——美国世博组织委员会副会长EllenEliasoph说。

  为了更好地与上海世博会组织者交流,我早已开始学习中文了。从2009年1月开始,到现在已经学了9个月了。

  ——日本展区总代表、指导委员会主席塚本弘2009年9月24日说。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与201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城市与健康”十分吻合,衷心希望上海世博会能够推动世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

  2010年,像奥运会一样,我们国家也将第一次举办世博会。我们能够成功举办奥运会,也一定能够成功举办世博会。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霍震寰表示。

  丹麦展馆的中心,将是雕塑家爱德华·埃里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主人公形象,用青铜浇铸的“小美人鱼”像。丹麦政府已选定一位中国艺术家专门创作一件艺术品,在“小美人鱼”离开家乡时替它迎接到丹麦的游客,这也是丹中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丹麦副首相兼经济和贸易大臣莱娜·埃斯珀森说。

  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德方工作人员的需要,让他们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后吃上可口的家乡菜,更重要的还是考虑到观众,特别是那些没有到过德国的观众,可能想要品尝一下德国的菜肴。

  ——德国上海世博会新闻部经理孔然蒂女士,在柏林接受中国驻德记者联合采访时,回应“为什么要带德国厨师参展”。□(辑/陈嘉虹)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