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寒潮让农业部门重新审视冬小麦北移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2日16:2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全国种植带北移100公里之后

  气候变化并非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一直变暖,这使之前为适应气候变化所做的一些努力有可能付之东流。以今年冬天的寒潮为例,就不得不让农业部门重新审视冬小麦北移的战略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宁夏吴忠报道

  站在宁夏吴忠市马莲渠乡巴浪湖村的麦田边上,许多地方还看不到灰绿色的麦苗。这种情景,让丁和林有些发愣。

  50岁的丁和林是巴浪湖村村民,4年前他按照当地政府部门宣传开始种植冬小麦。在宁夏这样的“一季半”地区加种一季小麦,被认为是中国适应全球变暖的举措之一。

  不过,因为持续低温,今年巴浪湖村看起来要回到那个只收获春小麦的时代。

  从山东到黑龙江,从河北到宁夏,这个冬天持续的寒潮让千万个丁和林这样的农民感到疑惑。

  冬小麦北移战略

  吴忠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引黄灌区,拥有87万农业人口,是宁夏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丁和林30多年前从父亲手里接过锄头时,也接过了每年春天在地里种上一季小麦的习惯,那时,整个冬天都是农闲。

  延续了几千年的习惯在2005年发生了改变。他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听说政府要推广冬小麦时,他和乡亲们都不相信娇嫩的小麦能够越冬。

  后来,政府承诺,如果改种冬小麦导致减产,将补足减产的数量。于是,丁和林半信半疑地将家里的5亩麦田全部种了冬小麦。

  吴忠市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陶卫新告诉《望东方周刊》,吴忠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尝试种植冬小麦。“当时黄河结冰有30厘米厚,上面甚至可以跑汽车。”陶卫新说,在六七十年代,吴忠共发生过8次零下28摄氏度以下的恶劣天气。由于这种超低气温天气,加之种植方法不当,冬小麦的越冬成活率很低,产量甚至还不如春小麦,所以根本没办法推广。

  到了八九十年代,当地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2摄氏度,冬天黄河结冰的厚度减少到10厘米左右,90年代中期就有专家再次进行冬小麦试验。

  这时,冬小麦已可以获得丰收,试验田产量超过春小麦25%左右。

  陶卫新说,进行了一定面积的推广后,由于冬小麦磨面后口感的差别和当地人的种植习惯,到2002年冬小麦在当地断层。

  “冬小麦的面粉适合蒸馒头。”陶卫新说。而当地人习惯吃的手揪面和拉条子,春小麦面粉更适合。加上当时冬小麦市面价格比春小麦低1角钱,冬小麦种植的第一波推广遭遇失败。

  宁夏的冬小麦尝试并不孤立,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各地农业部门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调整农业种植计划。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农业部门也开始推行冬小麦北移战略,在山西、内蒙古、宁夏等地推广冬小麦种植。到2000年以后,因为育种等原因,该战略暂停了全国性推广,但宁夏成为了冬麦北移的核心地区。

  2002年之后,宁夏回族自治区重新确定冬小麦北移课题研究项目。由于冬季气温进一步上升,冬小麦越冬成活率由80%提高到92%。加上从黑龙江引进了冬小麦新品种,当年种植的14亩试验田,亩产量达到1200斤。

  “春小麦的亩产量只有八九百斤,”陶卫新说2003年冬小麦在吴忠市种植400亩,全自治区2000亩,平均产量达到1150斤。

  自此,冬小麦开始在宁夏全自治区推广。2004年全自治区种植1.2万亩,2005年推广到3万亩。其中吴忠市种植1.8万亩,平均产量达到1230斤。最高亩产量甚至达到1540斤,接近春小麦亩产量的一倍。

  超产的麦子

  回忆起2005年说服丁和林这些农民种冬小麦的经历,陶卫新说了一字:“难!”

  为了解决农民的疑虑,政府不仅全额补贴农机具和种子,还安排专人帮助农户种植冬小麦。推广初期还闹过一些笑话:有的村民自己播种的时候,不小心把春小麦的种子当成冬小麦的种子使用。播下去冒芽之后,一遇寒流就全部冻死。陶卫新说。

  第一次种冬小麦的丁和林每天都到田里观察麦苗长势,看到被冻蔫的麦苗也担心不已。但第二年抽麦穗时他才发现,麦苗不仅没有冻死,而且麦穗的数量和质量甚至比春麦还好。打完麦子后,产量比春麦增加超过20%。

  在好年头,巴浪湖村许多人家冬麦的收成甚至超过春麦50%。农民们不再有任何疑虑,开始积极种植冬小麦。从这以后,每年冬天去田里看麦子已成为丁和林的习惯。

  “冬小麦的种植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结构。”陶卫新说以前种春小麦的时候,当地一年只有一季收成,而目前改成冬小麦种植后,秋天还可以种植青贮玉米等作物,种植结构变成两年三季。

  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冬小麦返青期也开始提前,“过去一般是2月25日到3月初,现在逐渐提前到2月21日到28日。”

  收获期随着返青期而提前。由于小麦收获期正处于炎夏,充足的光照和气温为第二季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段时间的播种被农民总结为“早种一天收,晚种一天丢”。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冬小麦种植突破30万亩,2009年达到50万亩,其中吴忠市20.4万亩。

  遭遇寒流

  而今年,天气让丁和林们有些不知所措。按照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虽然未发生超低温的极端气候,但平均气温维持在零下15到零下18摄氏度的时间比较长。

  对麦田影响最大的是冬日低温提前了约10天。入冬时,麦子刚刚种下没多久,丁和林说早上看到呼啸的北风和雪花,心里一下就慌了,因为当时许多麦苗还没来得及充分分蘖。

  分蘖是指小麦等禾本科植物在地面以下或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它的数量直接影响到拔节抽穗的数量。

  陶卫新解释说,入冬前冬小麦分蘖在三四个为最好。由于冬天提前到来,相当一部分冬小麦只有两个分蘖甚至没有分蘖就停止了生长,这些麦苗的抗寒能力和越冬成活率非常低。

  为了应对这个不一样的冬天,吴忠市农牧局安排农民进行两次打磨保墒---用藤条做成的耙打磨一遍冬麦田的地面,把地表松碎的土壤平整到因干燥而开裂的缝隙里,防止土壤内的水分从裂缝中流失。“保住水分,春天气温回升,越冬的麦苗还能再次分蘖。”陶卫新说。

  此外,农民们还希望用有机肥覆盖等措施挽救冬小麦。

  陶卫新说,除了宁夏的冬小麦之外,今年黄河沿线所有冬小麦北移区域的麦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提前变冷会导致冬小麦在入冬前生长量不足,进而影响到越冬期的成活率。”一直从事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马世铭告诉本刊记者。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除宁夏外,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地区的冬小麦都会受到反常气候的影响,“如果二月份气温仍然持续低下,冬小麦死亡率就会大大增加。”

  全国种植带北移100公里

  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过去十年间冬麦种植一直因为气温升高而北移。与之类似的是,黑龙江开始种植更多的水稻,南方出现更多的冬水田。

  “不光小麦和玉米,我国整个作物的种植带北移了100公里左右。”马世铭说,包括一年三季的作物地区和一年里两季的作物带都向北移动了100公里左右。

  农业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术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告诉本刊记者,过去几十年间的气候变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他说,中国粮食生产的顶峰是1996年,之后十多年间粮食产量一直在波动。最近十年正是气候变化最频繁和剧烈的时候,虽然农业科学技术在进步,粮食总产量稳定,但在气候剧烈变化的条件下,粮食的期望产量往往与实际产量不太相符。

  随着气候变化,最近十年时间南方和北方的旱情更加严重,局部地区极端天气情况增多,潘根兴认为这些客观条件都影响到农业技术进步潜力的发挥,“比如最近几年,受强降雨天气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大豆就损失很大。”

  他还以育种为例解释说,小区域可以控制条件的时候作物产量很高,但拿到大面积田地种植,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该种作物往往难以达到试验时的产量。

  虽然气温升高带来多季种植带的北移,但潘根兴认为这并不等同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气温的升高还带来病虫害。”当冬天气温逐渐升高,一些害虫的越冬期也大大缩短,甚至在作物刚返青时就会发作。

  更为复杂的是,最近这些年的情况表明,气候变化并非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一直在变暖。这使之前为适应气候变化所做的一些努力有可能付之东流。以今年冬天的寒潮为例,就不得不让农业部门重新审视冬小麦北移的战略。

  相关部门显然已经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2009年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并启动。据潘根兴介绍,该项目由政府主导立项,选择部分科学家操作。财政部已向该项目划拨公益性行业科研经费2861万元。

  潘根兴说,之前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的研究多是模型研究,但类似病虫害这样的内容通过模型研究不出来。“这个课题就是从实际生产领域去研究气候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而美国和欧盟早在六七年前已从国家层面开始了这样的研究。■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极端 气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