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葫芦河来,就是山的那一边,以前是出了名的光棍村”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摄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金建辉
年仅42岁的谢武已经有了自己的孙子。儿媳妇是从东团堡乡政府所在地那边嫁过来的,这让一家人十分自豪。加上一个女儿,全家6口人就住在北李庄村的辅村。
北李庄村位于涞源县东团堡乡政府所在地北部7公里处,由原北李庄村、甸坡自然村和葫芦河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142户人家,共计494人。耕地总面积为585亩。
这里离涞源县城大约60公里。因为在扶贫开发方面的成效,这个村曾多次被市、县评为“五好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2009年,河北省扶贫工作现场会就在这里召开。
“乡里的姑娘也愿意过来了”
在北李庄村的辅村,几匹不同颜色的毛驴在村庄外啃着地里的玉米杆。村子后面不远处便是太行山。尽管山下阳光明媚,但是因海拔高,气温还是比较低。山上更是盖了厚厚的积雪。从远处看,颇为壮观。
村支部书记段晓明告诉本刊记者,山后面是葫芦河。他指着周围人家的房屋说,“他们从葫芦河来,就是山的那一边。以前是出了名的光棍村,现在全都搬迁到这里了。”
说起以前居住的环境,谢武向记者描绘道,夏天,山的那边只要一下雨,屋里的地面就出水。吃水得翻山到现在住的地方来挑。交通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要是赶上下雪天,就不是一般的冷。早上起来一开门,雪都把门给堵了。”
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再加上贫穷,远近村子的姑娘没有愿意嫁过去的,那里曾成了附近出了名的光棍村。
走进谢武的家,院子里拴着一条小狗。正对着大门的房屋有四间,现在隔成了五间。院子左侧还有两间房,既可以堆放物品,也可以住人。宽敞的屋子里面,地面铺了瓷砖。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地上,反射出明亮的光。因为儿子结了婚,家里添置了许多新的家具。沙发、衣柜、电视、电冰箱、茶几、电风扇等一应俱全。屋外还停放着一辆摩托车。平时谢武总骑着车到村里和乡里办事。“现在连乡政府那边的姑娘也愿意过来了”,段晓明说。
当记者告别时,全家人都走到了屋外。记者的照相机对准他们,留下了一张全家福。
只有23户人家的新村里,像谢武这样的家庭有许多。“没有扶贫工程,我们再过10年、20年也不一定能达到目前的水平。”
一个老人的晚年生活
从谢武家出来,记者去了附近的谢老爷子家。老人已经69岁,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在实施整村搬迁工程补贴3000元后,老人仍旧没有经济能力建造自己的房子。村里人就义务帮他把原来的房子拆了,用原来的材料在新地把房子建起来。
“大家不吃、不喝、不要工钱,把房子建了起来。大家都搬走了,总不能把他一个人留下”,段晓明说。
老人的房子共有三间,一间堆放杂物以及粮食等,另外两间居住。尽管不像周围的房子那么漂亮,但是结实、宽敞。对此,老人也心满意足了。看到记者走进屋,老人热心肠地把取暖的火炉搬到大家身边。尽管年近古稀,但老人身子骨还很硬朗,只是耳朵有些失聪。问问题时,要大声靠近他的耳朵说。老人也大声地告诉记者:
“以前老泛水(洪水泛滥),现在都好。党好,党的政策好。”
“现在吃水也方便了啊。”
“方便了。你们烤烤火……”
多举措创造致富渠道
自2008年以来,北李庄村的扶贫开发投入各类资金246.3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2.13万元,帮扶资金27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1.2万元。利用帮扶资金建立的19.2万元互助资金,采用5户联保、财产抵押的形式,目前已贷出13万元。其中49户贷款10万元,月利率3‰,期限为1年,涉及养猪15户、养羊14户、种植20户。
为了进一步创造增收渠道,在省交通厅、县扶贫开发局的扶持下,村里建起了羊舍25间,占地面积9亩;成立了“绒山羊舍饲养殖合作社”,现有存羊268只。
近年来,在县水务局、交通局、县委组织部、电力总公司等部门的扶持下,人畜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等问题全部解决。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面对村庄的变化,一位老人握着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妥开祥的手不放。老人说,自己请人写了一封感谢信,要送给一直没少给村里帮助的妥局长。
在离村时,本刊记者发现之前拜访的谢老爷子站在村口,单薄孤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好长。
车越行越远。阳光下,雪山轮廓仍旧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