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赞成转基因水稻会造成生物污染说法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14:29  新民周刊

  现在我们的抗虫转基因水稻,已经研究到第三代。第一代转基因水稻,抗虫的蛋白在胚乳里有表达,胚乳就是我们人吃的大米。现在第三代转基因水稻,胚乳里面已经没有这个蛋白了。转基因技术可以控制抗虫蛋白表达的位置,让它在它该表达的地方表达,因为虫子是吃叶,吃茎,它并不吃胚乳,我们就让它在胚乳里面不表达。并不是说第一代不好,只是对于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来说,第三代更容易克服心理障碍。

  转基因水稻是否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新民周刊》:你们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如果进入产业化,专利问题怎样解决?会不会到时候受到国外专利持有者的限制?

  林拥军:我也看到有人说,我们的转基因水稻涉及国外12项专利,我专门去查询,我的结论是,我们的水稻在中国种植不侵犯任何外国人的专利。这个结论也被其他人所核实。

  我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我们两个抗虫品系的核心技术,都是中国人自己的。培育转基因转化体有两个核心的技术,一个是基因,再一个是培育这个材料的方法,也就是过程。基因专利是中国人的,培育方法的专利是我们的。

  当然,放到世界范围内考虑,在培育的过程中,牵涉到其他的专利,这是回避不了的,现在专利保护越来越细,任何高科技产品你想要完全规避所有的专利,都是不可能的。

  在绿色和平指出的我们材料培育过程涉及的国外的12个专利中,在中国申报的只有4项,其中有一项是没有进入审查程序的,另外3项都不能覆盖我们的材料,跟我们没有关系,另外8项在国外申报。大家都知道专利是有地域性的,在我国申报,才能在我国享有权利。另外,专利的有效期是20年,过了20年就无效了。这些专利中有很多专利申请的时间是在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有些已经过期而有些快要过期了。

  《新民周刊》:那么转基因水稻种子的价格,会不会因为专利费而比一般的杂交水稻种子更贵?

  林拥军:专利费在种子价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可能不到10%,不会影响到价格。

  《新民周刊》:关于转基因水稻会造成生物污染的说法,是不是能够解释一下。

  林拥军:我不赞同“污染”的说法,应该提是否存在基因漂移。“973项目”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转基因水稻在田间的基因漂移,与非转基因水稻之间的基因漂移,概率是一样的;而且水稻是较为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通过花粉漂移的频率是很低的。现在南方田间种植的大都是杂交稻,杂交稻是不留种的,就算周边的杂交稻因为基因漂移被转入基因,它也不会扩大影响。

  有人提到对野生稻的漂移问题,但要知道,野生稻在自然界中已经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国家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财力专门辟出保护区来保护野生稻资源,而且在国家和地方的种质库会有保存;另外,栽培种与大多数野生稻杂交很困难,所以国家在监管时适当注意这方面,不太可能造成对野生稻的影响。

  《新民周刊》:获得安全证书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系,在减少农药使用和增产方面的效益,有没有权威的数据可以证明?

  林拥军: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焜研究员做过研究,转基因水稻节约农药80%,增产6%-9%。这是他的数据,不是我们做的,我们如果自己做,会存在王婆卖瓜的嫌疑。

  《新民周刊》:目前你们的转基因水稻有抗鳞翅目昆虫的效果,问题是,就像农药用久后会产生抗药性一样,昆虫对这种转基因水稻产生抗性怎么办?鳞翅目昆虫减少后,其他种类昆虫增加怎么办?

  林拥军:转基因抗虫棉花的大规模种植已有10多年,目前还没有在田间发现任何抗性虫系。但抗性的产生是肯定的,大家必须接受现实,技术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的常规育种也有一样的问题,一个抗病品种出现以后,一旦病原生理小种发生变化,原抗病品种的抗性就丧失;我们就要针对新的病原小种,寻找新的抗性基因,培育新的抗性品种去对付它。科学就是这样,人类就是这样进步的。

  科学家早就已经考虑到抗性问题,我们已经有技术储备,在现实出现之前,我们肯定会有技术拿出来,因为国家有很好的经费支持,科学家也不是吃闲饭的。比如我们已经培育了新基因的抗虫品系,并且已经进入安全性评价的生产性试验。

  关于其他昆虫会增加的问题,大家的担心是有必要的,我们也早有考虑。比如水稻现在主要的虫害是鳞翅目昆虫,鳞翅目昆虫压下去,飞虱是不是会多起来?生态就是这样,一个种类减少,其他的种类就要增加,这个很正常。在国家转基因科研专项中,有专门针对抗虫的课题,这个课题由我主持,课题组集中了全国20多个单位的专家。

  现在我们有意识地做这方面的工作,农业生产中常见的虫子有20多种,我们逐项去做研究,针对性地研究解决的办法。

  转基因大米离餐桌有多远?

  《新民周刊》:距离我们在市场上买到转基因大米,可能还有多长时间?

  林拥军:一个品种获得安全证书以后,还要经过品种审定过程,一般是2到3年,现在品种审定过程还没有启动,正在与各方面进行协调。

  产业化是在品种审定通过之后。我们希望国家的企业来做产业化,因为转基因水稻是战略性的产业,很容易带动一个大产业,所以我们希望国家企业来做这个事情,国家企业便于管理和规范。

  就算是进入产业化,也不是说全国都可以产业化生产。目前获得安全证书的品种,是限制在湖北省运用的,其他的省份不能运用。

  《新民周刊》:如果转基因水稻得到推广,有没有那么一天,中国所有的水稻,都变成转基因水稻?

  林拥军:转基因水稻的产业化怎样推进,这是农业政策问题,不是科研人员决定的。我看到报道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员认为,转基因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作物比例在40%,就可以控制虫害,也就是从技术的角度说,没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全部种植转基因水稻。

  科研人员怎样看待争论?

  《新民周刊》:据说颁发安全证书的过程非常低调,得到这个证书的时候,您的心情怎样?

  林拥军:不能说是低调,因为过去已经颁发了很多转基因作物的证书,转基因棉花、木瓜、番茄等等,应该说给我们颁发证书的形式跟其他的颁证的过程是差不多的。

  但从我的角度来说还是很高兴,毕竟我们做的东西,有希望为生产服务,而且国家也证明它是安全的,我希望它能够为农业生产做贡献。

  《新民周刊》:这些年关于转基因水稻的争论,是不是让你们科研人员感受到了压力,有没有想过与公众沟通?

  林拥军:压力肯定有,看到网上一些言论,的确是影响心情。我们最担心的是,这些不实的报道影响太大,影响国家政策。这是很好的东西,不要给扼杀了。

  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愿意去解释,只有在做学术报告的时候讲一讲。我们搞研究的人,不愿意卷入争论中去,也没有精力卷入其中。当时的想法是,任他们说,一定会有人去揭示。

  现在因为争论太多,就算是“被逼无奈”吧,现在我们也有意识地给大家讲一讲,希望大家在了解真相以后再说,在不了解的时候先不要瞎说。不过现在很多跟外界交流的工作,还是由学校在做,需要我们对科学问题解释的时候,我们会就事论事地介绍一下,我们现在也不希望耽误太多的时间。▲

  管住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水稻尚未上市,但其他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货架。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对于各个国家都是全新的课题,在目前很多人还不接纳转基因食品的时候,明确的标志和管理非常重要。

  记者/邵乐韵

  美国:相对宽松

  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主要可以分为美国模式和欧盟模式。

  作为转基因食品的发源地,美国转基因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推广服务(ISAAA)研究所所长克莱夫·詹姆斯(Clive James)对2008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和面积所作的统计,美国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国家,转基因作物品种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南瓜、木瓜、紫苜蓿和甜菜,总种植总面积达6250万公顷。(中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棉花、番茄、白杨、矮牵牛、木瓜和甜椒,种植面积达380万公顷。)

  美国一共有三个政府机构负责监管转基因作物: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农业部(USDA)和环境保护署(EPA)。其中,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安全性评估;农业部动植物健康检验局负责管理转基因植物的开发和田间试验,确保作物安全生长;环保署的职能是确保这些作物使用的杀虫剂不对人类、动物和环境造成影响。三个机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总的来说,美国的管理相对宽松,主张只要在科学上无法证明它有危险性,就不该对转基因食品在生产、流通中加以限制,反对在国际贸易中对转基因食品施加贸易壁垒。2001年开始,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布了“有关生物工程食品上市前通知的建议”,要求开发商在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之前至少120天,向FDA提出申请并提供此类食品的相关研究资料,以确认此类食品与相应的传统产品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另外,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强调,转基因食品所附的标志必须传达真实信息,写明成分、营养组成、可能的过敏性等。但由于对生物技术食品采取的是“自愿标志”,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该政策大有流于形式之势。

  在这方面,加拿大的监管方式与美国有很多相似性:凡经卫生部审查批准进入市场销售后,该转基因产品就被认定为实质上等同于传统食品,一般不强制要求添加特殊标志。

  另外,像日本、韩国、墨西哥、挪威、波兰、澳大利亚、印尼、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均要求对转基因食品实施强制性标志制度。

  欧洲:尽量严格

  相对美国,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则严格复杂得多,虽然欧盟组织的调查尚未发现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证据,但对进口转基因食品一直持谨慎态度,以风险预防为原则。在美国,一种转基因食品从申报到批准一般只需要5个月的时间,而在欧盟则通常至少需要l7个月。

  2002年起,欧盟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对转基因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过程实行全程风险监控,为欧盟委员会及各成员国的法律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内设转基因专家组,对转基因生物进行环境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另有环境安全小组、食用安全小组、分子特征小组等。

  欧洲委员会也有专门部门负责对转基因生物进行行政审批。一个转基因生物在欧盟批准上市,需要分别由欧洲食品安全局和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出具风险评估报告和检测方法验证,同时,是否需要标志、建立可追溯体系和市场化后环境安全监管、注册有效期等均要得到该常设委员会的审批。

  2003年10月,欧盟对转基因食品通过了新的监管与标志管理规定,条例要求所有食品只要其配料中有转基因成分,无论其中的转基因DNA和蛋白质含量是否多到能被检测出,都要加以转基因标志。虽然欧盟各国对转基因作物并没有明文禁止,但1998年以来,欧盟没有批准过任何一种新的转基因食品上市。在2009年夏天,曾有超过20万吨大豆和黄豆粉被拒绝进入欧盟港口,因为其中含有少量未经审批的转基因玉米成分。

  直到去年10月30日,欧盟委员会在其27个成员国批准了三种转基因玉米用于食品、饲料和加工,其中两种转基因玉米由美国生物技术巨头孟山都公司研发,另外一种由先锋育种公司研发。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评估意见是:转基因玉米“不太可能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及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此次批准有效期为10年,只能用于进口,不能在欧盟种植。根据这一批准决定,欧盟将重新启动动物饲料用豆粉和大豆的进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转基因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