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西陵川县西交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纪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5日09:24  中国经济周刊

  西交村“新农合”纪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姚联合 | 山西报道

  纵然是在同一个村里,不同的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下称“新农合”)的感受也不一样。

  山西省陵川县西交村的村民王金锁逢人就说:“新农合真是好,咱农民得了大病也不发愁了。”去年,他妻子在县医院做手术,一共花了5000多元,后来按照当地“新农合”大病统筹的报销比例为他报销了2500多元。

  但是,同村的张满囤却不以为然,他说,“过去在腊旺(该村诊所的乡村医生)那里看,最多花150元钱”。然而,去年秋后,天气骤冷,他家先后有3人得了感冒,3次在镇医院治病,输了几天液,共花了近600多元,虽然可以报销350元钱,他还是嫌贵。

  乡镇医院的春天

  由于农村分布广、农民居住零散,一般县区都把“新农合”的定点医院指定为当地的乡镇医院。

  对于张满囤反映的问题,他所就医的镇医院的一位负责人说,作为新农合的定点医院,镇医院完全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治疗程序、秉承对患者负责的精神为前来就医的患者服务的,“我们绝没有乱收费和多收钱”。

  但张满囤说,“不就是一个感冒吗?人家腊旺多简单,量体温、问病况,三下五除二,该输液体的输液体,不需要输液的给你一些口服药。但镇医院像三堂会审似的,要挂号,要验血,要化验尿,有时还要拍片,几乎得把医院的各个部门都走遍,所有仪器都用过,钱都用在这些检查上了”。

  而且,张满囤在就医的时候看到,乡、镇医院因“新农合”的实行,由过去的“门可罗雀”变成现在的车水马龙,新盖了许多建筑,新添了许多医疗设备。

  在腊旺看来,在镇医院看病贵的原因,一是把钱花在了仪器上;二是用药不太合理。“一般的感冒,能吃点口服药治好的不必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治疗的不必输液体。但很多时候,镇医院的治疗方案是,不管你感冒轻重,一确诊就输液体,还捡价格高的药用。一般的感冒输青霉素就能治好,但多数医院总喜欢输‘先锋’ ,‘先锋’是比青霉素药效快,但价格也高”。

  另外,腊旺说镇医院养了不少闲人,“都要发工资,钱从那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有让病人买单了。”

  老王是西交村有名的能人,精明强干、极有经济头脑,是村子里的富裕户。这些年,先是跑运输后又办机制砖厂,倒腾建筑材料,一年能赚个二三十万。有了钱以后,家里人看病一般不在镇医院,小病小灾的去县医院;稍微重一些的就到市里的大医院。

  谈到对“新农合”的态度,他了解的情况是,“新农合”的确对农民有好处,但镇医院的治疗水平并没有因病人增多、收入提高而改善,“反而因这几年医院效益好,而增加了一些医术水平一般的关系户医生,还有一些关系户子女胡乱上了个卫校,就到乡镇医院当护士、医务人员”。

  正在消失的“赤脚医生”

  与乡镇医院的“火爆”相比,“新农合”给西交村乡村医生腊旺带来的更多是尴尬和冲击。

  史腊旺,西交村诊所医生,与广泛存在于中国乡村的“赤脚医生”的成长经历类似。20世纪70年代,他在县里经过短期培训,回来在村里开了一家诊所,并长期坚持背着个药箱登门服务。经过30多年的磨练,医术有了一定的提高,在村里有相当的知名度,长期以来,村民一般患个头痛发烧、跌打扭伤什么的,多请其治疗。而其本人,因为这个小门诊,经济收入也多少比一般农户要高。

  前几年,政府规范私人门诊,要求行医者必须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由于腊旺文化水平低,考了两次理论课总过不了关,没能拿到相应的证书。但多数村里人认可其医术,他还能继续开门诊。

  “能看了病的就是医生,有没有牌牌无所谓。镇医院的牌子倒挺大,看个感冒得花200元。”张满囤说。这一观点基本上代表了西交村对腊旺这个乡村医生的态度。

  但腊旺自己也明白,在“新农合”的普遍推广之下,他和他的诊所,这次遭遇的危机并非是村民的信任就可以化解的。

  “现在我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每天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少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坚持不下去,关门了。”腊旺想起自己30多年的“赤脚医生”经历,多少感觉有些无奈和悲伤。

  那么,村民为什么舍弃价格便宜、看了30多年的村诊所,而去价格相对较高、医疗水平也没有完全被信任的乡镇医院看病呢?

  按照“新农合”的规定,一般一个乡的乡镇医院被指定为“新农合”的定点医院,同时部分比较大的乡村卫生室经过考核认证也可以被列为定点卫生室,但是,在乡村卫生室只能消费村民自己缴纳的那部分费用,想要报销,必须是在乡镇卫生院看病才可以。

  腊旺说,他不敢奢望“新农合”能把他的门诊纳入新农合定点,但希望政府多考虑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希望定点医院多考虑考虑患者的实际治疗需要。

  “戏曲之乡”的文化室试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海滨 ★周共和 |安徽报道

  1756年,乾隆下江南寻访姜坝期间,徽班艺人周三毛在《崔子弑君》一剧中扮演齐庄王,博得乾隆一笑,钦赐周三毛“江南第一丑”。

  2009年虎年春节,初中生汪怡在姜坝文化室一出黄梅戏《小辞店》曲惊四座,可还是有挑剔的老戏迷指点他:“身段、唱腔是系么样子的(这样的)”。

  在汪怡所在的姜东村,这里的孩子们,二胡、笛子、黄梅戏、打鼓书、舞蹈、快板总会几样。

  这与姜坝文化室密切相关。该文化室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姜东村,该村现有4600 多人口、38个村民组,是东至县人口大村,也是原“戏曲之乡”姜坝乡“撤乡并镇”前的乡政府所在地。

  从汉公祠到文化室

  姜坝文化室的前身是汉公祠,初建于清道光年间,1947年复建,是一座古式徽派建筑。“文革”期间被捣毁,墙体倾覆、瓦面散落、行条腐烂,破旧至极。后被改为牛栏,三五条牛蜷伏于厅堂间,牛粪成堆、牛尿横流,脏乱不堪。

  2005年,富裕起来的村民在几位老人和村民小组的努力下向东至县购买了该建筑的归属权,搬走了牛栏、整修了祠堂,将汉公祠改名为姜坝文化室。当时,姜坝文化室只是个门面,由于无人管理,室内杂草重生、室外污水遍地。这与文化室对面300米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禽候鸟的栖息湿地——升金湖的境遇反差巨大。

  于是,该村几位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出面,走家串户,动员大家整理室内外场基。他们扫除蜘蛛网和灰尘,自费修整室内水泥地面。自此,这几位热心老人成为文化室的自发管理者,并制定了文化室发展规划。

  接着,在姜东村党总支书记周俱乐倡议下,姜坝文化室发出捐款倡议书,并由村干部和文化室人员带头捐款,第一次共募集4万余元。基于此,村民对姜坝文化室进行改造,一楼设活动室、电教室和会议室,二楼设图书室(现有政治、历史、科技等各类书籍三千余册),文艺室(现有全套舞台,戏台乐器数种)。

  2006年6月,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继续向家乡文化室捐款六万余元。文化室门前修建了1500多平方米的水泥广场,在场内建起了篮球、排球场各一座,木制、水泥制乒乓球台各一座,添置康乐球台一座,同时在门前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戏台,为村民娱乐、休闲和健身提供娱乐场所。

  虎年正月初三至初七,多场象棋、乒乓球、篮球比赛在姜坝文化室举行。这次活动由姜东村两委会同该村社区工会、老年协会、文化室组织,参赛选手有中老年、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共六十多人。

  留守儿童的快乐暑假

  近20年来,姜东村中青年村民远赴他乡务工,家中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休闲时,孩子文娱活动贫乏,而姜东村湖泊交错,时有儿童溺水事件发生。

  2006年暑假,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大二学生周志良组织20多名小学生,教起了数学。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文化室将这些留守儿童组织起来,集中学习黄梅戏、器乐等地方文艺。这年暑假,一批回乡休假的大学生出现在了姜坝文化室。他们和当地中小学教师以及老艺人一起免费为村里一百多名留守儿童开办了暑假作业班、音乐基础知识班、打击器乐训班、二胡笛子班、球类训练班以及舞蹈班等。

  经过暑期40天的学习培训,同年8月15日晚,汇报演出在文化室广场举行。中老年与孩子们表演了二胡笛子独奏、黄梅戏、打鼓书、演唱、舞蹈、快板等20多个节目,观众达1600多人。记者在录制的光盘录像中看到,小学生汪怡表演的黄梅戏《打猪草》同样引起了台下观众的喝彩声。

  留守儿童周静的爷爷周继年说,“在未办学习班之前,总能看到有孩子打架、玩水,现在孩子们确实踏实了很多。”

  而且,快乐学习兴趣班的开设,让姜坝中学成为了受益者,享受过快乐暑假的学生们不但没有误了功课,成绩反而一路攀升。连续四年,这所村初级中学升学率位居东至县前二名,成为众多城镇中学的学习对象。

  2007年2月28日,池州市委书记童怀伟到姜东村考察,要求在全市推广这种新农村建设的举措。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蜗居 房价 林改 医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