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电视红皮书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明白:真正的终结者不是手机、网络或者移动终端,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他们不再是电视机前呆坐的观众,他们是电视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
文/陈漠
2009年的中国电视,开场与谢幕,都由央视来完成。
2009年2月9日20时27分,央视新址在建的附属文化中心大楼发生火灾,“大裤衩”一度被包裹在烈火和浓烟之中。21时04分,著名网络社区天涯上出现了第一批现场图片,画质不高,显然是手机拍摄,但此后12小时内,这批照片的访问量超过37万次,跟帖超过1700个。22时左右,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上出现第一段现场视频,显然也是手机拍摄。
这是在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打广告吗?不,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时代的信息传播格局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0年2月13日晚,央视的虎年春晚正式开幕,按照农历年周期,这应该是2009年最后一次电视盛宴。然而,这次盛宴在数小时后就被网民们掀了桌子。从2月14日起,关于此次春晚的网络骂战就正式拉开序幕。在各大网络论坛里,网民们历数春晚败笔:抄袭网络段子、广告过度植入、视觉山寨、情感恶俗……值得一提的是,刘谦的魔术迅速被网民揭秘,让当事人哭笑不得。3月1日,央视虎年春晚的广告植入清单在网上曝光,再次引发网民对春晚的声讨。
这是在给央视写讨伐信吗?不,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时代的娱乐趣味已经不同以往了。
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
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观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价值观和乐趣,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2009年的中国电视没有变化,但变化已经发生。
三年一大改
改版,这是老话题。
2006年,各地卫视纷纷改版。在《新周刊》的2006中国电视榜中,曾论及这一问题。一向“新闻立台”的东方卫视在那一年突然变身,大做娱乐选秀节目;一向自成一统的北京卫视突然面向全国选秀,《红楼梦中人》红透大半个中国。其他卫视也纷纷改版、定位,娱乐、新闻、情感、电视剧、故事、女人、时尚……几乎是每想出一个词,就在其之后跟以“频道”字样,这样俨然就完成了频道定位。即使是央视新闻频道这样定位清晰的频道,在那一年也推出了自播出之后的第一次改版。
每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2009年,是时候改版了。此时,浙江卫视的“中国蓝”改版正好年满一周岁,5月23日重庆卫视改版,5月28日深圳卫视改版,6月2日贵州卫视改版,6月18日东方卫视改版,6月18日山西卫视改版,7月1日陕西卫视改版,7月27日央视新闻频道改版,8月24日央视经济频道(现名财经频道)改版,9月1日央视综合频道改版,9月28日广东卫视改版……2010年1月18日,江苏卫视宣布全新改版,重金投入6亿,给一年的改版潮画上了一个最贵的句号。
如果一个2008年的观众来到2010年,他将会发现他只穿越了一年,而电视台们则全部穿越了。但幸运的是,他找不到熟悉的电视台呼号,但还是可以看到似曾相识的节目。
《鲁豫有约》节目左上方的台标不再是湖南卫视的金芒果,变成了安徽卫视的蓝海豚。
和汪涵“越策越开心”的马可,终于出现在江苏卫视,四个主持人一起担纲的《时刻准备着》看上去和同是四人主持的《天天向上》总有点近亲血缘。
江苏卫视的《人间》据说很“狗血”,现在有了更“狗血”的《人生》,想看就请调到贵州卫视。
东方卫视的《全家都来赛》去了湖南卫视?不,这是湖南卫视的新节目《全家一起上》。一边是极具吸引力的海派电视台,一边是中国第一娱乐电视台,看好你的全家吧。
中国蓝?中国红。浙江卫视和重庆卫视发现了颜色也可以是一种定位。
当然,这不能责怪电视台。全国的卫视数量超过50家,无法想象每家都能找到一个定位,就算是用颜色也不可能。中国电视的结构是一种奇怪的纠结,既要市场化,又要肩负宣传功能,既要全国市场,又要本地特色。在此种结构下的任何定位、改版,毫不夸张地说,都是无意义的。
对于观众来说,定位、改版都是浮云,真正的看头在于节目。2009年,我们能看到什么节目?
新内容在哪里?
全国跑“电视口”的记者都知道,改版只是一篇通稿,看到新节目,“八”出猛料才能成就一条新闻。
遗憾的是,2009年猛料不多。
央视的集体改版算是最具话题性。率先改版的新闻频道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随后网民们就开始评论此次改版仅仅是做了画面设置和包装上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不可避免地被评论为是港台电视的山寨化。除此之外,央视改版成就的是一批美女主持、主播,她们给表情严肃的央视带来了一抹亮色。而之后的网络热点讨论则转移到美女主持们的生活细节、发型妆容和成长历程之上,如此说来,这也算是央视证明了自己对八卦业并非没有贡献。
央视的改版中,节目的播出平台调整最大,众多节目惶惶然各找各妈,而节目内容则仅仅是微调。这当然也符合央视体量巨大、转身谨慎的现实。
对于乱战之中的各地卫视来说,做内容则更直截了当得多。
2009年是情感节目泛滥的一年。江苏卫视的《人间》节目播出多年,以其呈现出的离奇故事和极具争议的道德而受到观众、网民的双重追捧。2010年年初,这个节目又捧红了一位草根明星,一位语出惊人的择偶狂人罗玉凤,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由电视媒体发现、报道并引发话题的事件。同时,贵州卫视的《人生》是改版后重点推出的三档自制节目之一,同样是走生活情感路线,同样在网络上的热度不亚于电视迷追看的热度。久不玩情感节目的湖南卫视在2009年也推出了新一档情感节目《8090》,稍微有点新意的是,这档节目关注年轻人情感,主创者曾说在人物的外形、表达、故事本身的吸引度上都重点选择。
十多年前,当胡瓜、高怡平的《非常男女》第一次出现在内地观众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被这种电视交友的新形态震撼了。随之而来的是《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交友节目在内地一度走红,不过好景不长,这些当时被称为“电视速配”的节目渐渐无声无息。当时曾有评论说“电视速配不适合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普遍不擅长抛头露面。但是,这一论断现在可以终结了,因为80后现在已经也有剩男剩女了。
2009年,湖南卫视推出《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推出《非诚勿扰》,节目形式和以往的速配节目相比有很大改变。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介意直接问出“你有车有房吗”,也会注意看对方的服饰搭配是否有问题、跳舞是否够帅,更可能因为一些奇奇怪怪的理由而选择和拒绝。因为对他们来说,电视交友只是一个派对,这里没有私定终身、天长地久,正如主持人何炅所说:“这里给你提供的只是一个约会的机会,并不意味着互相承诺了什么。”对于观众来说,电视交友节目也正是一个真人秀,在这里可以看到社会的各种现象:富二代、小白领、凤凰男、拜金女、蜗居、蚁族……
主持人群的概念在2009年继续走红。“快乐家族”成就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兄弟”捧红了《天天向上》,不过湖南卫视无法专美,浙江卫视的《越跳越美丽》有了“夹心巧克力”,江苏卫视立刻出手《时刻准备着》,推出马可、李响、李好、陈汉典的“主持F4”。各个电视台似乎认定了,观众可以不喜欢某个人,但一群人中总有一个可以让你喜欢。各个大学的主持专业应该最高兴,扩招势在必行。
电视剧就是人生
自《大长今》之后,韩剧、日剧就再也没有在中国内地掀起过什么像样的风潮了。5年以来,内地电视剧市场都被国产剧所垄断,2009年也不例外。
2009年的第一波电视剧热潮是《潜伏》。中国电影越来越丧失了类型片的多元化,而中国的电视剧则刚好相反。“谍战剧”走入高潮,《潜伏》则把这个高潮推进到以人物性格带动情节发展,以细节反映现实的层面。《潜伏》的剧本精致、演员的演绎精到、台词也同样精彩,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从细微生活中展现大时代背景,在逼仄的场景里做出了一篇宏大文章。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谍战剧的新风格,也让生活中充满了映照,这也正是一部电视剧可以为观众提供讨论空间的妙处。
《潜伏》的热潮从电视荧屏上火到了现实中,人们最热衷讨论的是《潜伏》的话题和哲学,并由此发挥出现实生活中的技巧和故事。从荧屏到职场,从机关到企业,不潜伏在过去,即潜伏在现世。
如果说往年走红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金婚》、《双面胶》等都还是中国特色的情感问题,《士兵突击》、《奋斗》等都还是抽象的价值判断,那么2009年下半年最热的电视剧《蜗居》则是直接触及了中国社会最现实的层面。
《蜗居》最初只在上海地面频道播出,宣传甚微,制片方甚至对记者表示不愿意做宣传,因为题材敏感。最后与观众见面的电视剧,也与六六的原著有所差别,城市名都做了避讳。在地面频道播出之后,《蜗居》出人意料地在网络和盗版市场上走红,继而被地方卫视购买,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蜗居》的故事说来简单,只有一个词:房子。线索同样简单,只有两条:我为什么没有?别人为什么有?围绕着简简单单的情节、线索,却衍生出众多的枝蔓,条条都是现实中存在、却没人能理清。
官员、平民、大学生、小白领、钉子户、地产商、无力的父母、无奈的夫妻……这些我们身边随时能够看到、能够触摸得到的“鲜活角色”在现实中生活,也在电视剧里演绎。无论你痛恨谁、惋惜谁、喜欢谁、可怜谁,在这部剧里都能找到现实对应,这正是电视剧所能给我们提供的宣泄出口。
网络话题场
在很多网站上,《蜗居》的点播率高居榜首,优酷网的播放次数是1.5亿,这是个可怕的数据。更可怕的是,网络所表现出来的话题营造能力。
2009年的网络制造了众多话题、新闻事件和流行语,贾君鹏、躲猫猫、欺实马、哥、传说、寂寞、杯具、被……层出不穷。电视人无不羡慕网络的这种创建能力,奇妙的是,一度被认为会抢了电视饭碗的网络在2009年却也帮了电视不少忙。
往年,“舞美师”的爆料一直被认为是“快男超女”的营销策略,如今网络爆料和八卦成为各大电视台普遍的助力手段。不管是不是电视台在幕后策划,现在的现实是,电视节目要火一定要在网络上有所争议。
网络热议央视美女,于是央视改版有了话题。网络热议《潜伏》,于是《潜伏》立刻街知巷闻。网络争看《蜗居》,这部本无宣传的电视剧立刻成为全民剧本。
就连电视节目也是如此。《8090》制片人陈晓冬曾对该节目在网络上被批评感到委屈:“只是说我们把生活中的东西用电视化的手段呈现给大家。我们的社会已经有这样的事情了,我们怎么去面对它们,只有带有一个宽容的心来看待。”但也正是网络上有骂声,才会引得更多的人对此感兴趣而追看。
正如《人间》等情感类节目也并非是一夕暴红,而是多年累积之后成为了话题库。毫无疑问,人人都有窥私欲,而在网络横行的当下,情感类节目往往能给网民提供一个恶搞的话题和真实的背景。有趣的是,在众多网络论坛上,因情感类节目太过“狗血”而怒骂的网民不少,同样因太过“狗血”而追看的网民也不少。电视与网络多年龃龉,最终达成互动性、价值观统一的却是以往看来不上大雅之堂的情感类节目。
在互联网所塑造的全新语境中,骂并不代表不好,夸也并不代表喜爱。对情感类节目的“狗血”评价,既带着受不了的感受,又带着放不下的冲动,一言难以道尽。聪明的电视人,不仅要在电视行业规则中行事,又要在网络评价的夹缝中生存。
正如虎年春晚,网络上的骂声不绝于耳,对春晚这一形式的声讨几乎到了总爆发的程度。实际上,虎年春晚和往年春晚并无太大区别,还运用了大量的网络段子作为内容。但可悲的是,近乎讨好式的表现并未获得网民的认可,相反,这种拙劣的照搬更激怒了网民。网络已经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娱乐方式,它拥有着强大的探索力、互动性和迁延性,它已经成熟到成为价值观输出的主体,而不再只是一个传播渠道。这一点,无论是春晚策划者,还是尴尬的刘谦都没有料到。
电视所创立的文化模式,现在走到了要与互联网对接的时代。这种对接,不只是节目上传的商业模式,而更是和网络思维相结合,利用网络的话题营造力,把话题从旧屏幕延展到新屏幕。
听电视
如今的电视,有的更像杂志,如《知音》、《女友》一般的情感特稿;有的更像博客,让每个人上去恣意展示,接受评论;有的更像派对,众声喧哗、尽情玩闹;还有的更像广播,你只需打开电视,听见它。
电视所创立的视听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已经分解。电视剧可以上网看,电视节目可以在网上看,体育比赛可以在网上看,新闻资讯可以RSS订阅。对于很多城市人来说,一条网线所能看到的东西比一条电视光纤能看到的要多得多,毕竟电视落地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网络则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
电视还有什么特质是不能取代的?强制、即时、疏离、低门槛。打开电视,它就开始对你进行输入;它有时效,你很紧张;它不需要专注,你还可以同时干别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它不需要知识和技能,你很容易搞懂电视机遥控器,更容易搞懂电视节目,反倒是电视人不容易搞懂你。
电视的现在已经成为带屏幕的广播,它在客厅,你只听它。它走出客厅,在出租车里、在广场上、在电梯里、在楼宇大堂里,你反倒开始关注它。在这些新兴地盘里,电视展现的是话痨节目、话痨主持人和随时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结束的零碎片段。他们就像上门推销员,诚恳地表示只是利用你一点点等待中的无聊时间,并且向你保证,你完全可以同时做其他的事情。
电视的时代使命是否已经走到尽头?当然没有。
从客厅到公共空间,电视变得更加贴身,它永远跟着你,小心翼翼、无处不在地向你灌输那些“不传达任何意义”却最终成为意义本身的东西。
电视离客厅越远,它离你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