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南地区雨水充沛 发生旱情是长期积累的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0日11:42   BTV《天下天天谈》

  主持人:好,欢迎各位回来,这里是《天下天天谈》,今天和您关注是西南五省区市严重的旱情。说到这次旱情我们知道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甚至出现了农作物绝收,人们的饮水困难。那到底有多严重,我们通过新闻短片了解一下。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短片当中我们听到一些数字,这些数字确实有点触目惊心。我不知道作为时事评论员,宇清先生怎么解读这些数字?

  张宇清:这首先显示出来一种,综合起来看这次灾情是非常严重的,现在有媒体报道说,也有一些专家分析,比如有人提出来是百年大旱,或者五十年一遇的旱灾,说明这个旱灾本身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其实现在西南五省的旱灾也影响北京人的生活。比如关于花的事,可以讲一讲。因为云南是咱们国家花主要种植基地,生产出口的鲜花占到整个全国鲜花市场60%以上,而这一次旱灾造成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云南的衔接花的产业受到巨大的打击,主要特点就是花的质量明显下降,相对来说价格也在不断上升,因为马上就要到了咱们中国人一个传统的追思逝者的节日,清明节,很多城市也是用花的旺盛季节,从这几天开始发现,鲜花市场已经人头窜动,很多人买花扫墓,但是这个时候人们会发现,往年非常好的鲜花,比如说大量的从云南运来的百合等等这些花,今年出现叶子枯黄,花骨朵变小,花蕾不如往年鲜艳这些现象,这就显示灾情在不断的,它造成的影响在不断往外辐射。

  主持人:刘教授刚才我们谈话当中提到,西南地区一直是雨水比较充沛的地区,为什么会发生今年这样一个旱情?

  刘树华:这主要是长期积累的效应,从去年9月份开始,开始降水量偏少,并且是温度比较高,温度比较高蒸发比较大,本来降水就少,损失还大,所以导致了河流水位下降,水库蓄水量降低,以至于现在严重到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了河流干枯,池塘干枯,导致农田作物绝收这样一个严重的旱情。那么这个主要是一个这样一个气候效应造成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这次旱情有的人说是五十年,六十年一遇,有的人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情,宇清,在历史上咱们国家有没有发生过这么大的旱情?

  张宇清:咱们国家实际上从历史到现今,一直受到旱灾的困扰或者是每年都要受到旱灾的冲击,也就是说,旱灾这个东西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史一直存在。其实在全球范围内看也是这样的,在上个世纪,也就是二十世纪的时候,世界平川十大灾害,自然灾害中,洪水榜上无名,地震只有三次,其中五次都是大型的旱灾。

  主持人:好,刘教授,关于西南这次严重的旱情,您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对于它未来发展能不能简单预测一下?

  刘树华:未来发展,一般到5月以后,受大气环流影响,比方说东边的这一支水汽的输送,和南边的,西边三支水汽输送都打通了,这时候我们现在的旱区顺利进入雨季,这个时候就解决了,也是由个别现象,特殊形成的气候现象,也是可能是一个气候的变率。

  主持人:在我国西南五省区市发生严重旱情的时候,我们周边国家也没有能够幸免,我们下面通过新闻短片来看一下。

  主持人:刘教授,刚才我们看到除了我国西南的五省区市发生严重旱情之外,刚才看到周边一些国家,甚至包括南美洲一些国家,也在发生着干旱的情况,我们怎么来分析和解读?

  刘树华:这可能是一个全球变暖,导致地表水分蒸发增大,形成的一个区域的干旱现象。从这个全球环流来说的话,也就是区域的一个环流异常导致的这种现象。

  主持人:您觉得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次全球干旱的地区范围这么大?而且持续时间还比较长?

  刘树华:这个是我刚才说了,是一个可能是全球变暖的过程,但是就说,现在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是还有争议。为什么呢?就是说像今年北半球是100年来的偏冷,南半球是100年来的偏热,要是全球变暖的话,一个总的气候效应,长期积累气候效应的话,应该是全球比较平均的。所以导致这次区域干旱,也不排除是一种全球变化的一个过程形成的一个,导致区域环流异常形成的。我想是这样。      

  刘树华:就不能实现人工增雨。   

  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天下天天谈》,今天我们将通过节目来关注在西南五省区市持续发展的旱情。西南的旱情在持续,我们也持续被打动。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跟您分享一下当地的人民群众抗旱的情况。我们来看。

  张宇清:我看完这些图片,我感觉心情非常沉重,虽然旱灾,它跟其他灾害不太一样,其他灾害比如说地震,洪水,这些咱们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比如说1998年咱们国家曾经经历过一场大洪水,但是咱们靠整个民族意志,靠党中央跟政府坚定的领导,靠老百姓一起使劲,咱们挺过那一关。还有包括咱们512汶川大地震,也曾经经历过,但是旱灾,今年经历旱灾跟这些不太一样,那些都是突如其来的打击,比较猛烈,但是它相对来说也比较短暂,但是旱灾这件事情是软刀子,大家看到这个土地裂成那样,是经过半年以上的时间,滴雨未下情况下,一种煎熬,接下来甚至有可能还在持续。所以旱灾这个恶魔它跟其它的灾害对付起来,我觉得可能难度会更大。因为它是需要一种持续的,持久的力量去来跟它抵抗。

  主持人:应该说这次在西南发生的旱情,受灾都是我们手足弟兄,全部是同胞兄弟姐妹,这些我们平时在书上看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朋友,遭遇如此旱情,从媒体角度,你能不能给我们讲一讲。   

  主持人:我们看到这次西南旱情发展如此迅猛,受灾全部是手足弟兄,宇清能不能从媒体观察者角度给我们讲讲据你所观察的,咱们西南地区这些受旱地区的这些同胞姐妹兄弟,他们是怎么来抗旱的?

  张宇清:咱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优良的传统,或者有一种优势,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虽然这个旱情只是发生在西南五省市区,但是大家看到,实际上从两会一过,全国现在都已经动员起来了,从上到中央领导。但是他们在困难面前展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非常引以为骄傲的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刚才图片展现灾害的严重性,但是相对这组图片来说,还有另外一组图片,我们通过很多媒体网站看到的,在抗灾第一线,在想尽各种各样办法在解决问题,甚至于咱们现在有些社会组织已经向全国老百姓发出这种倡议,咱们每个人都拿出一点钱,咱们每个人都买一点水,或者说咱们。

  主持人:一起捐水。

  张宇清:为灾区捐水捐钱,更好为灾区捐点资金,来搞好农田水利灌溉这些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因为这些设施是百年大计,这场旱灾可以靠咱们民族的凝聚力,可以靠集体的力量把它克服,渡过。我相信肯定,咱们能够战胜这样的灾难。但是灾难有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如果平时没灾的时候不能做到未雨绸缪,在无灾的时候,应该认认真真把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农田灌溉的基础设施打牢靠,建设好,只有这样再来旱灾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坚定的面孔,而不是说在重压之下,向老天爷祈福那样的表情。

  主持人:我知道刘教授一直关注西南的旱情,而且您也在媒体上多次接受采访,在您了解旱情过程当中,有没有特别打动您的?我们在抗旱第一线的这些故事?

  刘树华:像我的同行,气象行业的一些科技人员,他们也是日夜奋战在抗旱第一线,他们在实时监测天气的过程,实时来抓住机会,来为当地的民众来降雨,或者是说来预报天气的过程,让大家心情稳定。

  主持人:好,对于西南五省区市的灾情,我们现在非常非常关注,而北京电视台也派出了记者到一线采访,我们现在就听我们的记者来为我们讲述在一线抗旱救灾的故事。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西南五省区市严重旱情,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新闻短片来了解一下。  

  张宇清:因为实际上旱灾显示的是一个,实际上是一个水资源的匮乏,而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咱们中国基本国情,更是咱们北京市的基本市情。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贫瘠的国家,从人均角度来说,就更少了。这次旱灾提醒大家,有可能是自然条件产生的特殊变化引起的天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咱们普通人长期生活生产中,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充分利用不够重视的话,它会加剧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所以我相信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在这个时候看到西南五省遭遇的这种旱灾,他要拧紧这根弦,以后其他地方就会少一些旱情。

  主持人:我们节约用水,其实说到节水这个话题,我们知道以色列,包括澳大利亚都是属于比较缺水的国家,我们下面通过一个短片给大家展示一下比较缺水的国家,他们有什么样的措施,我们来学习一下。

  最后一个问题,面对现在西南五省区市如果严重的旱情,我们每个人,我们自己能够做一些什么?想听听二位的建议,宇清。

  张宇清:我觉得就是节约用水,作为一个北京人,刚才我提到,北京的严重缺水程度,而且咱们现在北京正在根据市政府的建设规划在建设所谓的节水型的社会,而且最近干旱闹得这么厉害,正好3月22号,一个多礼拜以前,正好赶上第18届世界水日,在这么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人均三十分之一。而且从2004年开始,北京进入一个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个枯水期,可能这个枯水期要持续好几年时间,到现在可能已经是第六年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更应该节约用水,节约用水第一条,我也提一个自己的建议,就是少刷几次车,北京的洗车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太严重了,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有目共睹的,洗一辆车,拿水管子喷很久,水顺着地下流走了。

  主持人:好,谢谢两位老师今天参与到我们节目的讨论当中,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做我们这期节目,来表达我们对于西南旱情的关注,我们也希望灾区的人民能够早日渡过难关,因为哪里有灾情,我们的心和你们在一起,谢谢两位专家,谢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