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灰水”可能成为新的煤矿事故发生源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6日09:58  瞭望

  《瞭望》文章:“奥灰水”危害旱区煤矿

  随着煤炭开采层次“向下”发展,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深藏地下的“奥灰水”突水几率也在增加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贾立君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境内在建的神华集团骆驼山煤矿,3月1日7时29分发生透水事故。事发时,31人被困井下。

  尽管大规模的矿难营救工作随即展开,但井下疯狂的涌水将31名工人兄弟吞噬得不见了踪影,也将一个生僻的名词“冲”在世人面前——“奥灰水”。它让2万多人次救援力量在14天奋战之后,无奈地宣告结束。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提醒,我国须警惕西北旱区煤矿“奥灰水”灾害。否则,在煤炭资源富集的西北,“地下暗河”可能会成为新的煤矿事故发生的源头。

  抽不完的“奥灰水”

  透水事故发生后,在2万多人次14天的营救之后,未发现井下受困人员及生命迹象。经国家矿山医疗中心和抢险救援指挥部医疗组专家反复研究认为,井下被困人员已无生还可能,于3月14日停止了搜救工作。随之,为早日入井寻找失踪人员,抢险救援指挥部将井下水源封堵工程列为第一要务。

  本刊记者连日来在现场看到,通风竖井口的两台每小时抽水上千立方米的水泵昼夜不停地排水,所排之水在地面上紧急挖开的导流渠中形成十多米宽、数米深的“清水河”,弯弯曲曲地在旷野中流向远方。

  “我搬到这儿已经40多年了,从来没听说地下还有这么多的水。”今年67岁的当地羊倌张侯栓说,在他的记忆中,这里常年干旱无雨,人们请钻井队打水井时,往往得钻上百米深,有时还寻找不到水脉。

  张侯栓老人怎么也想不到,就在这个年降水量只有100毫米、蒸发量达300多毫米的干旱地区,地下400多米处的奥陶纪灰岩层中却潜藏着巨大的水源。正是这“奥灰水”,使得此次矿难营救中总是有抽不完的水。

  “这么大的涌水量,在西北干旱地区的煤矿透水事故中是第一次。”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煤矿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虎维岳在事故现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次透水事故是奥陶纪灰岩水害,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下暗河”惹的祸。

  逃生出来的杨学林等7名矿工说,当时他们往通风竖井方向跑,身后轰隆隆的水声像打闷雷般地席卷而来,很恐怖。

  此次事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涌水量“第二大”的煤矿透水事故,涌水量在起初最大时达每小时7.2万立方米,仅次于1984年河北开滦范各庄煤矿发生的世界罕见的特大透水灾害,那次的涌水量最大时是每小时12万立方米。

  与瓦斯一样危险的煤矿水害

  “奥陶纪”是地质年代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奥陶纪灰岩层形成于4亿至5亿年前,当时的地质层基本属于浅海环境,是地质史上海侵蚀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含水量非常丰富。

  过去的研究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西部以及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开采的煤层形成于1.4亿至1.9亿年前的采侏罗纪,这些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小,矿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差,矿坑涌水量小。因此,人们预防煤矿瓦斯危害的意识,远远强于对煤矿水害的防范。

  “现在是抽排多少水,井下就会涌出多少来。”虎维岳说,“这次透水事故警示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西北干旱地区煤矿水害。”

  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曹安雅说,近日他们对乌海市和其相邻的鄂尔多斯市境内的调查显示,两市受奥陶纪灰岩水害威胁和影响的煤矿有32处,其中乌海市有21处,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有11处。这些煤矿井下巷道距奥陶纪灰岩含水层已很近。

  为汲取此次透水事故的教训,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日前提出“四个重新”的决定,以预防煤矿水害。一是重新审查设计,对矿井设计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补充设计;二是重新审查《安全专篇》,对缺乏防水措施或措施不细不全的一律要重新补充;三是重新检查防治水工程,对工程不到位或存在缺陷的一律要重新进行施工;四是重新检查防治水措施,凡措施不健全、不落实的一律重新修订完善。

  亟须防范“地下暗河”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封堵井下水源工程中,一台钻机打通地面与井下巷道的钻孔后抽取钻杆时,钻孔喷起八九米高的水柱。水压极大的“奥灰水”,再次显示了它的威力。

  实施井底水源封堵工程的施工人员,利用最先打通的一个钻孔于3月14日凌晨开始往井下巷道输送速凝水泥、石子、石岩、水玻璃等原料混合而成的灌浆,截至3月28日已累计投料2003立方米。但是,对于是否能够很快实现堵截水源的问题,技术人员表示“不好说”。

  神华骆驼山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兰毅说,封堵井下水源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缺乏相应的经验。当年范各庄煤矿堵漏工程就用了近1年时间。此次堵漏工程计划要向井下投送大约5000立方米的材料,预计4月4日竣工,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能够如期完成堵水任务。

  据专家分析,目前随着煤炭开采层次“向下”发展,开采深度逐渐加大,深藏地下的“奥灰水”突水几率也在增加。而相关的科研体系,越来越显得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奥陶纪灰岩层在全国的分布,学术界掌握得还不太全面。一些地方的煤矿没有发生过“奥灰水”灾害,不等于说没有此种隐患,特别是已经开采到16号煤层的煤矿,一定要提高警惕。

  虎维岳说,我国亟须建立针对不同地质条件的矿山“奥灰水”防治科研体系,使今后防治“奥灰水”灾害不再“懊悔”。否则,西北干旱地区的“地下暗河”可能会成为新的煤矿事故源头。□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瞭望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