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四省市决策者:山西省长王君自称如履薄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8日17:12  《小康》杂志

  省长们的多项选择

  在过去的一年,区域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3个区域振兴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四五年的总和,出台速度之快也前所未有。有关专家指出,今年区域振兴规划仍将持续出台,继续为经济发展出力。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国两会期间,区域振兴规划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山东、重庆、广东、山西,四个省市遍布中国东、西、南、北部。两会期间,《小康》记者采访到了这四个省市的决策者,对于未来,他们有许多美好的愿景。山东省长姜大明相信,蓝色经济区的建设会使山东半岛最发达的地方进一步率先发展,走上一个更高的水平;重庆市长黄奇帆期冀,未来10年,关中平原和成渝地区的联系会日益紧密,最终形成一个三角经济区。

  但他们和他们主政的地区又都面临着亟需破解的难题。长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以及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广东继续快跑的“绊脚石”;而山西省长王君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年半之后还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很难睡得着。”

  有专家表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同时也造成区域不均衡现状,国家希望通过政府引导手段矫正这一格局,新的发展方式正跃跃欲试。

  然而,未来30年,要矫正不均衡的区域格局,走出一条各地争雄、百花齐放的发展道路。现在亟需的,除了破题,还是破题。

  广东省长黄华华:三道难题 三重信心

  文|本刊记者 胡晓生

  3月6日上午,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在北京驻地举行的记者会上毫不讳言广东省目前存在的三个“难以为继”, 即:长期过度依赖国际贸易、海外市场的发展模式在金融海啸之后已“难以为继”;产业层次低、含金量不高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劳动力的投入,而技术投入极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三道难题

  三个“难以为继”影响了广东的发展,摆在黄华华面前的困难不少,他提到了三点。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非常脆弱,风险尚未消除。国际间贸易摩擦加大,对于广东这样外贸依存度高达113%,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占整个出口总额40%的省份而言,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给广东带来的伤害首当其冲。国际上的不确定因素对广东外经贸而言是个最大的难题。

  二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决的难度很大。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与广东省从农业大省发展而来的历史原因有关。发展方式是粗放的,产业层次低,含金量低,资源制约大,目前已经无地可用,能源也主要依靠外地。”在黄华华看来,社会事业发展落后等也都是制约广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带来的新问题与新困难,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新的难题层出不穷。

  对于这些难题,黄华华表示,必须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危机迫使我们转变

  广东因其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是遭受经济危机冲击的最前沿地带,尽管困难重重,广东省在2009年GDP增长却达到9.5%,超出8%的目标。取得这样的成绩,黄华华感慨万千。

  “金融危机给广东带来了一次冲击,更重要的是对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冲击。这次冲击让我们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让我们自觉地把保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黄华华认为,去年广东省的GDP增长很快,也是调整结构的必然结果。

  对于今年的发展目标,黄华华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成败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今年9%的增长任务的关键。他透露,未来广东将重点突出四方面工作,解决难题的措施包括:突出投资、出口、消费的协同拉动,特别要把重点放在消费上;突出结构调整,在双转移上多下工夫;突出自主创新;突出改善民生。

  有信心今年GDP增长9%

  对于今年计划GDP增长9%的预期目标,黄华华比较乐观。

  黄华华的信心来源于三个方面。

  从发展环境看,国内外经济形势好于去年。国际形势回暖回升,国内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了宏观调控“一揽子”计划的连续性,这些都成为帮助广东度过难关,完成目标的坚实后盾。

  从广东的自身条件看,现在处于加快发展阶段,加快结构调整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去年企业经受住了危机的考验,其他发展能力得到了加强回升的趋势,更加巩固。在黄华华看来,这一条最为重要。

  从发展机遇看,亚运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诸多赛事,都给广东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有利条件很多,这些都有助于完成今年GDP增长9%的目标,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信心。”黄华华表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广东成败的关键,也是广东能否完成今年GDP增长9%的任务的关键

  重庆市长黄奇帆:未来10年倾力打造“西三角”

  文︱本刊记者 鄂璠

  “一般来说大家只谈城市化和工业化,但我们特别提出重庆发展的战略是城市化、工业化加城乡统筹一体化。”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奇帆用力地拍着《小康》记者的肩膀,掷地有声地说,“我们提的叫‘三化’,其中第三化——城乡统筹一体化,就是要化解过去大城市走过的老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真正难的是城乡统筹和全面小康

  3月4日晚,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夜,黄奇帆在重庆代表团驻地召开记者会,参加媒体逾60家,此前黄奇帆在接受《小康》杂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重庆将是中国经济第四极,重庆8.24万平方公里面积,3200万人口,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同在,大工业、大农业、大商业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因此,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尤其具有根本意义。

  今年是西部大开发十周年,重庆又是中国大陆版图的中心,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黄奇帆认为,西部大开发的10年,也是西部12省发展最快的10年,对于重庆来说,10年间最大的变化就是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从西部最落后发展成为西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另外,重庆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改善了,经济结构也有所调整。

  谈到未来10年重庆的发展目标,黄奇帆说:“要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把重庆建成西部的增长极、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前两个目标尽管要求很高,但是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有信心用10年把目标实现,重庆会发展得更好。真正难的是城乡统筹和全面小康,怎么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这些事要特别动脑筋。”

  未来十年形成“西三角”

  去年年初,黄奇帆在两会上提出“西三角”概念,即通过川、渝、陕三地的合作,倾力打造“西三角”经济圈。时隔一年,黄奇帆再次谈到“西三角”,他说,一个经济区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行政批复,而是靠地区经济结构产生的强大凝聚力。

  黄奇帆把重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问题,归结为经济拉动的模式问题,“常规地说,应该有投资拉动,有需求拉动,有出口拉动。我们过去70%~80%是投资拉动,还有一块是出口拉动,内需消费拉动很低,甚至是负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它不是一天、一个念头就能转过来的,这和一个地区的结构有关。”

  目前,重庆的经济增长70%靠投资拉动,40%靠内需拉动,加在一起已经110%了,“那么出口拉动实际上是负的,就重庆而言,我们希望把它变成投资拉动占40%,消费拉动占40%或者50%,出口拉动能够占到10%甚至20%。”

  在黄奇帆看来,当经济结构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形成后,“西三角”经济圈便能自然形成, “重庆、成都和西安,以前因各种原因,特别是交通不便,联系不多。但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彼此沟通的条件已大为改善。我相信,未来10年,关中平原和成渝地区联系会日益紧密,最终形成一个三角经济区。”

  重庆不会走其他城市的老路,最重要的是第三化,城乡统筹一体化

  山东省长姜大明:“黄河”先行,“蓝海”跟进

  文|本刊记者 张志

  “今年我准备拿出三分之一的精力来抓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开头起步工作。”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对《小康》杂志记者说,“2010年,山东省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特别是部署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战略。”

  2009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入深入实施阶段。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小康》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姜大明。

  《小康》:目前,对于黄河三角洲建设工作,山东省有何具体的规划?

  姜大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三区一基地”的功能定位,对2015年、202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了“两步走”的明确要求,并确定了14项主要指标。黄河三角洲6市、19县要围绕主要指标,以2008年为基数,按照规划提出的2015年、2020年的总体战略目标,逐项、逐年地核算,制定发展速度和发展目标。

  今年,要把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临港产业园紧紧抓在手上,采取大动作,实现大突破,取得大成效。”

  《小康》: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将如何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

  姜大明:对于呼声响亮的蓝色经济区建设,我们正加快推进总体规划编制,并希望国家能够把它列入“十二五规划”,同时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将按照不等不靠,边推进规划编制边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原则,加快启动一批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以沿海7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

  《小康》:一“黄”一“蓝”两个战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姜大明:黄河三角洲开发主要涉及的是滨州、德州、东营等山东欠发达地区,因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可带动这些地区迅速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的山东半岛是山东最发达的地区,这个地区率先发展能更好地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两个战略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小康》:山东获得发展的持久动力何在?

  姜大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持久动力。2010年,山东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扩内需的重要增长点,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大力推进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2009年,中央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其中超过一半投向民生领域。山东紧紧抓住了这一机遇,全年财政用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超过千亿元,各地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均增长25%以上,而2010年这方面的投入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大。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黄”先行后,“一蓝”快速跟进,蓝色经济区正扬帆起航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省长 王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