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闾丘露薇向评论员转型二次下课 自我调侃被冷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2日18:17  南都周刊
闾丘露薇向评论员转型二次下课自我调侃被冷藏
以前绷的很紧,现在的工作就剩下每天早晚两个例会,这让闾丘露薇感觉闲得要生病。

  闾丘露薇,冷藏不了的玫瑰

  南都周刊记者 罗小敷 实习生 石萌萌 摄影 戴会锚

  “天下被网罗不做了,电台评论不做了,华文大直播也没做,我现在处于被冷藏期。”还未坐定,闾丘露薇调侃自己最近真的很闲。

  她留着新烫的短卷发,素面朝天,笑意盈盈,穿着黑色毛线娃娃装背心和平跟休闲鞋,平静、温和,与冲在炮火纷飞中那个勇敢、彪悍的“战地玫瑰”相去甚远,更难以与朋友眼中“很有野心的、男生都害怕的、很厉害的那种人”对上号。

  但是,经由她轻声细语说出来的,却处处透出坚定与执着。2007年,结束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回到凤凰卫视资讯台至今,从《总编辑时间》到《天下被网罗》,这两档她希冀由记者向评论员转型的节目,她都被迫中途退场,虽然领导时常提醒她“少一点使命感”,她却坚持既然做了这一行,告诉大家事情的另一面,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底线。

  这一次,她又一次像一个突然被替换下来的球员,尽管她在赛场上跑得意气风发。“2007年离开总编辑时间栏目时,还有点点忿忿不平,这次却没有感觉,因为在一个没有标准和原则的环境,就算自律也无法提防”,对又一次“突然下课”,她把自己比作“老运动员”--已经习惯了。

  两天后,她出现在泰国湄公河峰会上。4月9日,她还将赶赴博鳌论坛。跑跑记者会,访访高官政要,她说,这样的工作安排是台领导对她的眷顾,就好比让她有机会“回归主流”,从走向“意见人士”的路上折返回来。

  第二次下课

  大约一年前,凤凰卫视总部迁往山清水秀的香港市郊大埔墟。闾丘露薇也将新家安在了公司新址附近,车程15分钟,她说那是一座朝海的房子,墙壁涂着香蕉的橙黄色,她很喜欢。

  “其实,把家安在公司附近,往往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她讲起一个朋友将房子买在公司附近,但有一天被辞退了,新的上班地点却在一个小时车程外。她不是完全没有这种担忧,虽然会有人跟她说,“你都做到这个位置了,还怕什么?”

  一位同事这样评价闾丘露薇:“她总是把命运牢牢地捏在自己手里,哪怕捏得手心里出汗。”

  她刚刚离开的《天下被网罗》栏目正是这样一个写照。从2009年10月开始,闾丘露薇做了近5个月。每周播5期,每天花四至八个小时的时间上网搜罗话题。早上8点上班,11点前确定选题,到了直播前,手头上的资料往往超过了100页。

  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条目都是她自己挑的,每次三四个话题,选择好角度,点到为止,质疑和公正是她做节目一直坚守的原则,她坚持在节目中用电话连线访问的形式去解开疑惑。“你相不相信甲流数字有瞒报?”“应不应该关闭BT网站?”“警察喝酒猝死是否应算因公殉职”……这些话题都引起很高关注。

  “网络事件还是需要媒体去澄清的”,闾丘很庆幸自己没有嘻嘻哈哈地讲新闻,做网络题材的节目让她改变了很多以前做新闻的习惯。她会喜欢挖掘一些“边缘型新闻”,例如“两会”上讲真话的委员。当下很多以读网络为内容的电视节目,在她看来深度不够,“我还是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节目的表达方式。”

  一些《天下被网罗》的观众用“眼前一亮”来形容这档节目,这得益于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论坛到博客,再到微博(http://t.sina.com.cn),都成为她取之不尽的新闻源,而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为受众提供来源更多,角度更广泛,观点更多元的信息,闾丘认为,正是媒体人在这个时代可以做的事情。做新闻首先是对新闻的判断,怎么找新闻源是特长。做久了,就会有感觉,打不同的关键词找到需要的信息,“网络也是很有趣的,越挖越开心”。

  3月22日,闾丘在Twitter(推特)上记录:“哈,原来今天真的是最后一次,还好没有遗憾,做了应该关注的话题”。这是她以博主身份接受邀请参观Facebook、Twitter、Google等几家企业后,回到香港的第二天。

  当天的《天下被网罗》挑选的话题包括央视大火案、西南旱情、山西疫苗等,“我们将沙尘暴、旱灾跟过度开发联系起来,找到了相关人士,做得比较深入”,在某些时候她会突然间神色凝重,但旋即又转为笑意。

  “冲得太快了”

  身为凤凰卫视资讯台采访总监,闾丘现在的工作只剩下每天早晚两个例会,审核并确定当天的新闻头条,“不过是四十分钟的活儿”。她开始在网络上贴出自家门前养的花的照片,谈电影、说音乐。这种闲散的生活却让她感觉不舒服,以前绷得很紧,闲下来就得生病。

  与此同时,她又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里的“闾丘露薇追新闻”停播的消息。这档节目已经做了3个多月,每天早晨8点准时连线,挑3个话题在5分钟内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开始我不知道怎么把握比例,是叙述多点还是点评多些,但后来就比较清晰了”,她很珍惜每一个这样发表观点的机会。

  2003年从伊拉克回来后,“战地玫瑰”的美誉让闾丘声名鹊起,“那时候很多人见到我就说你好勇敢啊,但我希望的是,有什么事情发生时,大家想听听闾丘怎么看”,她给自己定下新目标。

  哈佛的经历让闾丘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2006年,她获得了哈佛为全球媒体资深人士提供的深造机会。哈佛开设的课程让媒体人思考是继续从事自己的行业,还是考虑转行。没有具体专业限制的学习,闾丘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美国宪法。

  “我们那一届就有三四个人转行了。每一年都有几个人会考虑转行。”可对闾丘来说,她始终关心着中国的情况,也没有准备融入到离自己很远的美国生活。“在那里的一年,让我想清楚了为什么喜欢这份工作。以前觉得工作是尽职就好,现在感觉有使命感。否则可以选择别的轻松点,没有风险的职业。”

  她在电视屏幕上的转型是从《总编辑时间》开始的,这是一档由凤凰资深评论员或总编辑编选、剖析重点要闻的评论节目。从哈佛回来,一些同事觉得她应该朝评论员转型,2007年6月11日晚10点,她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总编辑时间》节目出任主持人。

  “24分钟,我表达的都是我想说的。”曾有观众反映她在节目中语速过快且含混不清。闾丘也认识到自己语言繁琐,有口头禅的问题,去年底在接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评论节目时,她就会刻意改正。

  闾丘认为,如果可以说话,却不是自己想说的,那语言也就失去了意义。在2007年离开这档节目时,闾丘在博客上写道,“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从美国回来不太收敛,太冲了,所以只做了4个月。”

  微博红人的“反思”

  在闾丘的新浪微博个人主页上,她的个人说明是,“上海出生成长,香港实现理想,成为一个媒体人,相信吵闹不可怕,沉默更可怕。热爱新闻,热爱网络。”

  凤凰卫视资讯台国际部一名员工告诉南都周刊记者,最初对闾丘露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巴格达战火中,她清瘦而淡定的现场报道。后来见到真人,发现要比屏幕上丰腴一些。她在台里经常笑盈盈的,和一班香港同事说着上海腔调的粤语,时不时组织一帮人到家里玩,比较爱热闹。

  离开《天下被网罗》前,常常可以见到她在微博上征求网友对选题的意见,或者“吼一嗓子”寻找采访对象。

  闾丘的突然离开让这位国际部的后辈同事很惋惜,“很佩服她的专业素质,记者会现场往往刚结束,出镜报道就同步传送。这些年来,各种国际新闻她几乎跑遍了,既要跑记者又要当主播。”而丝毫不知疲倦的她,还在经营一个名叫“一五一十部落”的网站,实践“公民记者”的理念,写博客,开专栏,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教,总是充满热情。

  在同事眼里“很沉浸在这份工作里”的闾丘,有时候很难控制自己,比如说下课后,告诫自己要少说话,尤其是在个人主页上,但她依旧忍不住隐约其辞地念叨着什么,“做好最坏打算,最多在荧屏上消失”、“世道艰难,经营好自己可以经营的,保持好心情”……

  “我是个有网瘾的人,需要接受下治疗。”她大声笑着描述自己在决定是否转发一个敏感帖子时的犹豫不决,“我觉得要少说,但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转发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都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闾丘露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