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纪录片传播艰难 小部分可进入常规传播平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9日09:56  南都周刊

  为什么一定要去对打呢?

  作为摄制组的桥梁,夏明喜欢用另一种建筑材料来打比方,“中国人的好处和优势是我们的性格像竹子一样,有强风暴雨时,我们稍微低头躲闪一下,为什么一定要去对打呢?打个两败俱伤。躲避一下风暴,我的韧性会再让我回来。”

  研究地方政治治理的政治学者身份,再加上和国内长期以来的密切联系,给夏明的桥梁作用带来很大便利。前期拍摄时,他会很容易就进入基层官僚的话语系统,三言两语就表达出彼此的利益交叉部分。他甚至会同情和可怜这种体制内的官僚,“他们的底线就是他们的官位。他们也要养家糊口,我们不要把他们逼到底线。”

  他也承认屡屡碰到这种遭遇会让他心境大变,心情变得很不爽。但与此同时,摄制组同事们面对媒体采访时言过其实的渲染,又让他比较反感。

  “我的两位美国导演力图让他们的作品引人关注,确实有一些戏剧化而非政治化的言行,这恐怕是美国新闻电视和电影的生存之道。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没有听到过要我们交录像带的事;中国公安根本就没有试图要我们的录像带。我也从来没有看到任何公安人员用枪顶住我或我的同伴。”夏明说。

  因为摄制组几次近距离接触的都是素质较高的外事警察,夏明甚至表示,“说句公平话,中国警察对我的态度基本上要好于纽约警察对我的态度。”“那次在成都被困的时候,我们打电话给美国领馆,就离我们车距十几分钟的距离,没有人过来。那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有相通的地方,他这个官僚机构也不想惹麻烦。”

  无论对抗式拍摄,还是桥梁式沟通,高强度冲突类型纪录片的这种切入现场方式,常常会引出公权力执法与公民记录中拍摄权问题的探讨。最新的一个案例是,前几天在湖北十堰,两个路人因拍摄酒店门口的上访群众,竟被当地警察带走送进精神病院。

  “警察是否有权拍摄我们?我们如何拍摄警察?”时评人长平曾经发出这样的双重疑问。

  但无论采用哪种切入现场的拍摄方式,纪录片拍摄者们始终没有异议的一点,是记录的功能,在于增加权力说谎的成本。

  传播战

  与切入现场的难度相比,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也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除了一小部分能进入常规传播平台外,大部分地下纪录片们所依赖的传播渠道,始终是发布在视频网站供点击。题材敏感一点的难以在视频网站保留,只能用提供下载链接的方式做隐秘的传播。更原始一点的,甚至要靠面对面的散发方式。

  前述这位纪录片名家,索性就做了个专门登记用的电子表格网页,任何人只要打开这个网页,填上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点击提交,就相当于下了个免费的订单,不久就可以收到他旗下专门寄上门来的快递。截至2010年3月,不算制作成本和人力成本,光快递费用就不下20万人民币。

  大大小小的纪录片们,早已成为了打上了制作人鲜明个性烙印的传播符号,将参与和改变、勇气和行动这些公民社会必需的元素,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四面八方。这种完全不惜工本的传播方式,已经接近人力的极限了,很难再有个人性质的纪录片拍摄机构效仿。

  夏明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劫后天府泪纵横》的老板是鼎鼎有名的HBO。在制片的过程中,HBO的执行制片人定下了英文片名,直译为“中国的非自然灾害:四川的眼泪”。

  如何配上一个优美的中国化的片名而又不失英文片名的意思?夏明花费了好几天去苦思冥想。作为四川成都人,他希望让这部影片散发出浓郁的川味。久居成都的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忧伤悲愤诗句自然成为他的寻宝之处。在《羌村三首》中,杜甫描述了战乱给乡村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当我想到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川西平原,想到那里的乡亲们所遭受的多重打击,只能用一个‘劫’字来概述。沉郁、忧伤、悲愤的诗句就产生了:劫后天府泪纵横。”

  为弱小者发声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尔巴特说:“我并非是故意找中国的茬,我希望中国能成功,能越来越好。我从来不认为,美国的观众应该比中国的观众有更多的权利,他们作为观众的权利是一样的。只要我有机会用手中的摄像机去做一些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在哪里,我都会去做,哪怕是为此付出代价。”

  在夏明看来,作为一个政治学教授来说,参与这次纪录片拍摄,虽然只是一次意外“走穴”,但2008年的四川之行,将会深深影响他一生。

  在接受华文媒体《世界日报》采访时,夏明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因为这次的经验让我的人生出现很多变化,我的思想、工作中心都要调整。你可以选择趋炎附势,或是用自己的力量反映自己的理念,为弱小的人民发声。”

  中国纪录片三十年

  80年代

  《话说长江》(1982)、《话说运河》(1986)是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两个高峰。

  90年代

  ●《流浪北京》,被认为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发轫之作,导演吴文光之于中国新纪录片的意义相当于崔健之于中国摇滚。随着摄像机的越来越亲民,中国大陆的独立影像作品也越来越多,这场新纪录运动的高峰出现在2000年之后,那几年,优秀作品迭出。

  ●《沙与海》记述了沙漠中和海边的两户普通人家的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断,《最后的山神》则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反映了一个游牧民族的没落,两部片子先后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

  ●《望长城》继丝绸之路、长江、黄河之后又一部中日合拍的大型纪录片。该片突出了纪录片朴素之美,大量使用长镜头,同期声,不事雕琢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 《较量》、《周恩来外交风云》

  21世纪

  ●《淹没》有人评价为《三峡好人》的现实版,但现实总比电影更动人,更残酷。该片获2005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沃尔夫冈·斯陶特奖,入选2005年法国真实电影节。

  ●《平衡》记录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藏羚羊和保护他们的西部工委“野牦牛队”的故事。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这在其他纪录片中是不多见的。该片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最高奖项:金鹰奖最佳长篇纪录片奖。

  ●《幼儿园》该片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导演张以庆的其他作品,如讲述大熊猫和饲养员之间感情的《英和白》、以及《舟舟和他的世界》,皆属体制内纪录片人的优秀作品。

  ●《故宫》和《台北故宫》中央电视台出品,导演均为周兵,海峡两岸的民族文化圣物,终于在荧屏上团聚。《故宫》在2005年第八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评选中,获得人文及社会类“最佳长篇纪录片奖”、“最佳摄影奖”两项大奖。

  ●《铁西区》记录沈阳铁西区的辉煌和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沉沉暮霭。

  ●《三元里》一部实验纪录片,城中村、珠江、高楼大厦,以及其中的人们,在音乐中流动。

  ●《高三》镜头对准福建一个县城高中的高三班,单调、沉重的高三生活,有痛苦也有快乐。

  ●《筑梦2008》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从朝阳区的拆迁户到刘翔,从容地讲述了“奥运梦”的实现过程,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套路。

  ●《劫后》反映汶川大地震,获得了第15届上海电视节最佳亚洲纪录片奖。

  ●《复活的军团》以2000年前秦国军队如何统一天下为主题

  ●《大国崛起》记录了近代世界史上9个超级大国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

  1993年,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纪录片编辑室》和《生活空间》,进行栏目化运作。前者的成功作品如《茅岩河船夫》(1993)、《远去的村庄》(1996)等获得国际奖项。其他电视台亦纷纷效仿。再之后,央视还推出了《纪事》、《见证—影像志》等栏目。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纪录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