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CCTV《新闻调查》4月17日播出:云南水问,以下为节目实录:
解说:这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云南。谁能想到,在2010年一场持续的干旱,将另一个云南裸露在我们眼前。为什么地表水源充沛、江河密布的云南会在这样的干旱面前措手不及呢?
记者:在普立乡像这样的田是占到多大的比重?
尹富敏(中共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党委书记):基本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的。
记者:全是一窄条一窄条的。
尹富敏:对。
记者:连我们现在站的这块地大概也就,两三米宽的地都要利用起来。
尹富敏:两米宽,比这样小的还有,这么大一塘的都有。
记者:就是因为没有平地,没有土地是吧?
尹富敏:对,全乡人均耕地只有0.7亩,土地显得十分珍贵。
记者:像这样的田,灌溉是怎么解决?
尹富敏:灌溉是靠天落雨。
解说:从2009年9月开始,雨没有在村民们的计划中到来。这些高高的山坡上的农作物,在长达8个月之内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雨水。
记者:往年这个季节这周围应该是什么样的景象?
尹富敏:往年这个季节周围山上的杜鹃花开得非常灿烂,然后这个松林是郁郁葱葱的。但是今年大家看,本地的云南松栽了20多年的基本都已经枯死了。
尹富敏:马铃薯已经种下了。
记者:如果种下去,可是雨没有按计划下下来呢?
尹富敏:这个雨是不会按计划给我们下的,但是如果说长期没有雨,只能靠天灌溉的,这个苗出来以后,种下去苗出来也会枯死的,像马铃薯我们现在是采取深耕深埋的办法,让它推迟这个发芽期,刚好接到雨季。
记者:就是说如果不下雨的话,这么大面积的覆膜的工作,包括马铃薯种植的工作就白做了?
尹富敏:对,是这样。
解说:2010年,马铃薯比往年深埋了一些等待着推迟的雨季,同样面临着考验的,还有云南最大的经济作物烤烟,云南省的农业都在推迟中等待着这个迟来的雨季。
记者:有没有数比如说一亩大概要多少水才能把烟苗种下去?
村民:每个需要,一瓢一趟。
记者:这每一个都要一瓢水?
村民:每一个要一瓢水。
记者:每一个要一瓢水,如果不下雨的话,这个地犁出来,包括装这个都白装了。
村民:嗯,不下雨就白装了。
记者:那个烟籽买了吗?
村民:一亩地交了五十六块钱。
记者:那你这三亩地不到二百块钱。
解说:在干涸的土地之上,比农作物的浇灌更迫切的是人们的生活用水。在沿途的大山里,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找水和背水的人们。
记者:您好,你们在干嘛呢?
村民:找水呢。
记者:找这个水是吧?怎么发现这有水的?
村民:本身我们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过去)如果在雨天这里就有水。
记者:您是下面那个村的吗?
村民:就那儿的,对。
记者:这点儿水能流到下面吗?不会(中途)干了吗?
村民:铺管子就没事了。
记者:有管子就行了?你们找到几个这样的水源点了?
村民:两三处。
记者:这个水你估计能解决多少人的问题?
村民:一村人吃没问题。
记者:这么细的水可以够一个村吃了?
村民:修起蓄水池就好了。
记者:这个管子要是送到村里,就不用出去拉水了,就够了?是吗?
记者:你们三个人在这儿这么辛苦,全村人受益啊。
村民:没关系。
记者:其实在刚才上山的时候。我就看到这三位村民了。当时以为他们是在修路,现在才清楚,这就是在找水。我们以往走过这样的山路,路过这样小小的水流可能都会不经意,一踩就过去了。但是现在,这细细的水流就是一个村子的人们,他们接下来日子里面重要的水源。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找水的现场,表面看非常的平静,也没有那么艰难,但却让我真正了解到,找水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
解说:从今年3月开始,马家沟村里的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水源。方圆几公里的土地都是村民们寻找的范围,白尼村比马家沟村幸运,全村100多人一起出动找水,终于找到了可以替代的水源。
记者:当时一共有多少人出去找水源?
蒲绍先(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白泥村村委会主任):我们出动了100多号人,100多号人,周边四处都发动人(去找)。
记者:你们去找过水吗?你去找过水吗?
村民:找过。
记者:找着过吗?
村民:找过,我们不但找过,还去挑了十多天(水)。
记者:现在有多少人靠这个水源吃水?
蒲绍先:有441人。
记者:这是哪来的水?
村民:对面大山上的,有两三里路。
记者:怎么过来的这水?
村民:拿皮管子引过来。
记者:两三里路用管子引过来的。
村民:对,引过来的。
记者:这两三里长的管子、包括修这些水池,这些钱哪来的呢?
蒲绍先:这个钱是各级政府他们都帮助我们的,光管子用了7万多。
解说:新水源只能保持村子里四百多人的生活用水,为了节约用水,村里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定时接水,并且还派了专人来看管,上了锁头。
蒲绍先:看水的就是我们村民小组长。
记者:村民组长,他定时过来给大家开(锁)、给大家挑水?挑完了就把它锁上,是吗?
蒲绍先:是。
白泥村村民:救命水啊 ,不看好也不行啊。
蒲绍先:他说是救命水,要好好地看好。
解说:白尼村找到新水源点是幸运的,很多高山上的村落甚至连这样可替代的水源也没有。在宣威市的火石地村,长久以来全村的人畜饮水都是依靠一眼从山体里渗出的地冒泉。从去年12月开始,全村惟一的水源干枯了,村民们又找不到可以替代的水源,就只能依靠镇政府雇人送的水维持生活。
记者:这桶是发的。
周厚贵(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火石地村):是发的。
记者:今年发的?
周厚贵:就是今年发的,如果去年发的已经变色了。
记者:今年发的。
周厚贵:今年干旱太严重。
记者:那装酒的吧,那是。
周厚贵:原来装酒的,但是今年缺水,就改做水桶。
解说:现在村民们每天分到的水是从38公里以外的长冲水库拉来的,像今天这样热闹的分水场面,一个星期才能出现一次。
记者:水最少的时候,一天一个人能分到多少?
周厚贵:最少的时候一天就是十斤水。
记者:十斤,一天一个人十斤?
周厚贵:一个人连做饭、做菜、刷锅就是十斤水。
记者:那像您最近洗过澡吗?
火石地村村民:洗过。
记者:什么时候?
火石地村村民:昨天晚上我还洗过。
记者:那您用的是什么水洗的澡啊?
火石地村村民:就是刚才我们书记说的,晒一遍,用那个出来洗洗。
记者:多长时间没洗衣服了?
火石地村村民:基本上两个月。我要维持生活、喝水。
记者:那年轻人是不是坚持不住啊?
周厚贵:男也好、女也好都坚持不住,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说男娃娃就是在外面找亲,女娃娃必须要嫁到外地。
记者:你希望年轻人都出去?
周厚贵:我希望年轻人都出去,不要在这个地方了,永远跑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