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是什么
世博会是什么,这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当世博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时,对这个问题的焦虑感就越来越强。
当更多媒体集中报道世博会,把世博会的价值和意义阐述得越发清晰,越发重要时,不少人更加疑惑,如果世博会重要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我为什么在之前几乎不知道呢?
世博会显然不如奥运会那样为人熟知,虽然奥运会本质上是民间团体主办、世博会是政府主办。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人们必须拿奥运会这个更明确的坐标衡量,才能稍微清晰地理解世博会——它是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运会。
为什么世博会不如奥运会那样深入人心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奥运会的语言是“体育”,而世博会的语言是“世界”。
“体育”是一种超越的语言,超越文化、意识形态、经济状况。在中国重开国门之后,这种超越的语言杂糅着举国体制和民族主义迅速普及了奥运会。
而“世界”语的通行,则是老老实实衡量一个国家与世界接轨程度的坐标。奥运会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世博会则很难如此。
民间有这么一个类似笑话的说法。
“世博会评金牌吗?”
“不评。”
“升国旗奏国歌吗?”
“不搞这一套。”
“那有什么意思!”
以世界普通一份子的身份理解世界,以世界共同的未来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确实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毕竟,世博会肇始之时,中国尚远在世界之外。至今,世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只是个遥远的映像。
在接下来的封面故事中,我们把焦点聚集在世博会本身,而非局限于中国、上海;把焦点聚集在历史的脉络,而非局限于当下。回到世界和历史,这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世博会是什么。
导读:改变世界的6届世博会
世博会,159年的传奇
铺开一张世界地图,在上面标上所有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你几乎可以得到一个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史趋势图——西欧被标地密密麻麻,然后是北美和东亚,澳洲零零星星,南美和非洲完全空白。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1849年的一天,英国人亨利·科尔向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提出一个问题:正在筹备1851年展览会是办成国家级的还是国际级的?
阿尔伯特亲王想了一下,明确地说:“英国的展览必须包括外国展品;展览必须是国际性的。”
亨利·科尔的问题大有深意,他刚刚从巴黎归来,在那里参观了五年一届的博览会。法国人“发明”了博览会,并把它搞得红红火火,但保守地将其限制为法国内部的盛会。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召开,这被认为是第一届世博会。
为什么是英国
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现今世界公认三大顶级盛事。三大盛事中,法国人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方丹在1958年世界杯中打进13个球至今无人超越。但是,世博会的光荣却属于英国人。负责筹办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阿尔伯特亲王被称为“世博会第一人”。
事实上,在这件事上,法国人最有资格耿耿于怀——因为工业博览会这种形式原本就是法国制造。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率先经历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工业革命的势头迅速推向整个欧洲。为了与讲究“艺学日新”的英国竞争,1798年,法国在巴黎设立第一次国内工业博览会,要求专门展出新产品,并下令重赏国内那些在制造新产品上能胜出英国的高手。
这次尝试大获成功,当时法国内务大臣奴夏多非常高兴地致函给各部大臣,认为这是对英国工艺的第一战争,对英国工业是一次最大的打击。
从此,法国频频举办各种产业博览会,1798年至1849年间,巴黎就先后举办了11届博览会。1851年之前,英国甚至都还没举办过全国性质的展览。
1849年的法国第11届国家博览会为期六个月,已经具备世博会的很多特征,工业博览会上规定只展不卖的原则也已确定。
法国在国家博览会上的成功让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820年的根特、1824年的图尔奈,1829年的莫斯科,1834年的柏林……
1849年,英国萌发了举办一次大型博览会的打算。这届博览会,由阿尔伯特亲王带领的皇家艺术学会负责筹办。
身为德国王子的阿尔伯特亲王,自小就在欧洲范围内接受教育,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他认为:“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
1849年,他派学会的骨干亨利·科尔到巴黎去观摩学习。法国从来没有邀请别国参展。有重商主义传统的法国,害怕竞争,他们唯恐这些展览失去本国特色。
当科尔回来告诉他,法国因为害怕竞争放弃邀请其他国家参加,他回复科尔,英国1851年的博览会要办成国际级的。之后,他还专门书写了“国际”一词予以确认。
亲王是有底气做这样的表态的。在当时,工业革命取得成功,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1850年,英国的铁产量超过了全世界总量的50%,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英国生产了当时世界上近一半的工业制品,工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世界工场”。
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产品的极大丰富,让英国寻求开启新的市场成为一种必然。被乐观的进步思想支配的英国人自信满满,不惧怕任何竞争,而是亟需像世博会的舞台,向外展示甚至是炫耀自己作为工业革命领跑者的实力,“教育”外国供应商,并给外国政府施加压力来减轻自己的关税,以达到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
而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取代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骄傲地说:“北美和俄国是我们的玉米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木材森林,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提供白银,南非提供黄金,印度和中国人为不列颠种茶,而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英国亦有能力召集“世界”前往伦敦。
黄金时代
伦敦世博会圆满结束,主办方宣布获得186437英镑的利润。
英国在伦敦世博会举办的这一年,就占据了欧洲工业总产值的2/3,世界商业贸易的20%。
世博会诞生于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英国,一诞生就取得巨大成功,这给后来紧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标杆:举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举办世博会也会使这个国家更强大。
于是他们也纷纷效仿英国举办世博会。心有不甘的法国就立即赶上,从1855年起开始在巴黎举办世博会,并决定,每11年都要举办一届世博会。
世博会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它们敏锐地捕捉工业创新,无意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促进技术、工艺、产品的传播。这个时候,是工业革命的鼎盛时代,人们对进步的信仰伴随着世博会进程。人们相信科技发展可以让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生产力水平可以无限提高,可以无限地创造财富。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世博研究专家乔兆红告诉《中国周刊》,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十年,是世博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切始于世博会”,正是产生于这个时期。这句简单的话,蕴涵着人们对世博会的由衷赞叹。
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到电影的发明,到爱迪生的白炽灯、留声机、到柯达胶卷;甚至人们吃的蛋卷冰激凌、乘坐的奥蒂斯电梯、使用的固特异轮胎、吹奏的萨克斯风等等,它们都从世博走向世界。
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现了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最新成果。
除了传播技术,世博会还循循善诱,起到教育作用。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就明确表达出教育意向。1889年巴黎世博会成为“为成年人开设科普常识的大课堂”。
博览会在那个时候深入人心,在20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巴黎世博会吸引了5000万参观者,创造了那一时期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