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玉树地震七日记录:身在灾区者体现不屈意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04:27  京华时报

  玉树地震已过七日。我们选取在玉树的六个人,期望以他们的行动勾勒出他们所代表的玉树群像,以此表达对灾难中不屈意志的崇高敬意。

  他们是:才仁巴丁(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初三学生)、多杰卓玛(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汉语老师)、高波(玉树县常务副县长)、艾广涛(国家地震救援队营救组组长)、李智钢(解放军第四医院骨科大夫)、陈光标(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场突如其来的7.1级地震,将这些原本互不相干的人联系到了一起——不管是过去的7天,还是今后的日子。

  第1日

  强震发出集结令

  7.1级强震来袭时,才仁巴丁正在教学楼的楼道里晨读,还有几个学生在打扫教室,大部分人则集中在操场。两栋新建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均无大碍,所有学生都跑了出来,只有少量学生受伤。

  地震发生后不久,才仁巴丁和同学们跑到学校对面的山上,直到下午险情解除才回到校园。当晚,他们依靠从宿舍废墟中扒出的几条被子露宿操场,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校长从县政府领到几顶帐篷,提供给那些受伤的师生。

  多杰卓玛和家人4点多钟就被震醒了,一家7口在院子里待了许久,感觉应该没事了,才进屋收拾东西准备上班,不料强震突然发生,房子瞬间坍塌,全家人都被埋在底下。她顺着一点亮光爬出废墟,脸上留下一点擦伤,丈夫把不到1岁的孩子紧紧抱在怀里成功逃生,其他4人也在邻居的帮助下全部获救。

  玉树县常务副县长高波习惯早起,当他行至县政府门前时,突然地动山摇,烟尘弥漫,他蹲下身体才得以保持平衡。震动停止后,他迅速赶到县府大院,此时两座办公大楼已成危房,县长才仁公保也已赶到。几个人围在一起紧急商讨,决定分头前往学校等重点区域查看灾情。高波一路西行,看到民房倒塌严重。在第三完全小学,高波看到一溜平房教室倒了好几间,教师们正带领学生展开自救。

  远在北京的艾广涛是在中午12点接到集结令的,1个小时后,他和100多名队友整装出发,当晚12点飞抵玉树巴塘机场,是第一支抵达灾区的外部救援力量。

  早晨8点多,李智钢正开车驶过西宁的街头,路上有朋友打来电话,他才知道震中位于距离西宁800多公里的玉树。中午12点,他们一行40人作为医院的先头部队率先出发赶赴玉树。

  因为早年曾给玉树捐建40余所希望小学,陈光标是玉树的“荣誉市民”,地震发生40分钟后,陈光标接到玉树州教育局副局长肖玉平的求助电话,当即从南京出发,取道北京飞往西宁。

  第2日 最忙碌的一天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也没有帐篷,才仁巴丁和同学们在煎熬中度过了地震后的第二天,更令他煎熬的是,他对家人的情况一无所知。

  当天,多杰卓玛得到学校通知,不仅要照顾好那些回不了家的学生,还要做好准备及早复课。

  在只有几间帐篷的玉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里,高波度过了最为忙碌的一天。汽车站、第一完全小学和三岔路口市场等地伤亡惨重,可大型救援机械设备还没进来,想救人也无能为力,令他心急如焚。

  还来不及休整喘息,艾广涛和队友们便投入抢险救援,让他们头疼的是此次地震中垮塌的多为砖木结构房屋和土坯房,人员被埋后存活机会较小,救援大都只能采用锹挖手刨的方式,他们带来的很多先进设备都用不上。高原反应和语言上的障碍也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当天,他们一共救出4名生还者。

  这也是李智钢最忙碌的一天,他们的帐篷刚刚在玉树州体育场搭建起来,帐篷内外就坐满了前来求治的伤者。从早到晚,他忙得连抬头的时间都没有,一个接一个不停地察看伤者、处理伤情和开具伤员转运单。这一天,他听到最多的话就是:“求求你”和“谢谢”。

  虽然曾经亲眼目睹汶川地震的惨烈,陈光标对于玉树灾区的第一感觉仍然“很震撼”。当天下午,他联合两家企业,共同向玉树灾区捐赠30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黄埔公司30多名员工也于当天下午奉命赶到玉树参与救灾。

  第3日 大批救灾物资到达

  地震后第三天,才仁巴丁才从哥哥那里得知,在玉树县第二完全小学读书的妹妹拉毛卓玛不幸遇难,母亲腿部受伤,家里的几间房子都塌了。

  这一天,多杰卓玛和家人住进了帐篷。

  随着大批救灾物资纷纷进入玉树,身为抗震救灾指挥人员的高波更忙碌了,这些物资如何能够及时有序地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工作。

  这一天对于艾广涛来说是难忘的。他出门时发现,一位藏族妇女站在废墟上寻寻觅觅,他上前询问才得知对方的女儿被埋在里面。他立即和队友们展开作业。他深入废墟,趴在断瓦残垣间敲击、呼喊了好半天,一点动静都没有。他决定放弃,可转念一想,是不是小姑娘听不懂汉语,不知道外面是什么人呢?他叫过那位妇女,教她敲击、呼喊,突然,废墟底下传来一声清晰的“啊”!

  3个小时后,这位名叫次仁拉姆的藏族女孩成功获救。

  这一天,李智钢收治的伤员仍然不少,但令他稍感欣慰的是,重伤人员的转运工作顺畅多了,滞留机场的伤者越来越少。

  这一天,陈光标收到两份厚礼,两名被他救出的小女孩找到他,一个给他送来一幅画,上面是一颗爱心,另一个送给他一条洁白的哈达。这一幕让他既感动又心酸。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欧钦平□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张沫王苡萱欧钦平

  第4日遇难者遗体集体火化

  4月17日上午,近千名遇难者遗体集体火化,拉毛卓玛的小小身躯归于尘土,才仁巴丁却未能参加妹妹的葬礼。学校出于安全考虑,不敢让住校生离校。

  第二天就要复课了,多杰卓玛认真准备着,她要给学生讲授艾青的名作《我爱这土地》。她说,这首诗自己已经教过无数遍,今番读起却感慨良多。在学校的操场上,十余间帐篷搭建起来了,虽然条件简陋,但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教师宿舍一应俱全。

  高波还是忙得团团转,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睡眠时间。

  挖出生还者的机会越来越少,艾广涛和队友们却仍然不敢有丝毫松懈,他说:“我们的宗旨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李智钢几天来第一次吃上了一顿有肉有菜的饭,炊事班的小伙子手艺不错,博得医生护士一片夸赞。

  为了给灾区募捐,陈光标于当天下午离开玉树,飞往北京。

  第5日帐篷里传来读书声

  4月18日是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复课的日子,当天共有70多名学生到校。

  在初三年级那间光线昏暗的帐篷教室里,脸上仍然带着伤痕的多杰卓玛站在讲台上,带领包括才仁巴丁在内的16名学生齐声朗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街上开始有人卖东西了,才仁巴丁掏出自己身上仅有的13元钱,和其他同学凑钱买了两包瓜子和两瓶饮料,他们要为刚刚在地震中失去父亲的好友扎西求达庆祝16岁生日。在那间刚刚通电的帐篷里,几个男孩女孩举起了杯子为同学庆生。

  作为灾区官员的高波说,他最想看到的就是,生活在继续,伤口在愈合。

  艾广涛和队友们的搜救范围不断扩展,但是,好消息却不多。

  李智钢不像前两天那么忙了,危重伤员越来越少,收治的高原反应患者倒是越来越多,很多来自外地的救援人员都没能抵挡住缺氧带来的身体反应。

  回到北京的陈光标四处给他认识的企业家打电话,他说,他的宗旨是不仅自己掏钱做慈善,还要发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第6日工作之余思念亲人

  19日下午,才仁巴丁借用记者的手机给哥哥打了一个电话,得知家里人已经住进了帐篷,但母亲的腿伤还没能得到有效治疗。

  多杰卓玛还是两头忙,家里不到1岁的孩子需要照顾,很多老师因故暂时无法恢复工作,她要承担更多教学任务。

  这一天,在西宁的儿子给高波打来电话,说在电视上见到父亲了,这才放了心,这让高波心头一暖。作为省委组织部调派的干部,高波独自一人离开西宁到玉树工作已有10年,原本打算申请回省城工作和家人团聚,可现在,“这个要求没法说出口”。

  同样因工作原因饱受思念之苦的,还有艾广涛。父母、老婆和孩子都在赤峰老家,虽然和他的驻地北京相距不算太远,可他是那种随时都可能会接到任务的人,一有灾难发生就得冲锋在前,根本无暇照顾家里。

  李智钢开始总结此次地震伤员救治的特点,他想就此写篇论文,不过这需要大量调查数据,现在还无法着手。

  短短两天时间里,陈光标给不下200名企业家打了募捐电话,有20多人承诺捐款200万元以上,这让他感到欣慰。

  第7日灾后重建正式启动

  4月20日,才仁巴丁很想回家去看受伤的母亲,但没能成行。他说,他希望母亲早些康复,一家人早些团聚。

  多杰卓玛老师仍然在帐篷里教授学生们汉语,她将把更多诗歌教给孩子们。

  当天,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正式启动灾后重建工作,高波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艾广涛说,根据地震救援的特点,他们每次执行任务的时间一般是七到十天,汶川地震因情况特殊,他们在四川待了20多天。玉树地震发生已有七天,但他们尚未接到撤离命令。

  李智钢得到的消息是,他们估计要在玉树灾区至少坚守半年。

  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承办的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上,陈光标再次捐款1000万元。

  不是结尾

  4月21日,全国哀悼。才仁巴丁再次想起了爱看书、爱笑、爱跳舞的妹妹,他希望妹妹安宁。

  多杰卓玛说,虽然让孩子们住进窗明几净的教室需要时间,但她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归期不知是何时,高波、艾广涛和李智钢都说,这是他们必须共同面对的。

  而陈光标说,他的慈善之路将一直持续。

  哀悼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玉树 救灾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