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各地方和各村镇的书记,已经到位了吗?
布嘎(青海省囊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到位了。现在这是刚才前面来了五车,因为昨天晚上分到各乡镇的,各乡镇还没有领回去了,今天上午要分下去,所以刚刚来了五辆没来得及分,我们在那里弄了一个基地,先拉到那儿了。
解说:中午11点20分,布嘎主任等待已久的两辆大货车驶入玉树赛马场,这两辆车载着700多个帐篷,这是囊谦人们眼下最需要的救灾物资。
同期:这些帐篷是从哪儿拉来的?
同期:西宁。
同期:这一车大概有多少顶帐篷?
同期:700多顶。
同期:700多顶。
同期:对。
解说:700顶帐篷刚刚运抵,但是有一半配套的架子还没有到位无法安装,布嘎主任决定先把帐篷收好,等架子到齐了统一发放。当天还有17辆运送帐篷的卡车到达,这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将从这一天开始有了一个温暖的居所。
记者:现在17辆车的帐篷到位之后会不会解决帐篷紧缺的问题?
尼玛才仁:还是空缺很大。
记者:能有多少人的需求?
尼玛才仁:目前我们这统计将近四千来户要解决帐篷,光我们这个灾区,前面已经到的,有一千七百多顶帐篷,今天可能到一千顶帐篷,后面还要陆陆续续(到)。
解说:按照分级发放的原则,所有的物资都是从县、乡、社、户四级发放到位,所有受灾群众每天需要的物资都是通过这样的传递到达,我们来到赛马场其中一个物资发放点。这里正在发放的是刚到的青稞面和方便面。
同期:这些是到社,从社到户的分配。
同期:这是一共有三人,一家有三口人。
同期:三户是吧,三户是一份吗?还是只领到一份?
同期:这就是一袋面,它不好分,按三户一袋面,按袋分。
同期:三户这一袋面能吃多长时间?
同期:这一袋面可能五六天没有问题。
解说:两个小时以后,囊谦县的白扎乡已经开始给村里发放帐篷了,乡长达拉旺青召集了几个村里的代表,正在分配这些村子的帐篷。
达拉旺青(青海省囊谦县白扎乡乡长):早上已经发了,来了一批救灾帐篷,还有来了一些食品,这已经分发完了。白扎乡帐篷有344顶,但是这其中杆子缺了23个,缺的帐篷顶32个,但是这样的话,344个总的分发下来的帐篷里面,132个已经去掉了,这个没有配套的那就是将近200来个,200多个,实实在在现在到目前为止到灾民手里就200多个。
解说:帐篷陆续到位了,刚刚领到的人们正在忙着组装这个新的居所,人们匆忙地适应着新的生活,赛马场周围到处是忙碌的人群,有货车带着灰尘呼啸而过,有的分发食品,有的发放口罩,在看台后面,我们看到这一家人正在研究怎么把刚领来的帐篷搭起来,散落一地的杆子和没有打开的帆布,让他们觉得有些为难。
受灾群众:这个帐篷是我们刚拉过来的,我们不会搭。
记者:有没有教你们怎么搭帐篷?还是自己摸索,自己研究。
受灾群众:就是自己研究我们自己再研究一下,我们搭不来,搭不来。
解说:这是地震后的第四天下午,玉树变天了,跑马场地上覆盖着又厚又细的浮土被狂风一吹就成了沙尘暴,远远看去整个玉树县都笼罩在灰尘之中,很多人盼望着下一场雨,可是如果下雨把灰尘压下去,就会迅速降温,高原夜晚的寒气要比平原厉害得多。可如果不下雨沙尘暴的肆虐,同样会带来呼吸系统的疾病,恶劣的环境对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这个13岁的小男孩儿领到了三包方便面,他的家离赛马场大概有两个小时的路程,听说这边物资会多一点,他和母亲就在这里搭了一个简单的帐篷,白天出去找吃的,晚上就在这顶帐篷里凑合一宿。
记者:刚才领到了多少?
小男孩:就是三个,三袋(方便面)。
记者:三袋。那够用吗?才三袋。
小男孩:够用。
记者:怎么没多领点呢?
小男孩:还有穷人,还有那些穷人。
解说:我们快离开这里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又得到了意外的礼物。
记者:你是路过还是认识这个小男孩?
受灾群众:不认识,我是路过。
记者:路过,那怎么给他三袋方便面呢?
受灾群众:我们家里有(方便面),这个小孩困难。
记者:觉得这个孩子领得太少。
受灾群众:对。
解说:在玉树灾区,很多人都会遇到出手相助的陌生人,杨浩是青海一家药厂的老板,在地震后的第二天他拉着一车自己公司生产的药品赶到灾区,同时到达的还有自愿随同来救灾的12个同事,杨浩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的这次个人心愿会有这么多的同伴相随。
杨浩(志愿者):当时不让谁去,大家就觉得不给他无尚光荣的机会。
记者:你怎么决策的?
杨浩:当时我就告诉他条件:第一要年轻人;第二要青海本地人;第三要去过高原;第四呢他的工作目前能够走得开。
解说:上一次汶川地震,杨浩没实现做志愿者的愿望,这次他来得很坚决。
杨浩:那天全厂的人都来送我,我做老总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种由衷地大家对我的尊重,第一次。
记者:你还记得那天他们送你的细节吗?
杨浩:很多人,女同志(到)车上去拉条幅,男同志扒在上面,很多的人都在互相鼓掌,因为他们不敢和我鼓掌,和其他人都在鼓掌加油说祝福(的话),走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摇着车窗,在这样挥手。
记者:当时你的感觉?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那时候你觉得你作为一个老总是什么样的一种感情?
杨浩:蛮复杂的。
记者:那个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杨浩:我当时,说实话,就觉得……稍等一会儿。
解说:4月18日一早,杨浩带着得力干将,爬上结古寺的高坡,在这里给周围的喇嘛和群众送药和看病,他在做老板之前曾当过三年医生,这次是派上了大用场。
同期:降压药没有是吧?
同期:降压的有没?
同期:降压的没有这儿。
同期:丹参滴丸有没?
同期:丹参片我们也没有。
解说:玉树地区藏民很多,语言成了救援的一大障碍,因此翻译也就成了一个急需的志愿者工作,在杨浩的帐篷诊室里一大一小两个志愿者,成了杨浩的左膀右臂。
格来旦增今年20岁,在结古寺五明佛学院研修了三年时间,杨浩很欣赏他身上的文化气息和礼貌的谈吐,格来旦增准确地翻译又为杨浩的救援帮了大忙,他们很快成了朋友。
记者:做得是不是很顺手?
格来旦增(志愿者):刚开始就是有一些不顺手。
记者:哪儿呢?
格来旦增:就是他们说的一些药物的名字,我都不会,药物的名字。
记者:不知道怎么翻译。
格来旦增:不知道怎么翻译,因为这些我都没学过,所以跟他们讲的时候,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
杨浩:他今天是和他哥哥在这儿玩,玩了以后,后来看我们人很多。
解说:这个12岁的小男孩是帐篷里的明星,他叫旦增帮巴,早上来拿药看病后就想留在这里帮忙,大家都特别喜欢这个机灵的小家伙。
杨浩:后来我们发现他很聪明,非常聪明。
记者:从哪能体现出来?
杨浩:比如说我们给病人要吃什么药,同样的药,给到这个病人手中的时候,他马上告诉他一次一片,一天几次,只要是同一个药,不用再告诉他第二遍,他都会很准确地告诉他们,我觉得他还是非常聪明。
旦增帮巴(志愿者):(他是)国家英雄。
记者:为什么说他是国家英雄?
旦增帮巴:因为他给这里发物资了,发物资啊,也可以算是一个英雄是吧。
记者:在你心里是个英雄?
旦增帮巴:嗯。
同期:阿莫西林来一个。
同期:阿莫西林胶囊。
同期:还要什么?
解说:在新建路120号院,已经安置好的人们正在加固他们的帐篷,江永西然的父母,白天都出去找东西,邻居老王就照料着这三个孩子。
老王在帮孩子们固定帐篷,姐弟三人也开始布置这个临时的家,他们从废墟里拿来几块木板,准备搭个简易的床铺。虽然有好多人主动帮忙,但是这些受灾的人们,正在尽力改变着眼前的状况,包括每一个孩子。
记者:搭这个木床可以睡几个人呢?
江永西然的姐姐:三个人,四个人吧。
记者:四个人。
江永西然的姐姐:四五个人。
记者:这把菜刀能用吗?
受灾群众:能用。
记者:刚挖出来的?
受灾群众:刚挖出来。
记者:从哪儿挖的?从哪块儿挖的?
受灾群众:废墟里。
解说:这场灾难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些平时彼此不太熟悉的邻居,现在相互依靠着生活在一起。
受灾群众:都是我们邻居自救的,自救,全部自救。
记者:几个人参与救援?
受灾群众:所有的邻居都在参与,尤其是他们家,他们家是最积极的,最危险的是他们家去救的,两个都救出来了。
记者:救活了。
受灾群众:但是死了一个。
解说:14岁的江永西然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临时帐篷里挤不下全家七口人,他就和姐姐弟弟主动搬出来把帐篷留给其他人住,在新建路120号院他们姐弟三人在废墟上的空地里用四根木棒绑了块白布,每天就睡在这不挡风也称不上帐篷的白布下面。
记者:你们家里住了几口人?
江永西然:我们家七口人,这里住一两个人。
解说:地震过后,小男孩江永西然主动承担了家里的体力活,虽然年龄小,但是家务活干得有模有样,午饭的时候,他来劈柴,姐姐煮方便面。附近的水井在地震的时候被倒塌的砖瓦盖住了,地震后的第二天邱少云部队帮他们把这口水井挖了出来,整个院子的吃水就不成问题了,老王也冒险从家里搬出来了一个炉子,两家人每天在一起生火做饭。
江永西然:你们是北京来的吧?
解说:姐姐把仅有的一双筷子分给两个弟弟一人一根,自己捡了个木条,三个人分别挑着
自己碗里的方便面,仅用了两三分钟就吃完了这顿晚饭。
记者:这是从哪儿弄得裤腰带?
江永西然:在这里(捡的)。
记者:这是你的吗?
江永西然:不是。
解说: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孩子们依然能找到自己的快乐。
傍晚的时候,江永西然的爸爸和姐夫都相继回来了,在赛马场等待了一天,他爸爸为孩子们领回来一箱吃的。
记者:这是榨菜啊。
江永西然的爸爸:嗯。
记者:海带丝,这是从哪儿领的?从哪儿领的菜?从哪儿领的?
江永西然的爸爸:赛马场。
记者:赛马场是吗?这么多人一大家子够吃吗?
江永西然的爸爸:不够吃。
记者:不够吃啊。
解说:而尼玛夏吉的丈夫用摩托车带回来一顶帐篷,他的父亲住得很远,眼下还没有帐篷安置,尼玛夏吉的丈夫准备明天一早给父亲送过去。
记者:今天晚上准备把它搭起来吗?
尼玛夏吉(受灾群众):这个今天晚上弄不上。
记者:弄不上 为什么呀?
尼玛夏吉:没有力气,也没吃饭。
解说:两个月以前,小两口刚刚花18万买了一个二手房,刚住了没多久,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了,这所房子搭上了夫妻俩所有的积蓄,还有4万块钱的借款,对他们来说这是巨大的损失,也让这对刚刚结婚的小夫妻更加困难。
尼玛夏吉:今年刚买了房子。
记者:买房子的钱挣了多少年?攒了多少年买房子?
尼玛夏吉:我们两个挣了十几年吧。
解说:夜晚降临了,这是玉树震后的第四个夜晚,旦周多杰的奶奶和妈妈还在仔细地搓着灯芯,她们为自己的孩子祈祷,也为所有在这次地震中遇难的人们在夜晚点亮酥油灯。
晚上十点,院子里升起了冉冉的篝火,这让老王想起了每年玉树赛马会那欢腾的夜晚。
记者:生这个篝火地震以后是第一次吧?
老王(受灾群众):对,第一次。
记者:以前生过吗?
老王:以前生过,我们有赛马会很美的,篝火晚会很美的。你没来过吧?
记者:我看你今天一直是特别乐观的,你们这个邻里,这个社区,这个院子以后还将怎么建设(新的)生活呢?
老王:这个政府要规划吧,可能要重新规划,我们还要听政府的安排,我想象可能要统一建一样的房子会抗强震那样的房子,尤其是框架式结构的房子。
记者:这一次你这么小小的年纪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心里面觉得害怕吗?
江永西然:害怕、紧张。我也没想到会这样。
记者:那你觉得靠你和你爸爸妈妈、还有家人、邻居,以后你们的日子能好起来吗。
江永西然:肯定能好,只要大家的心在一起,肯定能好。
采访人物:
谭本宏 第二炮兵驻青海某部副司令员
孙梅业 第二炮兵驻青海某部后勤部部长
李建勋 第二炮兵第五三六医院副院长
任 玲 第二炮兵第五三六医院护士长
第二炮兵驻青海某部士兵
江拥拉金 受灾群众
旦周求培 受灾群众
才仁求措 受灾群众
梅繁勃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医生
贡 嘎 受灾群众
王 军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医生
尼玛才仁 青海省囊谦县纪委书记
布 嘎 青海省囊谦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达拉旺青 青海省囊谦县白扎乡乡长
杨 浩 志愿者
格来旦增 志愿者
旦增帮巴 志愿者
江永西然 受灾群众
尼玛夏吉 受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