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保与发展路径上的中国步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6日11:44  瞭望

  而这些课题的破解路径,也已经成为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议题。□

  《瞭望》文章: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接受本刊专访

  环保与发展路径上的中国步调

  “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无源之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任务和解决问题不同,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环保老路,已被历史所诟病”,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中国一直强调要推陈出新,独辟蹊径,探索走环境与经济融合的环保新道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摸索前行,不动摇不懈怠,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环保绝不能有一丝一毫“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念头

  《瞭望》:从以前的环保总局升格为现在的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凸显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近年来环境保护部有哪些作为?

  周生贤: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

  环保工作的开展既需要着眼于现实,又要立足长远。通过全国环保系统的共同努力,我国在完善环保政策法规,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的转型,严把项目环评关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从具体工作成效来看,一是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2006~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减排工程建设和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新进展。

  二是深入落实“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八个流域完成污染治理投资714.9亿元,建成项目1270个,在建项目785个。

  三是扎实开展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着力解决重金属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集中力量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2009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八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

  四是“以奖促治”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加强。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0亿元,支持14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示范,9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带动各地农村环保投资近15亿元。

  五是三大工程成果丰硕,“十二五”环保规划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水专项是环境保护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三年来,中央财政投入污染源普查经费8.62亿元,地方财政安排资金31.16亿元。全国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

  六是政策法制和基础能力建设深入推进,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支撑更加牢靠。截至去年11月底,中央环保投入343亿元,其中环境保护部直接参与安排的中央环保专项、农村环保专项、污染减排专项、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等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投入共计49.31亿元。

  七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监督管理更加严格。去年共审查通过各类核与辐射安全国家标准、导则和技术文件25件,对200余项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进行清理。纳入《国家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的9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项目,有6个已完成或正在实施。

  《瞭望》:在环境保护方面,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是什么?

  周生贤:我国环境问题具有“共同但又独特”的特性。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呈现结构性、压缩性、复合性、区域性和全球性五大基本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显现出来,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一是环境污染仍然较重。虽然局部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环境污染的趋势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污染减排压力有增无减。随着经济回升势头更加强劲,产能释放更加明显,污染物产生量会有增加,甚至一些已淘汰落后产能、设备和企业可能死灰复燃。三是潜在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开始暴露,大城市和城市群灰霾天气等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突发环境事件处于高发期,一些重特大环境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四是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相对滞后。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和运行有待继续加强,环境监管等能力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环保任务的需要。五是干部队伍执行力亟须进一步提高。一些干部作风飘浮,敷衍应付,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狠抓落实本领。摸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子,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呼唤。

  去年以来,我部接报了陕西凤翔、湖南武冈、云南东川等12起重金属、类金属污染事件。这些事件致使4035人血铅超标、182人镉超标,引发32起群体性事件,全社会高度关注。近期,中石油位于陕西省华阴市的一处成品油输油管道发生大量柴油泄漏流入渭河和黄河事故,中石油兰州石化石油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广东清远、江苏大丰发生铅污染事件。如果处置不当,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环境执法与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针对此,未来我们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紧扣重金属污染等热点问题,进行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全力遏制环境事件高发势头;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确保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到位;充分发挥督查中心在区域环境监察执法中的作用,形成完整有序的国家监察体系;全面启动环境执法稽查试点工作;健全跨省界环境执法及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监督员制度。

  我们绝不能有一丝一毫“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念头,一定要坚持到底,在充分消化今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减排工作,全面完成减排任务。我们强调,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完不成任务的地区,严格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实行“区域限批”。各省(区、市)要将“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今年的目标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比2009年再削减40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削减20万吨以上。

  把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瞭望》:外界质疑,2009年,为了保经济增长,部分地方出现了“两高一资”的项目,一些项目的审批门槛也降低了,是否真的存在这种情况?

  周生贤:2009年,我们加大了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力度,组织开展了2008年度和2009年上半年各省(区、市)和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减排核查,经国务院批准向社会发布核查结果。对两次核查中发现存在突出问题的河北沧州等8城市和天津陈塘热电厂等5家企业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对2009年上半年减排进度较慢的8省(区)发出减排预警,约谈当地政府领导,进行督查指导。

  严格的考核问责引起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创新招数,河北出台《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出台《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出台《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攻坚工作行政问责办法》,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严重落后的市(州、县)政府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广西对未按计划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47位市(县)政府主要领导向全区发出通报;山东等省对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市(县)主管领导给予行政记过或撤职处分;安徽、福建、江西、黑龙江等省对减排进展较慢的市(县)实行区域限批。

  与此同时,我们严把项目环评关。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部审查程序规定》,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审批权限,规范和简化审批程序。对符合中央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的建设项目加快审批,去年,我部批复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简单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防火墙”,对总投资1904.8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作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对环评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华能集团、华电集团以及山东省钢铁行业作出暂停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决定。

  有序推进规划环评。出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发布并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组织开展辽宁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江苏沿海地区及广东横琴重点开发区域规划环评。推动上海等30个重点城市开展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环评,国家112个煤炭矿区中的66个已开展或正在开展规划环评,沿海25个主要港口中的10个已完成规划环评。涉及15个省(区、市)的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工作全面启动。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将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

  开展高污染行业执法检查活动。对2008年7月以来开工建设或投运的项目、造纸行业进行专项执法检查,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没有落实环保“三同时”项目3167个,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限期落实整改措施。这一系列举措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瞭望》:如何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有机统一?

  周生贤:在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为保增长调结构发挥重要作用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环保事业的机遇,着力抓好三件事:一是全力为保增长大局服好务,二是高度重视巩固环保成果防止污染反弹,三是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

  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要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发挥更加主动有效的作用。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认真落实规划环评条例。会同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环评指导意见,以及关键领域、重点行业规划环评规范性文件。重点抓好“两高一资”行业、重点流域区域开发规划环评。继续推进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战略环评;

  深化建设项目环评。坚持“疏”“堵”结合,实行分类审批,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疏”就是对符合中央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有利于保民生、促转型的项目,加快环评审批进度;对已开展规划环评的项目,适当简化环评程序。“堵”就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从严把关,坚决管住新上项目;对未批先建的项目进行严肃查处,并公开曝光;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以及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凡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一律不予受理;

  强化环保验收管理。针对重点行业、敏感区域和敏感问题,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项目验收的环境监管。积极推进施工期环境监理,建立健全环保验收全过程管理制度,进一步理顺验收管理程序,从今年开始,将用2~3年时间抓好“三同时”验收工作;

  着力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支持的项目为重点,全面排查2008年以来规模以上投资项目环保要求落实情况及环保资金使用情况。分期分批清查“十五”以来审批的所有建设项目,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审批的产能过剩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执行情况,集中整改突出问题;

  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着重提高标准体系的协调性、完整性和适用性,努力构建新时期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污染源监控标准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引领技术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瞭望》:下一步,环境保护部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在哪些方面?在“十二五”期间会有哪些大的安排?

  周生贤:从时代要求看,必须坚持环境与经济相融合,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一部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历史。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必然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势必是“无源之水”。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调控的先导作用和倒逼机制,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大力促进经济转型。

  从核心任务看,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现实情况下,仍有大量艰巨工作任务需要尽快完成。

  从价值取向看,必须坚持环保为民的根本宗旨,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环境保护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群众健康和福祉。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是探索环保新道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实现途径看,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以水为鉴,可正发展观。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指导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体现,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目标是恢复生机、提升活力,前提是遵循规律、道法自然,方法是系统管理、综合治理,关键是控源截污、转型发展。这就要求给予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为依据,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的方法,注意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解决长期积累的水环境问题。同时,着手谋划让湿地、草原、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

  从动力源泉看,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尽早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体制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和有效性。探索环保新道路,既要抓紧解决影响环保事业发展的突出现实问题,又要锲而不舍地解决深层次矛盾,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充分发挥地区、部门、单位、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我们正抓紧编制污染防治、总量控制及能力建设、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争取把一些主要指标和重点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形成完善的“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积极协调,全力推进《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获得国家审批。尽快制订环境功能区划前期研究试点方案,探索“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新思路。□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低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