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世博展现未来生活:纸质书籍将成稀有物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09:44  中国新闻周刊
上海世博展现未来生活:纸质书籍将成稀有物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0016期封面:未来之城

  未来之城

  中华民族在送走奥运不到两年之后,又迎来了另一项全世界的盛事: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黄浦江两岸,汇集了一场人类智慧和文明成果的顶级盛宴。从5月开始,这块土地上的热词是创新。

  如果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看得见的竞争,比拼的是体育竞技实力,那么世博会则是一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欢聚。这里展示的是创意与创新能力。

  世博会面向当下,更描绘未来。围绕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世界各国以创意语言表达对未来的思索,展现通往未来的路径。

  本期封面我们为读者报道来自上海世博园区的创新成果,也呈现来自世界民族之林的理念与智慧之花。我们相信,北京奥运会已然让世界震撼于中国的崛起和实力,上海世博会或许该展示一个大国向世界学习的谦逊与自信。

  “未来城”一日

  当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把汽车装配线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几乎所有参观者都预感到,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近在咫尺。汽车、电灯、电话、照相技术⋯⋯甚至蛋卷冰淇淋,都是从亮相世博会这场人类科技和创新的盛宴开始,随后大规模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从最初展览新的发明创造,到如今世界大家庭的成员利用这一平台,共同思索探讨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困境和普适话题,世博会都是我们借以窥见未来的“水晶球”。我们也相信,透过2010上海世博会,或许同样可以管窥我们未来生活的某些片段和样貌。

  鉴于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从上海世博会带回最新报道,将那里正在展示的科技与理念,拼贴成未来的图景。或许,有一天我们睁开睡眼,这篇报道呈现的故事便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一呈现。这个“未来”也许是10年,也许20年⋯⋯而有些科技与理念,现在已经在生活中得以实现。

  既然世博会是一场奇思妙想的盛会,我们也愿意为读者奉献一篇非传统的另类报道,让虚拟的主人公去体验一下这座“幻想之城”中可能的生活。我们就叫他“海宝”好了。

  采访  本刊记者/ 杨时 万佳欢 李邑兰 张蕾 唐磊

  执笔  本刊记者/ 杨时   (发自上海)

  一切都不一样了,突然之间。

  绿色一点点从枯死的树梢冒出来,墙壁上斑驳的乌黑渐渐褪去,烟囱的身体变成了巨大的榕树,灰色的天空洇出了蓝和久违的云朵,一群鸟围绕着巨大的发电风车⋯⋯

  “一切都不一样了。”屏幕上出现了这行字。“海宝”按了一下遥控器,关了电视。每天早晨跑步时他都会看看很多年前拍的这段纪录片。一切似乎在瞬间变化成现在的样子,但谁都知道并非如此。他一直好奇,没有现在的这一切,那个年代的人们如何生活?

  他从跑步机上下来。窗外一片浓绿。

  一个“土食者”的清晨

  “海宝”走进浴室,嘴里哼着歌。热水从花洒里涌出来,一分钟之前40升水刚好被烧到60摄氏度,这个过程用了半小时——“海宝”跑步的时间。跑步机产生的热能随时会通过底座的四条线路一波一波地传送到地下交换站,变成电流。生活热水就从这而来。

  这栋房子坐落在一个①零碳青年社区,有8栋三层住宅楼和一片中心绿地。每栋房子长相相似,斜坡屋顶上插着几个惹眼的彩色风车,悠悠转动着,旁边有几块银色的太阳能采集板,反光有些刺眼。褐色的墙壁有竹藤和砖石,这些都是自然的、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在住宅区半径50公里之内任何地方都能找到。

  “海宝”从浴室里出来,能听见水缓缓地流入下水道的声音。那些水珠会顺流而下一直被收纳到地下的水箱,循环、分类、经太阳能净化之后再回到“海宝”的马桶水箱里。这个社区的中心花园里有块牌子,上面写着:436000立方千米/10%。所有人都知道,前面的数字表示全世界每年可用的淡水数量,后面的数字意味着只有10%为人类生活用水。因此,水才必须不断循环。当然,人们不用操心这些,这套循环系统在地下默默运行,一切似乎理所当然。

  鸡蛋和牛奶,“海宝”的早餐。他看了看冰箱门上的液晶显示屏,绿色一直在闪,“蔬菜需要补充,是否购买?”他用胳膊肘碰了一下“确认”键。晚上8点之后,这些蔬菜会有人送到他的家里。

  其实,蔬菜们只不过上下几层楼而已。种植和土壤没什么关系。社区里的蔬菜被种植在楼顶或者地下室,用培养液滴灌或者漫反射的太阳能照射。

  “海宝”一般只选择自己社区里的蔬菜,他是一名坚定的“土食者”——不食用非本地出产的食物。和他一样的人很多,他们组成了“土食者”联盟,通过各种途径宣扬这类理论,虽然效果显著,但仍有一些人对此嗤之以鼻。那些反对者宣称“过于健康的生活是无趣的”,“海宝”对此当然不以为然,但有时这些人的言行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吸引力,他们和大多数人总有些不同。历史书中记载的“过去”、那个旧时代似乎充斥着这样的人。所以那些人被媒体叫作“旧人”。据记载,在过去的时代,人们以各类珍稀动物为食,包括天上的飞鸟和海里的鲨鱼。他们把城市当做一个可以无限汲取的容器,认为人类是唯一的主宰。

  而现在,“海宝”从小就被告知城市是一个可以呼吸的生命体,人类只是与其共存的生物,当你从城市获取部分能源时,你必须用另外的方式返还。这些已经被视作常识的东西,仍然不被“旧人”接受。“海宝”经常想去研究一下那个“旧时代”,但是现在他必须去上班,他的工作是关注“现在”。

  在“气泡”中穿越都市

  城市不再是那个圆环套圆环的庞大怪物。它变成了生活、工作多功能区域的优化组合,人们不用在路上疲于奔命。有一本书似乎预言了这个改变,它从“旧时代”纸质书一直流传到“海宝”的E-book里,这本《从摇篮到摇篮》的书中写道:“我们需要重新发明一切,不要设计一辆更好的汽车,而要设计一辆营养交通工具,我们需要重新建造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住宅,农业和休闲区域。”“海宝”喜欢那些②“营养交通工具”,他愿意乘坐电动公交车,愿意步行或者骑车,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仍然喜欢速度带来的快感。有时他会忍不住选择自己开车。

  前一天晚上,他用手机预约了一辆社区③“汽车共享俱乐部”的私家车。手机芯片预约,智能分割使用时间。其实,每人每天只需要一个小时驾驶,按照专家估算,1辆共享车的出现可以节省10辆车的占地面积和能耗。在“旧时代”,消耗石油的汽车保有量一度高达16亿,大气污染的60%来自尾气。而现在汽车数量只有那时的十分之一。消耗石油?那简直不可想象。

  “海宝”走到停车场,抬头看看悬在金属杆顶端的“大气泡”,那是他今天的座驾。这个气泡型汽车,因车身流线设计可以减少30%能耗,聚丙烯车身,可回收,靠电力和太阳能驱动。夜晚,剩余太阳能会释放发光,停在金属杆顶端的车身会充当路灯。他按了一下遥控器,把“路灯”降落到地面。

  3.8秒。指针从零指到100公里/小时。

  城市的景象飞快地展现。道路从庞大的树林中间蜿蜒而过,上空没有一根电缆。光缆的命运被时代彻底颠覆,他们被埋入地下的④“城市共同沟”中,和污水管、清水管、光纤等等城市的“神经系统”同处一室。他们的触角伸向城市的四面八方,连接着近郊的四座兆瓦级太阳能发电站,每一座电站的电量可供3万户居民使用。这样的形态如同标准模板维系着每一座城市的呼吸。

  拐个弯,在笔直的路上就能看到远处的天际线——由高大的树木定义的天际线。他们像城市的主人一般威严地看着“海宝”的“气泡”一晃而过。

  路边的绿地上有人牵着宠物慢慢走过。远处是一片为鸟类栖息而保留的湿地。“海宝”听说在“旧时代”,因为城市扩张,气候变暖,湿地消失,超过1200种鸟类灭绝。现在,在“新时代”的动物园里,那些灭绝的动物都被用多维⑤虚拟生物形象给予还原,一种无奈的补偿。

  关于“旧时代”的遗迹不光是这些虚拟的生物,还有一些更坚硬的实体。比如,那座已经废弃的高架桥。现在已经被人们改造成空中花园,种满了曾经灭绝的植物。这个“旧时代”城市文明的象征,在“新时代”中一直被当做训诫。这些庞大的悬空手臂和燃油汽车一起把“旧时代”的交通逼到崩溃的边缘。

  “菠萝楼”

  “海宝”把车停到公司的停车场,设置好时间,过一会儿将会有其他预约者过来取车,在他下班之前,车子会被不同的人驾驶上路。

  他把脸凑到门前,对着玻璃理了理头发,⑥门禁“砰”的一声弹开,这个面部识别系统可以对员工面部的任何角度进行识别,你只需要把它当做镜子,随便摆摆姿势。

  公司写字楼的每一层蜿蜒着组成一条条螺旋向上的纹路,看上去像是一个去皮之后的菠萝,“海宝”和他的同事们都这么叫它。“旋转菠萝”,城市居民也都这么称呼这个商业区的地标。所有楼层都可以沿着旋转轴自上而下缓缓移动,每小时一圈,然后下降一层,每个房间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而且充满阳光。

  “海宝”喜欢公司里的竹子香味,任何一个角落都有那种清爽的味道。“旧时代”被人种植在院子里的观赏植物成了新时期的建筑栋梁。“植物钢铁。坚固度是水泥的五倍,”建筑师们经常在不同场合这样提起。“海宝”像一个安静的影子,走过大厅,脚步声和同事们聊天的声音都被楠竹网格的⑦吸音屋顶抹掉了。

  “海宝”在走廊里和同事们打招呼,他排在队尾等着打卡。卡片上有他一本正经的照片,姓名和职位。每天,公司员工都会用这张“绿色工作卡”记录自己的碳排放量。每个月底,公司对计数最少的员工给予奖励,计数最多的员工被要求种一定量的树木冲抵碳排放量。当地政府也会对碳排放最少的公司给予税收减免。这个“碳平衡”计划是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

  这是一家“城市安全管理”公司,内部有一套庞大的监控系统,通过数十万个城市地面传感器和数万个监视摄像头与整座城市相连。和其他所有城市一样,这里不再有流浪汉、禁止街头卖艺、单独行走的儿童会被追踪监控⋯⋯“保证城市的整齐、安全与正确”这是公司的口号。

  “海宝”拿出一张⑧E-Paper,这张2毫米厚的电子纸平时被他随意卷起来塞在包里,有时会用它看新闻,上班时用它作工作报告。每次看到它,“海宝”总会想起自己家中的一本纸质书。那是祖父送给他的词典,500多页,纸张已经泛黄,这样来自“旧时代”的真实书籍已经十分稀有。

  曾经占地庞大的图书馆和资料馆已经消失,所有信息都可以储存在一张芯片中。“海宝”小时候,祖父曾对他讲起过“旧时代”的书籍和唱片。“一本一本地放在书架上,唱片是用塑料做成的圆型薄片。”每当祖父这样对他说起,年幼的“海宝”就会嘲笑那些浪费树木的纸张和污染环境的塑料片。可是,现在他有时竟然会去想象图书馆的样子。他现在的生活里只有屏幕。

  屏幕下方的警报开始闪烁。“海宝”赶紧把画面切换到眼前。一位老人倒在路上。屏幕左侧显示,“心脏病突发,右臂骨折”,右下方提示着距离此处最近的急救中心地址和电话。“海宝”把信息发往急救中心。1分40秒后,急救人员带着药品赶到事发现场。

  “海宝”靠回椅背,长出了一口气,然后把画面切换回原位。这座城市的细节再次展现开来,他能窥探到城市里任何一个角落,画面里有放学的孩子、散步的行人、接吻的情侣,他躲在这个安静的房间里,看着人们为自己表演生活。他有时也会偷偷地按下按钮,听听人们到底在说什么。他会为自己的行为找些借口,比如“在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尽早判断”。

  其实,有同样想法的人并非他一个。公司的研发部门正在开发针对人类表情的监控软件。在“新时代”标准的表情是微笑,公司计划将微笑的表情制成数据,一旦检测到超标的表情,愤怒、悲伤和狂喜监视器会自动报警。

  这座写字楼中的另一家芯片公司有更加“积极”的尝试,一切知识都可以制成与人脑对接的芯片,不再需要学习,知识将被直接灌入大脑,每年定期升级版本。“芯片里只有正确的知识。”他们对外这样解释这个被称为“学习之城”的计划。

  对于类似的研究,大多数人表示支持,但是奇怪的“旧人”组织又开始抵制。他们声称“这样会使人丧失感情和独立判断能力。人们无权决定其他人的思想。”但“海宝”无法理解他们,他认为生活理应是现在的样子,一切像程序般精准。如同他的工作,8个小时,一直盯着屏幕上的一举一动。

  虚拟社交

  傍晚6点的商务区。⑨路灯亮起来了,偏白的冷光洒在“海宝”那辆“气泡”身上,它已经回到原地等着“海宝”。向前,从商务区到住宅区,灯光渐次暗下去,如果能从空中俯视,城市的夜晚会像一张光影调和的油画。

  “海宝”要到父母家吃晚饭。他慢慢地开着车,拐进一个安静的社区。这里的房屋和他自己居住的社区大致相似,除了屋顶的风车、太阳能板以外,这里多了一些使用深层地热的供暖设备。

  其实,地球内部99%的区域温度高于1000摄氏度,人们开发了环保热泵将深层地热转化为供人类使用的热能源,而且比普通热泵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于煤炭,还是让它们睡在地下吧。

  在“旧时代”,煤炭和石油的命运是被燃烧,然后变成黑烟消散在城市上空。那时,32亿城市人口消耗了全世界75%的能源,制造出80%的温室气体。

  现在,城市是掩映在树林中的建筑群,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蓝色和绿色组成的球体。“旧时代”一片片的土黄逐渐被绿色攻克。沙洲中只有点点荒漠,比如依旧著名的⑩撒哈拉沙漠,而它不再象征死亡。科学家计算,利用这里3%的太阳能就足以为全世界供电。这项庞大的工程已经进入二期。

  “海宝”和父母一起吃饭,他们和“海宝”一样也是“土食者”,自种瓜果蔬菜,选择有机食品,尽可能不买制造商处理的肉类和乳制品。

  “海宝”并不担心父母的健康。就像他上班时监控着城市一样,也同样有人监控着父母的身体状况。老年人住宅内马桶的水箱上都有一个显示屏,输入指令,可以自动检测尿液,通过网络,医生可以随时给出建议。

  父母搬到这个社区的时候,“海宝”曾陪他们去过一次社区诊所。看到了通过唾液检测肿瘤的芯片和远程会诊设备。医生们天各一方,通过传感器却能感到仿佛病人就坐在面前。

  那一次体验,让对科技一向关注的“海宝”兴奋不已,他像周围的年轻人一样,信赖虚拟技术。他们在虚拟空间里,虽然相隔千里却可以拥抱、干杯。就像上个周末,他和女友一起看了一场演唱会。2500万虚拟观众,在各自家中戴着各色假发,挥舞着荧光棒,头戴传感器,他们的影像被传输到一个虚拟体育场。人们拥抱、呐喊,2500万人的现场,足以让人眩晕。这一切,只不过需要20元手机费。

  如果不是那件事,“海宝”可能会无限拥抱虚拟世界。他一位朋友的离异让他开始有些动摇。

  两个月前,“海宝”受邀参加了朋友的虚拟婚礼。他的朋友和一位800公里之外的姑娘结婚。他们在虚拟空间相识,然后决定在虚拟空间共同生活——既然可以与真实感受没有差异,为什么不能如此?两人选择了中式和犹太文化的混合式婚礼,女孩穿着中式礼服,朋友则戴着犹太教的小帽子,在虚拟场景中,亲友们用传感器聚在一起,为他们举杯祝福,大家互相握手致意,推杯换盏,虽然这些人身处各地。

  但是,新婚夫妇还是选择跨过那条界限,决定在现实中见一次面。现实中拥抱的瞬间,两人都感到了一丝异样。“总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像是两个人。”“海宝”一直记得他的朋友和他说的这句话。

  “旧人”组织再次把炮火对准虚拟世界。他们声称,“虚拟空间的不加节制会把人类最终变成一串数码。”

  他们鼓励人与人的真实交往,划清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他们跑到街上与人拥抱,甚至开始发动对虚拟网络的攻击。政府对此已经高度关注,认为该组织的行为严重威胁了城市的安全。虽然这一切给“海宝”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麻烦,但这一次他没有那样反感。

  开车回家的路上,“海宝”一直在想这些。

  他洗了个热水澡,然后把自己扔到床上。随手拿起激光微型投影仪,把60寸的影像投射到天花板上。

  那是他最近看过很多次的电影,讲述着“旧时代”的普通生活。里面有拥堵的交通和铅灰色的天空,也有着“海宝”感到新奇的一切,人们读书,写字,真实地见面,聚在一起聊天,大笑,痛哭,有时他会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混杂着恐惧的向往。

  城市安静下去。他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仍然会像往常一样,一边跑步一边看着那个纪录片。末尾仍然会出现那个幽灵般的句子,“一切都不一样了”。                                   ★

  (文中未来场景描述来自世博会各国场馆以及各参展公司展示,版权归原所属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城市 未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