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国馆总监:在动态中平衡使城市具吸引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9日09:44  中国新闻周刊
德国馆总监:在动态中平衡使城市具吸引力
德国馆

德国馆总监:在动态中平衡使城市具吸引力
墨西哥馆

德国馆总监:在动态中平衡使城市具吸引力
韩国馆

德国馆总监:在动态中平衡使城市具吸引力
新加坡馆

  德国馆总监Dietmar Schmitz

  在动态中平衡,使城市具有吸引力

  建造德国馆“和谐城市”的目的是想说明,如果一个城市在创新与传统、工作与休闲、城市化与大自然,以及社群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有很好的平衡,那么这个城市就将非常具有吸引力

  德国馆的设计建造,是想要回答当今时代出现的一些紧迫问题,例如:如何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在日益庞大的城市中生活,并且享受生活?如何使城市规划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能够帮助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中国有15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世界上一共有300个左右),而且由于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迁徙,这些城市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因此,2010年世博会选在上海举办,而且把主题定位“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并不是简单的巧合。

  这次世博会上,德国的展馆名为“和谐城市”(balancity),就是指一个处在平衡中的城市。它将会展示许多的例子,来说明城市生活如何能够被塑造成一种可持续的、环保的和创新性的方式。如果一个城市是平衡的(例如在创新与传统、工作与休闲、城市化与大自然,以及社群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有很好的平衡),那么这个城市就将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10天的试运行之后,“和谐城市”馆在2010年5月1日向世博会的游客敞开大门。游客通过楼梯、电梯和走道在13个城市空间中穿行,他们可以发现一系列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和德国文化潮流的高新技术、创新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展览也会呈现出德国拥有多样和美丽的乡村景色这一特点。

  我们理想的预期是,这将会刺激德国旅游业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中的增长。对商业和技术较为熟悉和有强烈兴趣的游客们,可以期待经过特训的展馆主办人员带来的更加深入的解读。

  在参观“和谐城市”馆的行程最后,游客将会到达“动力之源”展区。在这里游客会遇见“严思”和“燕燕”的真人——这两位是一路伴随游客参观的解说员。严思和燕燕会鼓励600人同时通过喊叫来使一个球体摆动起来。在7分钟里,球体(超过1吨重并且装有40万个发光二极管)的摆动会到达一个惊人的速度。同时,图像和电影出现在巨大的圆形LED显示器上,播放的内容是德国的重大事件、展馆内的场景及视觉特效。这个高度复杂的设备是德国为参加2010年世博会特地研发制造的,是德国馆中展现德国尖端科技的最为令人惊叹的例子。  ★

  (翻译/李思佳)

  墨西哥馆设计师 Israel Alvarez Matamoros

  城市未来需要更多绿地和公园

  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有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去修建一些奇形怪状、独占风头的建筑

  为了设计这个场馆,我们从墨西哥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那些能很好地代表墨西哥、但是还没有在此类展览上使用过的元素。而且我们贯穿始终的想法是,去开辟一片绿地——因为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有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去修建一些奇形怪状、独占风头的建筑。

  墨西哥展区在一个斜坡上,它是一个广场,提供了一片难得的公共空间。整个空间被划分成三部分,代表着不同年代的墨西哥城市生活。斜坡下端代表着过去,水平线上是现代,高处代表的是未来。

  场馆最醒目的部分,是其中的“风筝”, 墨西哥当地Nahuatl语(民族方言)是“papalotes”,它的本意是“蝴蝶”。“风筝”是墨西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契合的一个点。

  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展望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绿地和公园,他们是专门用来休闲的空间;因为只有这样,未来人类才有可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其中的两名设计师,Slot Mariana 和Edgar,是参加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的设计团队的成员。这次的展馆是全新的。以前世博会上的墨西哥场馆,都带有很浓重的传统的烙印,诸如金字塔,或者是前西班牙风格等。而上海世博会的展馆,第一次通过竞争选拔出来,也是第一次由一支平均年龄为30岁的建筑师团队合作完成。所以,这次场馆展现的是新一代年轻建筑师的想法,他们雄心勃勃,饱含激情。

  我们一开始构思时,就确定要开发一些以前从未被利用的元素,但它也要足够具有代表性,很容易辨别出来。于是,我们走出工作室,到大街上去寻访那些不是很正规的集贸市场,因为那里是极具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公共空间。受此启发,我们想到去创造一个公共空间,由轻质的顶棚覆盖,下面铺着草地,因为我们总是在批评墨西哥城日渐稀少的绿地。

  我觉得这个场馆之所以有趣,是因为我们要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修建一个代表我们自己的国家建筑物。作为一支年轻的建筑师团队,我们接受了这项挑战:既要修建一个不同以往的建筑,同时又不能失掉自己国家的特色。

  我们有5名建筑师,分别是Juan Carlos Vidals、 Moritz Melchert、Israel Alvarez Matamoros、Mariana Tello、 Edgar Ramírez。我们中有四个墨西哥人,还有一个德国人。为了这个工程项目,我们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墨西哥城:Israel 和Mariana来自瑞士,其他3个人来自墨西哥不同的地方。我们各自带着先进的技术,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想法,这是五个头脑悉心合作的结果。  ★

  (采访、整理/周潇枭)

  韩国馆Minsuk Cho

  不同文化的融合构成当下的韩国社会

  构成韩语字符的基本几何形状与其他文化是共通的,从而体现出韩国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迎接每一个人

  一直以来,韩国半岛周围兼有大陆文化(中国)和海洋文化(日本),所以韩国可以渗透外来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这些不同文化的先进混合体构成了当下的韩国社会。

  韩国馆以“融合”为主题,是“符号”和“空间”的完美融合:符号成为了空间,同时,空间变成了符号。

  韩国的字母文字被称为“Han-geul”,是场馆中“符号”的主要元素。韩国馆高出地面7.2米,融合了这些韩语文字,利用符号来创造展览空间。游客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和对角线方向的运动体验其几何感。构成韩语字符的基本几何形状与其他文化是共通的,从而体现出韩国馆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来迎接每一个人。

  韩国馆的外墙表面由两种图像元素组成:韩语字母Han-geul和艺术图案。韩语字母以白色的铝板为材料,通过浮雕和字母的大小,构成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建筑的主要外围装饰构件。另一些非外围的表面装饰由艺术图案组成,这些45cm×45cm的铝板由韩国艺术家姜益中(Ik-Joong Kang)设计,他以用小型手绘瓷砖创作大幅艺术墙而闻名。这些瓷砖中,一部分是艺术家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融合)。

  大约4万块这种小的镶嵌板组合成的外墙,使得整个韩国馆焕发出亮丽的色彩。这些艺术图案元素,每块上面都有艺术家的签名,将会在世博会结束的时候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将全额捐献给一个世界慈善组织。通过这种社会性、艺术性的过程,这些外墙单元能够以艺术品的形式得以回收利用,也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强调韩国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直接的和批判性的方式来讨论仅仅只能使用6个月的临时建筑的可持续性。

  另外,几乎所有场馆的建筑材料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由于光线和阴影会形成不同的纹理,场馆表面在白天和夜晚能创造出不同的氛围。一连串的照明灯光被安装在韩国字母的后面,夜晚在灯光的变化下形成一个个不同的字母,使整个展馆成为巨大的符号。

  地图是描绘空间的方式之一,我们将底层的水平架空间作为一个符号,将一个极富特色的韩国城市通过抽象的1:300的三维地图作为其表面。建筑的其他部分,包括展览空间,建造在地坪7米以上,因此底层架空空间是一个由地图包围的40m×77m的自由、开放空间。地图成为融合表达山、水和一个密集的都市地区的半室外景观(如韩国首都首尔)的另一个空间。一条景观水带(模仿汉江)从一个角落向另一个角落流过,这条水带5米宽、79米长,贯穿整个底层。                             ★

  (采访/周潇枭  翻译/李思佳 )

  新加坡馆总设计师陈家毅

  未来的城市,是与人亲和而不是疏离

  我觉得这次世博并不只是歌颂城市,而是警惕城市里的人们,再也不能够独自享受而忘却居住的环境

  创意就是对很多东西好奇的积累。一句看似无厘头的歌词,或者舞台上一个怪异的动作,都可能成为创意灵感的来源。

  很多时候,做一样东西,并不是像临时参加考试,发一个问题就答,而是多年观察的积累,对很多东西好奇的积累,然后才是对建筑的修养和学问,还有对城市的一些见解。这些经验累积起来,天时地利人和,给我出一道考题,要建新加坡馆的时候,我就觉得轻而易举,多年累积的一些想法,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

  我向来不会从形象出发,形而上的东西其实没有内涵。上海世博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其实是充满反讽意味的,因为从理论上讲,城市生活并不是很美好的,又拥挤又繁忙,还充满污染和噪声。这个主题其实删掉了一个疑问:“我们如何令城市生活更美好?”这样,发挥这个主题的空间就很大。所以我觉得这次并不只是歌颂城市,而是警惕城市里的人们,再也不能够独自享受而忘却居住的环境。我的创意就围绕环保而来。

  新加坡馆内的一个亮点是,除了影音间和工作室等封闭空间,展馆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空调的。场馆是朝南“开口”,我们研究了太阳照射的方向和风向,“开口”有效促进了馆内通风和温度调节,减少了大量能耗。我们尝试跟大家说,其实不需要开空调,可以开窗户通风。新加坡就有很多这样的利用“自然”的建筑,比如著名的新加坡标志性建筑“滨海艺术中心”,楼体采用外墙保温技术,戏称为“榴莲头”的窗户,会随着光线的角度改变方向,以便室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

  另外一个亮点是场馆的结构。馆内只有四根柱子,代表了新加坡的四个民族(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族和其他种族的后裔),其它的东西都是悬飞的,或者悬挂着的,这些在结构上蛮有挑战。而馆内大部分材料都可以回收,比如外墙用的铝板和主结构用的钢材等。

  还有一个,我们运用了两大元素:水与花园。新加坡其实很缺水,几乎没有淡水来源,我们的“新生水计划”通过对工业或生活废水的有效回收和新生水系统处理,不断产生洁净的新水,现在,这一系统已经成为新加坡的重要供水来源之一。另外,我们觉得一个城市不要贪图水泥森林的环境,可以将它绿化,留有一个绿化的空间。我们的“音乐盒”其实包含了这样的一些功能在里面。

  我一直要做一件事情,要将这么多年来吸收的华人的优秀的意境和美学,用一种抽象的、现代的方式带出来。

  比如我们新加坡馆立面的线条很长。其实我花了好一阵工夫,铝板一般没有那么长,那个立面大概有6米长,我们这个设计思路考虑了两个因素,一个因为是音乐盒,它是根据五线谱的线条和跳跃的音符来设计;另外一个,是我自己本身很喜欢明代的家具,明代家具的桌子,那个案,是很长的,因为是给卷轴拉出来画山水画——我喜欢那个瘦长的比例。

  另外,你会发现,所有的世博场馆几乎都是填得满满的,而我们新加坡馆没有。我是故意把它留白,有一个空间的比例。周围的花园,我是故意让人感觉到有这样一个户外的空间。我做了两个小亭子,还有一个喷泉。这也是传统中国人写字、绘画的留白。这些都是我希望用现代的东西来带出传统。

  在中国,很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忙碌是为了满足生存,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衣食住行。所以当80年代中国人开始富起来的时候,他们要很快去追求这些一直没有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深圳,吸引那么多有才华的人,活力是可观的,有点像柏林之于德国,但是,道路好像只是提供给车辆,而不是给行人的。我觉得没有行人的城市是很恐怖的,洛杉矶就是这样。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与人亲和,而不是与人疏离的城市。

  我觉得西方人有一种“傻劲”,就是常常会不计成本地去做东西。现在很多人会比较功利,比如先问,我能得到哪些利益?缺乏那个“傻劲”,但这恰恰很重要。因为你未知的东西其实是最冒险的,也是最有趣的东西。

  有些东西不能够用金钱去衡量,你想得到的东西,可能今天没拿到——不是钱,而是效果,但是它累积就多了一点,下回再多一点,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个创意的过程,终有一天,能让世人觉得:哦,原来你想做的是这样的。                     ★

  (采访、整理/李邑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城市 未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