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外国商人眼中的上海:中国的“最前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0日10:22  国际先驱导报

  上海是中国的“最前线”

  ——一个外国商人眼中的上海

  “上海和北京的关系,让我想起了米兰和罗马之间的争斗”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宋媛发自北京 上海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这里旅游、学习、工作。

  路易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来自意大利,经营一家亚欧进口商品和原材料的贸易公司。“我每年来上海六七次,每次到中国总感到非常愉悦。”在路易吉眼中,上海是一座迷人、充满魅力、让人兴奋的城市。

  “虽然上海并不是那种古典美,但却是一个让人每次接触都能够产生兴奋感的城市。”这个城市最打动路易吉的地方,是“它永远处于不停滞的进步当中”。强大的外力不停地在重塑这座城市,“我从未见过世界上其他地方能够像上海这样,以神奇的速度经历着从小渔村发展到世界重要的贸易金融中心的过程。”

  因此,在上海见到的外国人远远超过其他中国城市,即使在同样受外国人青睐的北京,路易吉依旧认为与上海有着明显的气质差异。

  “虽然两个城市我都喜欢,但我更喜欢上海。”在路易吉的印象中,北京有很多古老的建筑物和街道,风格很传统,上海则不同,到处洋溢着现代气息,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各具用途的建筑物外观。

  与其他亚洲和西方大都市相比,路易吉认为中国的城市有其独特的气质,而上海更是“中国的最前线”,因为它给中国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观象站”,通过这个观象站,我们能够知道中国接下来会怎样。

  路易吉喜欢到上海老西门的豫园城隍庙,正宗南翔小笼包,几乎是他每次来上海都要品尝的美食,“城隍庙甚至比东方明珠更能代表上海。”

  “闲暇时间我最喜欢去的三个地方非徐家汇、陆家嘴和外滩莫属。”另外,上海博物馆也是路易吉必去的地方。

  由于路易吉是典型的商人,平常接触的大多数上海人基本都是工作关系。“我也接触过北京客户,但是比起北京人,上海人的开放特征更加明显。“最让我啼笑皆非的是,这两个城市的人都以自己的城市为豪,经常批判对方的城市。作为意大利人,这让我想起了米兰和罗马之间的争斗。”

  路易吉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总结这种差异——和上海人在一起如同过工作日,和北京人在一起如同过周末。

  虽然到现在路易吉还没来得及去世博会参观,但今年三月份来中国的时候,上海在筹办世博中体现的凝聚力和组织能力却让他印象深刻。在上海的朋友告诉他,很多建筑物似乎做了整容手术,尤其是他们原来住的那条街,路面重新铺了一遍,道路上的护栏也重新油漆了。

  予人公平,城市才能更美好

  【作者】葛剑雄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如果城市的人感受不到生活更美好,那么,城市的建设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呢?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这些天的世博会上,经常听到有人在设问:上海还能重现辉煌吗?提问者未想,今日之国民生产总值已非往昔所比。因此,向后看不如向前看。所谓“上海再出发”,这只是一个抽象的说法。它意味着,世博会能给上海提供怎样的发展机遇?而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个机遇?

  上海机遇

  从上海的基本建设和城市规划来看,这个机遇已经有了。因为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建设。

  比如,上海地铁的通车总里程已达到420公里,目前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三,而它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展到500多公里。可以想见,如果不是为了世博会,即使上海筹措到这么多资金,国务院也未必批准。上海现在有两个机场,4个航站楼,吞吐量也进入世界前茅。再加上即将通车的京沪高铁,以及从上海到杭州、到南京的城际铁路等,上海的轨道交通相当便利,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硬件条件。

  与此同时,中央已批准上海建成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国际。“世界中心”的要求比“国际都市”更上一层,除了需要硬件设施,更多的需要“软件”。这其中,包括经验、人才、管理等方面。

  我想,本届世博会将会成为一次“软件大演习”,有关城市发展的经验、理念、新能源和多元文化等要素,给上海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全面学习的平台,也令上海市民前所未有地接触世界文化,接触世界上各色人等的气质。这种机会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也是中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经历的。

  上海作为一个城市,怎么样使它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借此平台检验,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理念到现实

  当然,从理念到现实还要走很长的路。世博会上展示的未来城市,目前离我们的生活还比较遥远。

  比如,“零碳”建筑物,虽然不产生二氧化碳,但成本很高;再比如,晚上照明用的LED光源,虽然节能高效,但同样成本巨大;此外,不少产品上游的知识产权还掌握在国外手中。

  因此只能说,上海世博会的确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但机遇转换为现实则是另一回事。

  我认为,我们必须要增强改革开放的力度。浦东新区现已获得了配套综合性改革的授权,但是怎么改?包括城市体制怎么改?这些都要进行探索。要想建成世界金融和航运中心,亟待相应的制度改革、管理改革、观念变革以及大量人才。

  人才可以一方面引进,一方面培养。而与“人”相关的改革最重要一点是要提高民生。有人一直说:城市,使生活更糟糕。问题不是所有的城市,城市发展的所有阶段,都会使生活更美好;也不是城市能使所有的人都能生活更美好。因此,口号的实质就是民生,如果城市的人感受不到生活更美好,那么我们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为了什么呢?城市的建设还有什么动力可言呢?

  怎样重视民生,使城市中的人过上美好生活,事关城市的发展能否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民生的深意

  而民生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尊重每个纳税人。无法否认,城乡之间,不同的区域之间,还有城市内部中,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

  富人的钱从哪儿来?我想,绝大部分也是劳动致富,但不能排除通过权力和非法手段的巧取豪夺。现在经济发展了,政府手里集中了很多纳税人的钱,怎么用好这部分钱帮助弱势群体、合理分配到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问题上?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我曾经到某一城市出差,眼见当地绿化很好,但人民工资很低,老百姓的钱都用来铺草坪了,难道这样就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吗?

  我曾经到国外为上海申请国际花园城市做推广,当我们给评委看录像,展示上海的美丽时,评委却问,纳税人花了这么多钱美化城市,他们都同意吗?将来的独生子女又能承担这些建设费用吗?

  可见,作为花园城市,保证民生也是第一位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要解决很多问题。例如,一般一个城市,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时,会出现从城市向外迁移的过程,但上海没有。人们为什么现在还愿意留在城市?这恰好说明,城市的资源没有均匀地投向周边,城市边缘或者外围条件现在还比较差。此外,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重,怎么应对老龄化问题亦是上海的挑战。

  为了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宁肯建设的步伐慢一些,规模小一点,也要构建民生,要予人公平公正。否则,最终呈现的只能是少数人的美好城市。(本报记者邓亚君/采访整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上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