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回访:高龄父母再生育复杂艰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7日12:01  南都周刊

  汶川大地震两周年回访:再生一个孩子

  汶川大地震之后,一段官民并举的再生育的进程,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复杂而艰辛,当地政府部门更不惜以试管婴儿等手段进行攻坚。但是,流产、不孕等种种难题,横亘在这些身陷丧子之痛的高龄父母面前。

  南都周刊记者_炫风 实习生 谌洁 石盟盟 四川绵阳报道

  2010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两周年,母亲节后的第三天。

  这一天,45岁的杨建芬到北川中学遗址,给遇难的女儿烧香。两年来,她一直想生个孩子,但未能如愿。“这天,我想跟女儿说说话。”她说。

  与杨建芬一同前来拜祭的,还有她的好朋友、44岁的向碧琼。向在地震中也失去了女儿,两年来也在努力怀孕。

  这一天,到北川的还有,39岁的王永会,一个曾经再怀孕又流产的母亲;47岁的牟廷华,两年来,她和丈夫做了三次试管婴儿的尝试,都没有成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两年来,丧子之痛无时不刻折磨着他们。这些父母被广泛认同为汶川大地震后最抑郁的群体。在绵阳,尤其是北川地区,他们占据了整个四川地震灾区再生育对象的一半以上。

  在安置原北川老县城居民的永兴板房区,以及灾民安置人数众多的擂鼓镇,一些年轻的丧子母亲已经重新怀孕,或者生下娃娃。但对于杨建芬等高龄妈妈们来说,目前可以做的,更多的还是等待生命的奇迹。

  “我们是重点被保护对象。”回首这两年,王永会深有感触。

  从2008年年底开始,经过对有子女在地震中死亡(伤残)家庭的摸查、统计,有关部门开始对这些父母实行特别生育扶助(再生育)制度,国家计生委为此专门拨出了超过一亿的专款。大多数失子家庭再生育的意愿,加上多个部门的动员,以及免费助生育等政策的落地,2009年初,灾区出现了再生育潮,在去年“5·12”更被媒体勾勒成震后重生的希望。

  然而,在绵阳尤其北川,这些家庭——尤其是高龄丧子父母们——遭遇到了譬如流产、不孕等种种难题,这段官民并举的再生育的进程,随着时间的推进变得复杂而艰辛,当地政府部门更不惜以试管婴儿等手段进行攻坚。

  根据绵阳计生部门提供的数字,截至今年4月底,绵阳符合条件且有再生育意愿的2562户家庭中,999名再生育对象成功怀孕,658个家庭成功生育。

  在《南都周刊》记者走访过程中,从计生官员到妈妈们,总会对“再生一个孩子”的话题发出这样的感叹:“难啊!”

  生育潮推手

  地震之后,汤艳云,这位绵阳市计划生育指导所所长,工作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地震前,她操心的是超生问题,而地震后,她得帮忙丧子家庭生孩子。“地震确实造成了很多家庭的痛苦。我希望能在(生育)绝经之前,尽可能让她们怀上孩子。”汤艳云说。

  这一系列的过程,是从建立档案开始的。2008年7月,绵阳的计生、妇联等部门开始对灾民群体中的再生育对象进行调查统计。绵阳的永兴板房区,也就是原北川老县城灾民的安置点,再生育的对象最为集中。永兴板房区回龙小区妇联干部文孝惠说,虽然不清楚回龙里总共有多少对象,但从社区的遇难学生花名册上来看,至少有四百多个家庭。包括北川县妇联主任贾娅,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成为再生育行动的目标对象。

  社区的宣传工作也随即进入各灾民聚集点。2008年8月,在灾民安置人数最多的擂鼓镇,所有子女遇难的家长被集中在一起,时任擂鼓镇镇长袁家贵对他们提出了再生孩子的号召。“我跟他们说,大家不要伤心,很快国家政策就要出来了,可以再生一个。”袁回忆说,“其实我自己的孩子也遇难了,一边讲,一边就想起了自己的孩子。那种痛,你永远理解不了。”

  在擂鼓镇,形容自己是“被重点保护”的王永会没有去这个打气会。失去儿子的她,“当时完全没有心情”。两个月以后,当地计生站给王永会打来电话,告诉她可以领一个《免费服务手册》,了解新的再生育政策。“这时候我们就有了再要一个孩子的想法,”她说,“我还有个女儿在河南读书,但老公说,能多生一个是最好的。”

  计生人员和再生育父母们的交流,通常是私人、谨慎而婉转的。在计生工作者的描述中,地震过后,很多失去孩子的父母精神状态非常低落,直到2009年才开始有所好转。“第一年叫他们来的时候,脸上都是似笑非笑的。第二年沉郁的表情才少了一些。”王芳说,震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情绪转变之下, 很多家长从被动被召到计生站进行再生育宣传、检查和治疗,到主动到站里配合再生育工作,有些家长还结伴“赶场”——参加各种孕育专家的咨询活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丧子父母都有如此的心境,特别是对于丧子且丧偶的人来说,重新开始新生活是第一步。文孝惠说,“有些父母年龄会增长,他们生孩子会越来越难。”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忌讳被遭致生育能力方面的闲话(尤其男性),也没有积极参加再生育的检查、治疗,对此,擂鼓计生服务站站长王芳很无奈,“没法子,慢慢磨。”

  2008年10月,是失子家庭纷纷得到免费服务消息的月份。在各地,计生系统要求“责任到人”,“一对一服务”,“努力满足再生育家庭的生育愿望”。有的父母得到消息的时间比较迟,譬如在女儿遇难后特意梳跟女儿同样辫子款式的杨建芬,她到2009年3月才主动去询问,拿到了《免费服务手册》——这个再生育对象的象征。

  对于计生职工来说,计生人员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办的还是心理与生理技术两个层面的业务,但他们需要完成全新的工作目标。“我们发宣传单,打电话,到社区去了解,如果要孩子,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她们。”擂鼓计生服务站站长王芳,现在能叫出镇上(哪怕不是住在镇里)所有再生育妈妈的名字,也会把自己过去的凶劲,用在斥责类似孕妇穿高跟鞋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让她们(有孩子以后)出现笑容,有笑容。”她向记者强调说。

  流产阴影

  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父母,由于经历过计划生育措施,再生育的话,通常都要走这样的一步:取环,解结扎,进而试图自然怀孕。有一个母亲,2008年下半年未取环便怀上了孩子。“在过去,这样的孩子会被建议打掉,但现在我们要担心这个胎儿会不会有问题。我每天睡觉都在担心。”王芳说。

  幸运的是,这个孩子最终还是顺利出生了。与之相伴的是,2009年上半年,北川地区再生育家庭出现了一段生育潮,很多自然怀孕的母亲诞下了她们的孩子。

  计生系统的员工们描述中,新婴儿的出生几乎牵扯着父母的过往情绪。去年年中,一个孩子在绵阳剖腹出生,当获知是男孩后,这位母亲当场嚎啕大哭,“我前一个(遇难的)是儿子,这次又生了个儿子。我儿子投胎来了。头天晚上,我做梦就见到他跟我说,妈妈你不要生其她的人,你就生我!”

  饱尝丧子之痛的父母们,对孕育新生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文孝惠的话来说,“怀娃、生娃、养娃是这些家庭两年来最主要的任务。”就记者调查所见,从绵阳附近的板房区,到北川老县城附近的山区,成功再生育的母亲在产前全力保胎,产后则成为了全职妈妈,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一些在外打工的丈夫,在孩子出世后也辞工回家,戒烟戒酒,跟妻子一样,每天围绕着孩子生活。

  新生命的降生,不单单是这些父母的寄托。“管委会的领导说,只要有孩子,在新北川县城就可以有大一点的房子。”杨建芬说。

  对于计生员工来说,如何保护这批特殊的孕妇,成为了工作重中之重。当再生育孕妇们接近预产期,计生员工便会每天保持联系,预防任何意外的出现,而最惊险的一次是去年有个产妇突然出现临产征兆,结果在擂鼓计生站救护车上,把孩子生了下来。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那么幸运。根据当地计生干部的描述,在擂鼓和永兴等地,再生育妈妈们成功怀孕以后,流产率达到了20%以上。具体的征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干了重活,有的是因为做家务,有的甚至毫无征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南都周刊

更多关于 汶川 再孕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