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海出现冒牌《中国经济周刊》宣传非法传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5日00:32  中国经济周刊
北海出现冒牌《中国经济周刊》宣传非法传销
假冒“中国经济周刊”惊现北海

北海出现冒牌《中国经济周刊》宣传非法传销
  2009年7月11日上午,广西北海市民警在北海火车站内,对将被遣送回原籍的参与传销人员进行相关法规宣传。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广西北海报道

  很多读者可能还记得,早在2009年6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卧底广西南宁地下传销网络,揭开了地下 “纯资本运作”的传销骗局。时隔10个月,根据多方线索,记者再次赶赴广西,对非法传销活动进行追踪调查。这一次,记者的目的地是北海。

  为何是北海?事情始于一个读者来电。

  2010年4月上旬的一天,《中国经济周刊》编辑部接到黑龙江读者明先生打来的电话,电话内容让人感到震惊:一种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封面,刊载“资本运作”、“连锁经营”等非法传销内容的刊物(下称“假周刊”),在广西北海火爆热销。

  明先生的电话还没有让人醒过神来, 全国各地读者的电话已接踵而来,河北、辽宁、吉林、天津、北京、新疆等多地的读者打来同样问题的咨询和求证电话。这些读者反映,在北海的很多书报摊,甚至一些正规书店里,“假周刊”随处可见;有读者表示,“假周刊”不但有正刊,还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出版的“特刊”,其内容全是宣扬传销的。

  4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火速赶往广西北海,对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及北海非法传销现象进行追踪调查。

  4月13日,记者在北海大街上转了3个多小时,去了一些报刊亭和书店,甚至连菜市场和小胡同都转了,发现了“风生水起北部湾”、“中国体验经济”、“中国特色北部湾资本运作”、“西部精英必读”等数十种无刊号、无主管主办单位的出版刊物被堂而皇之地摆在报摊显眼位置,却唯独没有发现“假周刊”的影子。

  在和安商都门口的“学府书摊”,记者同样看到了不下十几种宣扬传销的非法读物。记者问售书人员,“有‘《中国经济周刊》’吗?”“卖完了。”售书人员回答。“能告诉我这种刊物是从哪里进的货吗?我想多买点。”对方警惕地扫了记者一眼,没有作声。随后,见记者准备拍照,该人员摆手制止,并迅速掏出手机打电话,一个男子跑过来,冷冷地看着记者,一脸的怒色。

  两手空空回到住处,记者不免感到疑惑重重,那么多读者打来电话,基本可以说明“假周刊”确有其事,但为什么却不见踪影呢?售书人员所说的“卖完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4月15日,记者再次开始了搜寻“假周刊”行动。

  这一次,记者根据当地朋友和一些传销人员提供的线索,划定了搜寻“假周刊”的范围,即传销人员比较聚集的一些小区。

  “前些日子政府把这里的书报摊都给查了,没收了不少‘那样’的书,你要是想买啊,我告诉你一个地方:长青路夜市。”下午3点左右,在某花园小区门前,见记者手里拿着一本“中国体验经济”(亦是非法出版物),一个操着广东口音的女人告诉记者。

  当天晚上8点,记者来到北海市长青路的夜市出版物市场。在拥挤而肮脏的马路上,铺在地上的书报摊一溜排开,林林总总各种非法出版物铺了一地,其中冒用《中国经济周刊》LOGO、红色封面的非法出版物显得格外扎眼。

  记者观察了一下,光顾书摊的顾客中,买资本运作方面盗版书的人不在少数,在众多非法出版物中,“假周刊”最畅销。“‘假周刊’之所以畅销,一是和其他出版物比,《中国经济周刊》的名头最正宗,最有说服力;二是除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LOGO以外,在封面上还有这样的导读:‘中国经济周刊对异地纯资本运作的权威调查’,这很能唬人的。”陪同记者的当地人刘先生分析说。

  记者花10元钱买了一本“假周刊”。仔细端详,发现其制作及印刷极其粗劣,除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整本刊物从头至尾大力宣扬资本运作与连锁经营,版权页及刊载内容与《中国经济周刊》无任何相同之处。在“假周刊”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部分地方政府领导者的照片被作为鼓吹传销的配图,中央出台的关于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被歪曲为“政府在支持传销”;甚至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揭露纯资本运作丑恶嘴脸的专题片《老总复制的秘密》,也被说成是为了“掩护行业”。

  4月19日,记者带着“假周刊”来到北海市委宣传部,说明冒用《中国经济周刊》情况,希望宣传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名义的非法出版物进行调查与清剿。

  对此,北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思奇表示,一定会同有关部门认真查清此事,“冒用中央级媒体之名,从事非法传销勾当,这性质很严重,我们要安排专人暗访,顺藤摸瓜,一定挖出盗版的老巢。”

  4月21日,北海市委宣传部给《中国经济周刊》发来电子邮件指出,“4月20日晚8点30分,由市‘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市公安治安支队、市城管综合执法支队等相关部门,就《情况报告》所列举的《中国经济周刊》、《中国体验经济》等刊物及涉嫌传销内容的出版物,对市长青路出版物经营市场进行了‘拉网式’的突击检查。据统计,当晚共检查出版物经营摊点11家,共查缴各种非法经营的书刊563本,各类涉嫌侵权盗版的光碟4222张,其中涉嫌淫秽光盘216张。其中,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刊名刊载传销内容的及各种涉嫌传销内容的非法书刊共计82本……”

  在邮件显示的查缴非法刊物明细中,记者发现,在当晚的行动中,共查缴冒用《中国经济周刊》非法刊物3本。这个数字令记者大为不解,4月16日,记者在北海市长青路亲眼见到各个报摊上的“假周刊”加起来不下百本,可为什么查缴行动只发现了3本呢?也许,“假周刊”真的很畅销,两天之内卖得只剩3本了?或许报摊摊主事先听到了风声?上述两种猜测,哪一种都让人不寒而栗。

  5月15日,北海市的刘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称在长青路书摊上,“假周刊”依然在公然销售,“(这里)依然很多非法书刊,和你来北海时的情况一摸一样。”小刘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现场画面,并用彩信方式发给了记者。

  截至记者发稿前,再度有数位读者给本刊打来电话,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区、南宁机场、桂林、贵港、柳州等地均发现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名义的非法读物在公然销售。

  5月17日傍晚,本刊工作人员在南宁市区的马路边,同样发现了冒用《中国经济周刊》LOGO,内容全部为宣扬纯资本运作的非法出版物,据卖书者透露,此类非法书刊均来自广西贵港,并称“要多少有多少”。

  更令人惊讶的是,5月20日,记者在国内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淘宝网上也发现了“假周刊”。至少有27家网店在销售名为《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全国两会》的假冒《中国经济周刊》,卖家来自广西的北海、南宁、桂林和湖北的武汉等地,根据淘宝网的记录,这些网店近期销售的“假周刊”数量已经超过400本。记者致电其中一个来自湖北省武汉市、署名为“xirnanfeng”的卖家,对方表示该刊物20元一本,如购买超过20本可以打七折,而且货源充足。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北海 传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