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川:农业县重建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2日18:03  南风窗

  青川:农业县重建之路

  文_本刊记者 甄静慧 发自四川青川

  5月的青川已经进入雨季,县城路面因到处施工满布泥泞。与北川、汶川等其他5·12地震重灾区相比,青川的重建进度明显缓慢得多:除了县城新区落成几个安居房小区外,老区功能主要还是由震后加固的旧建筑组成,未曾清理的废墟、板房和简陋自建房随处可见。

  从青川县城车站搭乘2元公交到庄子坪,目力所及,连片板房区起码住着上千户人。他们历经了数次搬迁,每搬一次就离县城远一分,家具、板房在多次拆建中普遍受损。记者造访当天正遇上瓢泼大雨,很多板房内部也因漏水下着“小雨”,人们在地上摆满脸盆、水桶承接雨水,自己则只能坐在油布封顶的床上“避雨”闲聊。

  “庄子坪离县城8公里,就是说现在人们不得不迁往乡下等待县城重建——这就是灾区重建工作开展两年后的青川县城现状。”负责居民安置工作的青川县委常委彭仕扬并不掩饰这一窘境。而在青川县委的临时板房办公室里,广元市副市长兼青川县委书记吴连奇则向记者感叹:“5·12地震重灾区里,青川县是独一无二建设最为困难的县城。”

  迁城之惑

  “政府承诺给我们建的廉建房至今还未动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房子住。”42岁的下岗女工李萍和念中学的儿子蜗居在庄子坪一户16平方米的板房里,半旧家具挤占了板房内每一寸空间,多一个人都难以容身。她说,那是因为地震后搬了好几次“家”,板房原来有20平方米,因为搬迁损耗,越搬越小。

  李萍原来的房子正好处在县城最大的一条断裂带上,那是夫妻俩穷半生积蓄置下的唯一产业。地震前,李萍因单位倒闭而下岗,地震中,她又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丈夫。天灾过后,眼前只剩下一套摇摇欲坠的危房和唯一的儿子。

  但生活还是得在悲痛中继续下去。“5·12”后,李萍和儿子搬进了帐篷,然后又搬进了在县城搭建的板房。随后,听说浙江省将斥资数十亿为青川援建,她心里本来充满了希望。但是安心等待政府的安置消息的居民们这一等就等了一年多。去年下半年,媒体陆续传来消息:汶川县、北川县乃至青川各镇乡众多灾民都已经住进了新房,而青川县城却仍是满目疮痍。

  “都是迁城惹的祸。”在青川县,“迁城”是一个敏感的词。从2008年起,围绕青川县城迁不迁的争论就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

  彭仕扬的办公桌后挂着一幅青川县城地质图。图上清晰显示,“5·12地震”里龙门山脉三条主断裂带之一的“平武——青川”断裂带一条主震带及两条支断裂带从县城中心区域穿过,把原来就不大的老县城割得支离破碎。

  按照一开始的专家说法,须将断裂带周围300米处全部划为避让带,不能在其上新建及保留建筑。那样的结果就是小小县城再无立锥之地,必须异地重建。

  2008年,青川县政府及部分专家集中意见欲将县城迁往竹园镇,原老县城乔庄镇则计划作为青川县副中心城市来打造——这一方案得到了四川省的批准并上报国务院。

  但是反对的声音同样不少。一些专家认为,“地震断层并没有从青川县城通过”,搬迁并非势在必行,而且“成本太高”。而更重要的是县城百姓的对立情绪。“青川很穷,很多人大半辈子的积蓄就投入在县城的这份小家业上,地震已经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如果再迁城的话,相当于什么都没有了。”县城一家幸未倒塌的小餐馆的老板娘对记者说,“只要是有一点物业和小生意的人,都不愿意搬。”一时间,围绕迁城其事,写信、上访,民怨沸腾。

  由于各方利益纠缠,中央对迁城之议迟迟未有定夺。直到2009年5月27日,确切批复才下达青川——县城不搬,沿断裂带避让20米,原址周边征地重建。

  这一来愁坏了当地政府部门。本来迁城之议迟迟未决,县城重建就已被迫延后近一年,如今批复结果却又出人意料。“原来整个重建规划都是以迁城为基础和方向的,一旦决定原址重建,所有项目都不得不重新规划。” 吴连奇无奈地表示,新的规划直到2009年9月才正式完成。也就是说,至去年9月前,青川县一直在主抓农村农房重建,自9月始县城建设才正式开始推进。

  重建,矛盾重重

  “这个过程当中问题也很多。”彭仕扬承认,因为原来一直规划迁城,居民居住的板房毫无规划地散布在老县城及其周边空地上。现在要原址重建,不得不将板房分批迁走,再进行危房拆除和重建工作。部分区域因为规划的疏忽,导致居民不得不一搬再搬。

  “搬了3次板房,加上之前搬帐篷,地震后一共搬了7次‘家’。”70岁的廖婆婆正用一个小电磁炉在狭窄的板房内烹煮食物,“抢救出来的几件家具电器都在搬迁中损坏了,只能扔掉。”她捶着腰腿叹气,“不知道政府是怎么规划的,年纪大了,哪经得起这样一再折腾哪。”

  所以,2009年9月,青川县城重建起步的首要工作,就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焦点——安居房建设。

  但不曾想,几个安居房小区的快速落成发售,并没有起到有效安抚灾民的效果,反而成为对政府不满情绪的另一个引爆点。

  “地震前,青川最好的商品房价格也只是1300元/平方米左右,价格低的,800、900元/平方米也有,可是由浙江出资援建,安置灾民的安居房却要1500元/平方米。”无论购买安居房与否,人们都不吝于向记者强烈表达他们的质疑。

  “去年,围绕安居房问题,写信给广元市市长、给我,在网上开骂,甚至上访的人都很多。”吴连奇坦承,“民众质疑的重点有两点:一是浙江出资援建的房子,县政府凭什么收钱;二是凭什么收这么贵。”

  对此,他解释:“从安居房规划之初,我们就向老百姓提出,一定要以货币化方式解决。因为浙江省并不是只来给城镇居民援建,而是来帮助全县25万灾民的。如果给县城居民的安居房免费,是不是也要给各乡每户农民也免费修一套房子才公平?如不以货币化解决,我没法向全县20万农民交代。

  “至于价格,由于灾后原材料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安居房又是由浙江省知名房地产公司援建,质量很高。项目组报给我们的安居房建设成本是2000元/平方米,而我们向灾民的售价则是1500元/平方米。”

  吴连奇表示,事实上,青川县城需要解决7000户住房问题,浙江援建的安居房数量只有2000套,还远远不够。所以,县政府向居民提出了三套住房解决方案:一是不在断裂带及避让区上的未倒塌房子,可以通过节约成本的维修加固方式,修固后继续居住;二是购买安居房;三是购买由单位或政府集中修建成本较低及户型较小的廉建房。

  “为了实现资源分配公平,并鼓励大家使用最节省资源和成本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使用货币杠杆来调节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弱势群体

  李萍没有购买安居房。她私下算了一笔账:“安居房基本户型为80平方米左右,认购一套起码得12万以上。政府清拆危房每户补贴2.5万元,自己还要出10万元。”虽然余款可以贷款,但已经下岗的她现在仅靠领取失业救济,以及替援建的浙江人打零工挣点外快维生,偌大一笔欠款无疑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今年上半年,买了安居房的人陆续搬离庄子坪,住进新居,李萍并不是不艳羡。后来政府承诺,安居房项目完工后,将启动廉建房工程,届时她可以以110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60平方米左右的小户型房。“但是等到现在,工程还没有动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住上房子。”

  不过,现在她最担忧的还不是没房子住的问题。“人们都说,到9月份后,浙江援建队伍就会陆续撤离,到时零工都不好找了。虽说购房负担减轻了不少,但没有工作和收入,还贷还是有困难,何况还要供孩子念书?”

  在青川县,与李萍有同样担忧的大有人在——除了失业下岗的职工外,大批因重建征地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是另一个对未来充满彷徨和焦虑的群体。

  青川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何文容告诉记者,政府在全县征用土地。截至2010年5月,全县征用土地已超过8000亩,因失地“转非”的人口达1.6万~2万人(按每征用1亩耕地需转非2~2.5人的标准测算)。而这个数字在接下来的重建过程中还会继续增加。

  家在上坪的王兴明去年也进入了征地失地农民的行列。“按县城重建的规划,青川县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都建在上坪,征地几乎无可避免。”

  由于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到10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计算下来,王兴明一家四口失去了所有土地,代价是得到4万元补偿款。

  “相对于灾民所面临的处境,这个补偿标准是比较低的,难以维持长远生计。”何文容并不讳言。事实上,由于房屋在地震中严重损毁,而今王兴明不得不将拿到的土地补偿费用以在上坪安居小区购买安居房。“补偿费和存款全部花光了还不够,又向银行贷了2万元。”此际,他不但属于“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且存款清空,更欠下银行贷款,生活已完全失去保障。

  “现在我在工地打工,有100元/天的收入,生活还过得去。但工程完结之后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年近50的王兴明自问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又偏大,“县城谋职及外出务工都很难,做生意更加没有成本。”

  虽然具体遭遇不一样,但最后,作为下岗职工的李萍和失地农民王兴明陷入了相似困境,并对未来产生了同样深切的焦虑。

  事实上,这种深层焦虑的形成不仅关乎地震,更与青川县的历史包袱有关。

  大山里的贫困县

  记者是在5月19日下午4点从成都搭乘大巴车去往青川县城的。从竹园坝到青川县城的公路顺青竹江蜿蜒而建,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在一些弯窄路段,迎头而来的两辆车需要将车速减至最慢才能勉强擦身而过。一共5个半小时车程,大巴车翻山越岭,甚至经过了几条钻山而过的隧道。

  同车的青川小伙告诉记者,这几条隧道从7年前开始挖建,才修了没多久就搁置停工,去年重新动工,直至几个月前才正式开通。隧道开通后,足足节省了大半小时车程,而在那些没有隧道的日子里,去往青川的车辆必须绕道海拔2000米以上的险峻山路,道路经常塌方,常令外来者为之失色——这就是地处岷山山系摩天岭山脉与西秦岭尾部交汇处的青川。

  当地人有一句话——“八山一水一分田”——用来形容这个被崇山峻岭包围,近80%面积都是山林的地区,形象备至。

  亦正是如此,青川的经济条件一直非常落后。

  因为当各地县镇忙着招商引资、脱贫置富的时候,青川无能为力。一方面固然是全县皆为深山老林,根本找不出几片可以建造成规模工业园区的平地。另一方面,地处偏远、道路险阻也成为令企业却步的最大障碍。

  5·12地震前,这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25万总人口当中,有83.6%即20.9万人为农业人口,村民的耕地小块地散落山间,也难以进入集约化生产。

  其时,青川县财政年收入仅有2000万元左右,是个不折不扣的贫困县。

  “贫穷”,是很多青川人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乡贴上的标签。这成为了影响其对青川灾后重建发展信心的最重要因素。尽管因为重建项目大面积铺开和浙江人的大量涌入,青川呈现出一种短期的繁荣——物价、租金、人工大幅上涨,失业率控制在2.3%——但人们在青川县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上始终未曾看到一个长远的光明的可能。

  “从某个角度看,这种担忧也是有道理的。”何文容表示,“就比如说,由于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不统一,以及青川县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目前政府连为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都有困难。”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主要是为其建立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三项保险中政府都需予以补助。以2008年度缴费为例进行测算,除失地农民每人平均应缴纳9024元外(未含医疗保险),地方政府将共承担2亿多元。

  但是,由于失地农民被征用的土地都以划拨的形式用于灾后公共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所以征地后土地无任何收益。如单纯依靠青川财政,按地震前2007年度财政收入仅2100万元计,即使将县财政的全部收入用作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也需要近10年的时间。

  显然,青川重建对政府的考验,并不在于花多长时间将损毁的基础设施漂漂亮亮地重建起来,而是如何借助重建和援建的东风,打破这个沉疴多年的农业贫困县的产业发展障碍,使人们尽快摆脱重建过程的累累负债,重建通往未来的保障和生活。

  产业构想

  这对青川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去年9月,经四川省委同意、广元市委安排,广元市副市长吴连奇被委派兼任青川县委书记。1998年,吴连奇曾任青川县委副书记,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任青川县委书记,在青川一共呆过7年——这已是他第二次挂帅青川,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彭仕扬告诉记者,吴连奇回到青川,立马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把成都到青川县城公路上那几条隧道打通了:“这隧道本来就是几年前他任青川县委书记时开挖的,后来他调走了,工程因不受重视而停工,想不到最后还是由他来完成。所谓‘要置富,先修路’,打通物流,才谈得上产业发展布局。”

  吴连奇对记者表示,对于青川未来的产业发展,其实已有详细规划。

  “一是抓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青川其实幅原广阔,人均占地面积很高,只是因为80%以上都是山林,所以农业产出值低。但也因为这样,特色山珍成为了当地独有的,其他地方难以替代的特色资源。所以我们规划设计了5个万亩核心产业示范园,打算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带动核桃、土鸡、生态水产养殖、油橄榄、茶业和山珍(木耳、香菇、竹荪等)5个产业带,确保农村每年户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用3年时间还清农房贷款。”

  其次,为了打破青川没有平地引进工业的限制和交通瓶颈,并充分利用与浙江建立的援建关系,青川联同广元市提出了“非地工业园”的概念尝试——在广元市划出2平方公里建立川浙产业园,由青川县投资及引进浙江企业,由此产生的60%产值和税收归青川所有。目前这个工业园已引进16个项目,资金21亿。

  同时,在原定迁城的目的地——竹园镇(也是青川县唯一一个避开主断裂带并有较大面积平地的镇)建设20平方公里的竹园经济开发区,以引进矿产深加工产业为主,计划建成投产达到50亿元。

  “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开展劳务培训,促进就业和劳务转移。”因为跟浙江有援建关系,去年青川顺利新增9000人次的劳务转移,今年则计划新增加培训1万人。

  “最后,是以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为重心,打造金子山到唐家河的乡村旅游线,促进农家乐发展。”

  “青川的旅游发展其实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兼任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的彭仕扬补充。1978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唐家河位于青川境内,占地4万公顷,内有62只野生大熊猫,1000多只金丝猴、以及无数的野生物种,成群的牛羚和大熊猫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物种,这个令人惊叹的保护区在国外声名显赫,被称为“中国的黄石公园”。不仅如此,它还是全国唯一没有人类居住的全封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青川境内的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境内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相连结。

  “加上已有1000多年建县历史的青溪古城、《三国》里大名鼎鼎的阴平古道省级风景区,都分布在青川北部,连成1100平方公里的生态区——这样优渥的旅游产业基础在四川北部并不多见。

  “只是以往青川太贫穷,没有财力开发旅游资源这座宝库,现在有了重建资金的投入,我有信心能以这一线三点作为具体内容,带动青竹江乡村生态旅游线路发展,从而发展出100户农家乐示范户,辐射500户,形成青川第三产业的支撑。”

  看起来很美

  假如青川真的能化灾难为机遇,利用重建资金将以上产业构想顺利实现,未来看起来的确很美。然而可惜,至今当地民众仍未能明显感受到三大产业规划带来的成效和红利。

  倒是在县城,记者邂逅了去年大学毕业就回到家乡创业的青川女孩赵海伶。她看中的也是青川山林这座宝库,每周到大山深处的乡村里采购野生黑木耳、蜂蜜、竹荪等山珍特产,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销售,现在生意十分红火。

  “我认为青川一定要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以往青川默默无闻,我们空有宝贵的资源却不为人知,现在通过地震,趁着大家开始了解青川,应该把青川的山珍特产一起推广出去。”不过,令赵海伶困惑的是,地震过后,山村里采掘药材、收集黑木耳、饲养土鸡的农人似乎越来越少,并不是如想象中那样趁着政府产业规划及外界关注的东风蓬勃发展起来。“采购有时候都变得甚为困难。”

  “这就是目前青川特色农业发展尚未见成效的原因所在。”吴连奇说,“去年9月前,农民都忙着全力维修房屋;9月后,县城重建开始,建筑业人工价格上涨,比务农的收益要高,大家都赶往县城打工来了,使农业产业带发展遭遇了人力瓶颈。不过,我预计到了年底,各项工程进入收尾,农民又会回流,届时产业发展的成效将会彰显,大家的心情将不会如此焦虑和迷惘。”

  离开青川前一天,赵海伶告诉记者,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就在这一周,青川以往只有邮政一家物流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民营快递“申通快递”进入青川。“这样,电子商务做起来就轻松多了。”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地震 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