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少峰:跟风行为的祸害极多极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16:34  人民论坛杂志

  陈少峰:跟风行为的祸害极多极大

  跟风看似小事,其实不然。相信食品可以治疗癌症的跟风,让许多人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丧失了生命。跟风者表面上是向好的做法学习,其实也不然。跟风者经常仅仅模仿了他人表面的成功,结果是以造成他人和自己的损失为代价的。跟风者看似很聪明,其实更不然。跟风者不仅妨碍了他人创造的激情,也泯灭了自己的创造力。

  跟风行为,无论是动机还是后果都是不合理的。从动机上看,有些跟风者固然是为了得到好处,或者是占点便宜。实际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想法。就后果而论,跟风行为的祸害极多极大。其中又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道德上的缺失,看似模仿借鉴,实际上是仿造、抄袭和盗版;一种是愚昧的做法,因为盲从而上当受骗,或者因为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而蒙受盲目跟风之害。

  显然,跟风的做法或者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不理性的,或者是阻碍创造力的。不道德者的极致就是盗版或者准盗版。以模仿和抄袭为主的山寨现象,是典型的盗版或者准盗版,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占有或者损害了本来应当属于具有原创性的、有创造力的人或者创造性的企业的利益。

  不理性的极致是无条件地盲从。个人的盲目跟风会导致自己上当受骗,而地方政府的盲目跟风的结果则是劳民伤财。个人盲从的跟风来自个人理性自主分析能力上的缺失,地方政府的跟风则来自行政上的缺乏治理监管。

  如上所述,跟风多数是道德缺失的结果,也会进一步造成道德的缺失,因而在其本质上是不好的甚至是可耻的。在涉及知识产权领域,跟风是一种理当谴责的行为。刚刚故去的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人情各有不同,作品千变万化,西方艺术重视个性独特,以模仿或近似为耻。似曾相似或千人一面成为中国画主要景观。抄袭是从艺之贼,是创新之敌。” 对比一下,看看我们的一些电视剧,不是让我们“似乎”都生活在封建帝王的生活圈中,就是“似乎”人人都在相亲。诸如此类,既可恶又可笑。

  跟风经常造成盲从,而盲从之跟风是可悲的。跟风一般跟不上好风,往往跟上歪风。跟风者听闻打着历史名人的招牌就可以开发旅游,就一拥而上,甚至试图跟上西门庆之风,大争“西门庆故里”之所属。跟风者看见他人以食品治病,自己也以食品治病,耽误了自己必要的治疗;听说他人传销可以赚钱,自己也跟着做违法的勾当。此外,跟风既然已经成为习惯,也就容易让虚假广告和骗子得逞(虚假广告也称为“骗子广告”)。有些消费者不辨是非,轻易陷入整容、增高等圈套,而且还强迫子女或者将盲从之举用在子女身上,造成严重伤害,可悲可叹!

  跟风者有时动机不良,或者缺乏自律,其行为结果经常是可恨的。无论是行政决策上的盲从造成国家的损失,还是跟风者个人盲从造成自身的损失,以及因为跟风的行为本身毫无创新力,乃至打击和破坏他人创造力的跟风所带来的损害,可以说,跟风无疑都是可恨的。以事实佐证之,一方面,跟风带来的是盲目决策,部分官员假大空,看到别人假大空的项目,自己也跟着上。因而造成的结果必定是劳民伤财,巨大的资源浪费比比皆是。另一方面,那些具有创造力的人因为他人仿制的侵袭,自己投入创造的资源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他们反而成为竞争力差的人群,他们的企业也成为举步维艰的企业。其结果无论对其中的哪一个方面而言,都可以用可恨来形容。

  跟风若不是道德的缺失,就是理性的缺失;不是理性的缺失,就是创造力的缺失。为什么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呢?我们对跟风的性质和危害,是不是还没有足够的意识?由此,我们不仅要反思我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存在缺失,而且还要思考跟风的行为对我们公民素质提升带来了怎样的挑战。 (作者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严昭柱:追风逐潮并不都是坏事

  近来,一些文化泡沫的急剧膨胀和突然爆裂,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和讨论。不少意见剑指文化中的跟风逐潮现象,比如养生专家“张悟本热”等。

  其实,要禁绝文化中的风潮或跟风逐潮是很难的。它是大众文化难以避免甚至必然会发生的现象。

  文化市场要遵从市场规律,遵从盈利法则。所以,越是风潮的东西,经济利益也越是丰厚和可靠,就越是容易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跟风逐潮简直就是市场的一个特性,有时能达到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地步。商业上要打造品牌,搞品牌战略。打造成功一个名牌,就挤入了用名牌、穿名牌的时髦风潮,就获得了一大块市场。

  大众文化也要打造明星,搞明星效应。明星打造成功了,就连明星的生活起居、吃穿用戴、服饰发型的细节,甚至其交友、婚变、绯闻,都成了有利可图的爆炒佐料。即使是一部低质低俗的影片,也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拉一些成名的明星加盟,钓出一大批追星族口袋里的钞票。所以,那些带有原创性的创新之作,进入市场往往有很大的风险,因为还不知道这个作品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通常说它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其实就是说市场还没有理由表现出热情,你要成功了它才拥抱你,这正是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一种表现。事实上,等到它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的却大都是创新之作身后蜂拥而出的大批“仿品”。一部《康熙大帝》、一部《暗算》,闯出来并不容易,而市场拥抱的却是后来质量参差不齐的清宫戏、牒战戏的热潮。

  不过,正如文化市场本身具有二重性一样,文化市场在盈利法则左右下出现的文化风潮或追风逐潮,并不都是坏事,而是一把双刃剑。

  文化风潮其实是文化需求的一个突出表现。没有需求,何来风潮?群众有借鉴历史、评说历史的需求,才能有清宫戏的火爆。群众有了解隐蔽战线斗争的需求和英雄主义情结,才会有谍战戏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化风潮正是文化市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文化的市场需求的满足也会为文化生产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指向。

  如果我们使文化市场风息潮平,文化的丰富性就没有了,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当然,它有局限,有弱点。局限是它的滞后使带有原创性的创新之作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弱点是可能造成文化生产的创作者、组织者放弃创新的热情,沉迷于跟风逐潮以获取经济实惠,那么整个文化生产乃至民族的精神生活就会滑坡。要克服这些局限和弱点,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从价值观建设来看,正确对待和运用好这把“双刃剑”,意义非同小可。张悟本是在电视的“养生热”中走红的。“养生热”这个文化风潮,反映着群众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强烈需求。如果引导得当、管理得法,“养生热”不仅可以造福于群众,还可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增进爱国热忱,但是引导不力、管理不到位,就会闹出张悟本这种怪事。电视相亲成为热点,也有“剩男”、“剩女”的实际需求,是组织者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引导失误,才会把它扭曲成为宣扬拜金主义的平台。

  禁绝文化市场的风潮或跟风逐潮,既难以办到,又属因噎废食之举。要吸取新近文化泡沫爆裂的教训,就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文化市场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努力使文化市场不断劲吹健康向上的风气。

  建立健全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督的有关机制和制度,使文化管理机构能及时有效地有所作为,使广大群众能真正参与到文化市场的管理、监督工作中来,共同呵护文化风潮的正常运行。(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原文化局局长、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