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访方舟子:担心地势力保护道长李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15:34  时代周报

  专访方舟子:是我不正常,还是我们的社会不正常?

  2010年8月21日,应时代周报和21CN网站的邀请,作为“南国书香节,中国名人名家面对面系列活动”之一,著名科普作家和打假斗士,新语丝的创办人方舟子在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作了题为《养生文化辨伪》的演讲,并接受了听众和多家媒体的现场提问。会后,方舟子接受了时代周报独家专访。

  本报记者 李铁

  担心地方势力保护李一

  时代周报:这次在广州的活动,你谈的是“养生文化辨伪”,主要是针对几个以养生为名的骗子。特别是最近媒体都在跟踪报道的骗子道长李一,你早在7月底就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指出了他是骗子,我们时代周报也是全国最早对李一进行深度调查、揭露真相的媒体,想听听你对李一事件的看法。

  方舟子:我认为李一的这种行为,在美国早就被抓起来了。因为他涉嫌非法行医、诈骗等犯罪,可能还有偷税漏税什么的。

  林光常就是因为类似的欺诈罪在台湾被抓起来判刑的。现在李一的很多事情被媒体揭露出来了,当然司法机关必须要介入的。但司法机关能否将李一绳之以法,我还是抱观望态度。

  为什么造假这么泛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法监管部门的缺失、不作为。不知道倒也罢了,即使知道了,媒体已经炒得很厉害,他们还是不作为,还是不愿意,这里面有个地方保护伞的问题。

  从李一的整个发迹的轨迹来看,有地方官员在支持他,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不然他不会升得那么快。

  时代周报:以养生为名的骗子近年如此盛行,是否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

  方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和逻辑的确是很弱的,甚至缺乏严密的思维。看那些古代圣人写的著作,都是诉诸以感情、感性的东西,而不是理性的推理。不是用逻辑的力量来让人相信,而是通过感性、感情的东西来论证。我们普通的公众科技素养这么差,因为本身就没这个传统,没有这种理性的传统、实证的传统,也没有批判怀疑的精神,本来就是权威社会,权威社会里就是不希望你怀疑,就是要你崇拜和迷信,相信古人、古书、权威说的话。

  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主要是古希腊已确立逻辑体系和新发现的实验的方法,两者结合就是科学的方法,科学简单地说就是逻辑加实证。古希腊的时候只是一个思辨的过程,不会想到说实验验证,这种系统的实验很少,也不会想到。到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才把实验方法引进来,才把思辨的自然哲学变成科学。我们中国从来没有经过这个阶段,我们在古代的时候连像样的逻辑学都没有。

  我不是科学主义者

  时代周报:有人因此会批评你是唯科学主义者什么领域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衡量。

  方舟子:所谓科学主义就是认为科学是万能的,或者把科学方法用于人类所有知识领域,首先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在很多时候是无能为力的,很多问题无法通过科学来解决,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很多问题。另外,我也不认为可以把科学的方法用于人类所有的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就很难用到,当然有人要用也无可厚非,那也是一种学术上的尝试。

  虽然我不是一个科学主义者,但是没必要把它当做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在中国现在最缺的是科学,而不是科学太多了。我们在需要用到科学的地方,就要讲科学。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在必须讲科学的地方,他不讲科学,你跟他讲科学,讲道理,他就指责你是科学主义。比如,医学就是标准的自然科学,医学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我们谈中医的问题,就必须用科学的标准,这没什么可含糊的。

  时代周报: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说到一些神秘的东西,有人会说,你没有见过那种奇迹,你不会某种特异功能,就不能说它是不存在的,你可以表示怀疑,但是你不能说它完全不存在,要对未知领域保持一份敬畏。你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方舟子:我也常听到这种说法,回应这个说法其实很简单。在做自然科学研究的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谁主张,谁举证,别人不需要提出证明。要讨论一个事情,必须有一点起码的根据或者逻辑,能够推出某种结论。如果泛泛地说,对未知的东西要保持敬畏,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再提关于中医的“废医验药”

  时代周报:我想关于你的争议最大就是你关于中医的看法,似乎多数中国人都反对你对中医“废医验药”的提法?

  方舟子:中医问题涉及到民族感情在里面,即使反对我的人在生病的时候不去看中医,而是看西医,但他骨子里还是相信中医的,在某种程度上,中医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信仰,觉得中国古代没什么值得一说的,就只有中医可以跟西医平起平坐,所以有这么一种民族感情色彩在里面。加上几十年来的宣传,说中医是民族的瑰宝,很多人被洗脑了,一下子看到这种批评,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是缺乏科学素养的,在很多问题上,特别是医学问题上,缺乏辨别能力。医学本身是很复杂的,如果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没有清醒的头脑,就很容易陷进去。

  时代周报:在中医存废的争论之中,我发现支持中医者有几个常见的说法,请你回应一下。第一个说法:如果没有中医,你如何解释中国人怎么会繁衍至今?

  方舟子:在现代医学诞生之前,历史上中国人面临疾病时的结果和其他民族并无区别,基本靠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自然淘汰,没有中医或“西医”或其他什么医的功劳。其他民族没有中医,人均寿命也并不比我们的古人短。

  如果你研究一下西方的古代医学,会发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医是非常相似的,但是西方人近代以后就完全抛弃了他们古代的那种医学体系,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也抛弃了中医体系。全世界的主要国家除了中国有一中一西两个医疗体系,别的国家都只有一个医疗体系。医学只应该分为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不应该分什么中、西医。

  时代周报:第二个说法,中药有效是几千年的经验已经证明的,而且很多人都有亲身体会,很多时候吃了西药很久没效果,吃了中药马上就好了。

  方舟子:不能用个案说明疗效,这是现代医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大多数疾病是可以自愈的。吃了药然后病好了,并不等于是因为吃了药才治好这个病。经验虽然有时候有效,但是很有限,往往有夸大、不实、误传之处。不采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就不能确认疗效。如果疗效都无法确认,当然也没有去解释的必要。西医以前也喜欢用个案说明疗效,现在谁再这么干,就会被认为和自吹自擂、欺骗患者的江湖医生没什么区别。

  “疗效幻觉”欺骗了人类几千年,现代医学真正深刻地认识疗效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这是现代医学的灵魂之所在。

  无论智者还是愚夫,他的亲身经历都说明不了疗效。这有点像魔术,再近距离的“眼见”也不一定能洞悉其中奥秘。因为有很多混淆因素,实际上,无论医生,还是病人,其个人都无法判断治疗和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今天的世界医学界才公认,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及其荟萃分析才是判断疗效的“金标准”。“双盲试验”是“亲身经历”的照妖镜,揭示了无数的疗效幻象。止咳糖浆对于咳嗽不起作用;假针灸和真针灸一样有效;洋地黄强心剂多数增加心衰的死亡率;以往一直被禁用于心衰的负性肌力药β受体阻滞剂却成了心衰的基础用药;甚至,在关节镜手术治疗关节炎的研究中发现,假手术与真手术产生的“治疗效果”可以完全相同。被双盲试验颠覆的常识实在太多了。

  时代周报:第三个说法:不能用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的疗效。

  方舟子:不管什么标准,必须要证明治疗是确实有效的。其实现在世界上对中药的认证标准比西药宽容得多了。对西药(化学药物)要求有确定的单一化学成分,在分子水平上阐明药理,用动物实验、3期临床试验验证毒副作用和疗效,而对中药目前并不要求知道确定的化学成分。也就是说,只要是临床证明确实有效就行了。

  但遗憾的是,能确实通过双盲试验,证明有疗效的中药太少了。目前有一些中药在美国唐人街出售,那是作为保健品卖的,无需FDA批准就能上市。任何药物要在美国上市,都必须经过FDA批准。迄今还没有一种中药获得FDA的认可。按照FDA以前的要求,中药也可以申请新药,但是必须用科学方法做有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并无一种中药已在美国通过了临床试验,当然也就没有一种中药获得了FDA的批准。迄今为止唯一被FDA批准上市的草药制剂是一家德国公司生产的,从绿茶提取的外用药,用于治疗生殖器疣。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经得起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药极少,西方古代的药物和疗法也极少是真正有效的。区别是西方人早已抛弃了这些不科学的药物和疗法,而我们还沿用至今。

  时代周报:在你看来中医究竟是什么东西?真的就一无是处?“废医验药”的主张在目前可行吗?

  方舟子:中医是一个包含了哲学、玄学、迷信、民间医术和巫术的大杂烩。如果有人非要说这种东西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中医没有什么科学价值,但是有文化价值。它的民间医术部分含有一些古人的医疗经验,也有一定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对中医“废医验药”目前在实际上做不到,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还相信中医,中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政府不可能对其有太大的动作。

  当前应该做的,是学术界、科普界应该加强科普,让公众了解中医药的真相,不要轻信中医,不要以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政府应该停止把科研经费浪费在研究中医理论上,而是应该用于检验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监部门应该加强对中药毒副作用的监控,工商部门应该加强打击中医药的虚假广告。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李一 中医养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