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防震抗灾仍存在五大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11:14  《瞭望新闻周刊》

  需要破解的难题

  难题一: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还存在漏洞。

  由于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未进入基本建设程序,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等因素,少数重大建设工程不按要求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部分业主不按要求落实抗震设防标准或落实不到位,在一些地区,大型水库不依法或未按时限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这些严重影响到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同时构成了地震安全隐患。

  难题二: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依然十分薄弱。

  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不强,一直以来是四川省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小震成灾”、“小震大灾”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灾区集中统建的农房经过正规设计和施工,已经具备基本抗震能力,但这部分农房也仅占到当地农房总数的30%左右,范围更广、数量更大的其他地区农房不具备抗震能力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改变。

  难题三: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还须加强。

  四川省现有的地震应急救援力量与省内地震灾害分布广、频度高、损失大的特点还不相适应。同时,尚未建有专门的训练场所,影响到救援队伍实力的提高。此外,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要突出可操作性,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改进要强调实用性。

  难题四:防震减灾工作经费保障缺口较大。

  “十五”以来,各级财政在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建设方面的投入有了显著增加,但用于群测群防、科普宣传、“三网一员”、抗震设防监管等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经费增幅较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各地市、县虽然普遍将地震部门的行政办公经费按照行政单位的标准列入了预算,但不少地区还未将地震部门履行监测预报、震情跟踪、宣传教育等行业职能所需的经费列入预算予以常态保障。部分采取合署办公方式设置的防震减灾机构专项工作经费不足。

  难题五:防震减灾机构人员编制不能完全满足形势任务要求。

  《防震减灾法》第六条赋予防震减灾机构“承担本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的新职责,同时,还要抓好本级地震监测台网24小时不间断运行保障与质量管理。自2001年起,依据四川省政府授权,省地震局承担了全省防震减灾工作的行政职能,然而,现有的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均为中国地震局在上一轮机构改革时,按派驻事业机构确定,与当前防震减灾社会管理的任务与形势还有较大差距。各地普遍反映,按照现行的县级防震减灾机构不超过3名、市级防震减灾机构不超过20名的人员编制限额,难以承担新的工作任务。

  在积极争取早日解决好上述主要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四川省地震局下一步推动《防震减灾法》的贯彻实施工作,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协调、督促各地建立稳定的、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工作投入机制,确保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积极争取通过地方立法,对市、县防震减灾部门抗震设防管理的职责权限作出明确规定,以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效能;赋予基层政权组织开展群众性地震灾害预防工作的职能职责,主要包括地震避险知识普及与地震应急演练、宏观异常监测与报告、灾情收集上报等方面。

  三是积极推进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开展,如地震监测及震情跟踪工作、地震科研工作、抗震设防技术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工作等。□(作者为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

  “最坚固的是学校”

  两年来,在防震减灾方面,四川省灾区各地通过媒体宣传、发放明白卡、现场培训等方式,提高群众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在灾后城乡居民住房及公共设施重建过程中,建设、防震减灾部门及时出台抗震设防安全标准,并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让安全成为重建的前提。

  “小朋友,你知道地震发生时应当怎样躲避吗?”

  “知道。如果在室外,要呆在空旷的地方,不要在建筑物下停留;如果在室内来不及逃出,要尽量呆在墙角处或桌子底下……”

  “这些都是谁教给你的?”

  “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这些知识,学校广播、黑板报上都介绍过,全校还组织过几次地震避险演练呢。”

  这是本刊记者日前在地处深山区的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大院回族乡民族学校,与八年级一班学生马俊的一段对话。

  “新学校是浙江诸暨的叔叔们援建的,能抗8级地震呢。”今年14岁的马俊性格开朗,他向记者介绍,“我家原来的房子垮了,新房子是钢木结构的,就算遇上大地震,房子歪了都不会垮,更不会砸到人。”

  “现在走进四川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这是一位网友对灾后重建的评价。

  本刊记者8月31日在地震极重灾区汶川县汶川第二小学采访时,看到这个集羌族风情与现代化元素于一体的崭新校园,塑胶运动场、液晶显示屏的微机室、图书馆、室内体育馆、教师微机备课室、青草红花……硬件设施不亚于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

  校长黎安宁带着本刊记者一边参观校舍,一边介绍道:“学校是广东援建的,是按8度抗震、9度设防标准建设的。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秘密武器’——‘防震支座’。”

  转到一座教学楼的背后,走下几级台阶,黎安宁指着楼下的一个装置说:“这就是‘隔震橡胶支座’,是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发生地震时,这个装置会对地震纵波及横波的破坏作用产生有效缓冲作用,减轻灾害对建筑物的损伤。一句话概括:一旦再发生大地震时,学生和老师再也不需四处奔逃,只需呆在教室里,因为有了抗震设防及这个装置,教室里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本刊记者在“隔震橡胶支座”旁的说明上看到,该装置的原理是:将上部建筑结构与下部地基结构隔离,当地震发生时,通过隔离支座的变形增加上部结构的周期,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此时上部建筑结构的反应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至1/12,近似平动,从而“隔离”了地震对建筑的破坏作用。□(文/杨三军)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地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