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惊魂
蜱虫这种小寄生虫本身没什么毒性,和虱子、蚊子一样,顶多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其致病的案例在国内大城市很少见,病死率比流感都低。
南都周刊记者 张峰
一个经典的动画片情节是,当万兽之王大象看到老鼠,吓得跳到了凳子上。科学家说动物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除了大型动物或天敌,它们也害怕某些小动物。同样,以人类的体形看,我们害怕蟑螂、蜘蛛这样的弹丸小虫也就不奇怪了。这不,最近,我们又开始怕一种大城市里不多见的虫虫……
俗称“草扒子”的蜱虫已经跟它的宿主之一的老鼠一样,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据官方通报,河南和山东等地近几年总共出现过数十例蜱虫叮咬引起的人员死亡事件,9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属于新病毒。
同样是因为蜱虫叮咬引起的莱姆病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也有扩散的趋势。据《波士顿环球报》报道,麻省出现的莱姆病病例已经由2000年的1194起上升到2009年的4042起。只不过,由于莱姆病的病原体在30多年前已经被分离出来,人们早就有可以对症下药的抗生素了。
蜱虫不会钻入人体
这种搅得全世界都不安宁的虫子到底是什么呢?
蜱虫不是昆虫,它与昆虫虽然都是节肢动物,但却跟螨虫、蜘蛛和蝎子等同属蛛形纲。如果把昆虫比作三厢车(躯体分为三个部分),蜱虫就是台两厢款。在它的假头下面,是胸腹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椭圆形扁平躯干。
蜱虫主要是靠吸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液为生的,偶尔也不放过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蜱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了四个阶段:虫卵、幼虫(六腿)、若虫(八腿)和成虫。成年雌蜱虫在完成产卵任务之后就会死去。
大部分蜱虫都要经历三个宿主。虫卵孵化成六腿幼虫之后,就会爬上植物顶部,等宿主动物经过的时候就附着上去。蜱虫能够通过感知二氧化碳和温度的变化来察觉宿主的出现。幼虫在宿主身上饱食一顿之后,就掉落在地上蜕皮成为八脚若虫。若虫必须重新寻找另外一个宿主,经过同样一个过程之后蜕变为成虫。成虫最后再去找到第三个宿主。
蜱虫的这种生活习性意味着自然植被和宿主动物会对蜱虫的数量产生较大影响。据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蜱虫导致的莱姆病数目与森林和鹿群的数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森林的恢复为蜱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鹿群的增加与迁徙也让蜱虫的栖息地得以扩展,并从而有了更多与人类接触的机会。
因为环境因素以及无法找到宿主的可能性,蜱虫的存活率并不高。但蜱虫的产卵数量(从1000至18000不等)和较长的生存期弥补了这个问题。例如,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的黑脚硬蜱的生存期可以达到两年。成年蜱虫甚至能够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存活数月。
和蚊子叮人一口就飞走不同,蜱虫在人身上停留的时间可以长达数天。一旦蜱虫找到适合的吸血部位,它就会牢牢抓住人的皮肤表层,让身体倾斜成45至60度左右的角度,然后用一对螯肢去切入皮肤。在穿透皮肤之后,螯肢和口下板会被蜱虫分泌的黏合剂包裹起来。黏合剂在蜱虫吸血的时候能对它的口器起到固定作用。
蜱的幼虫和若虫的口器形状较小,穿透力不强,所以引起的宿主反应也不明显。而成年硬蜱和花蜱的口器则可以穿透至皮肤的真皮层,不仅会带来较强的宿主反应,也更加难以被拔除。蜱虫的口器插入皮肤通常需要10至30分钟,但有时也会持续1至2个小时。吸血之后的蜱虫体重最多能增加100多倍。
由于蜱虫的假头几乎完全是由口器和颚基组成,所以正在吸血的蜱虫看上去像是整个头部都在往皮肤里钻,实际上穿透皮肤的只是它的细长口器。国内流传的蜱虫会整个钻入人体内的说法更是有些危言耸听。
蜱虫没什么毒,更多是媒介
蜱虫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更主要是传染疾病。最早在1893年,美国的德州牛热病就被证明是由通过蜱虫传播的原虫感染造成的。同一时期,流行于北美的落基山斑疹热也被确认是由蜱虫导致的。
全世界的蜱虫种类超过了800种,其中约100种是人和动物的疾病传染媒介。它可以传播莱姆病、Q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和细菌性疾病如鼠疫等等。
据卫生部门的统计,目前国内已知的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可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包括无形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此次引起公众恐慌的无形体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和明尼苏达地区出现。这种不常见的疾病,其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50岁以上的人群最有可能被传染。2006年国内安徽省的一位50多岁的农妇就死于此病,被医学界认为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无形体病“人传人”的感染病例。
据国外数据,蜱虫传染的无形体病,病死率低于1%,比我们不怕的流感都低。无形体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是强力霉素(Doxycycline),其次是四环素(Tetracycline)。利福平(Rifampin)则适用于儿童或者对以上两种药物过敏者。一般来说除了体弱,致死案例大多是因为误诊或治疗不及时。
除了携带的病原体之外,蜱虫自身的毒素也可能给宿主造成危害。蜱瘫就是一种由蜱虫唾液腺中分泌的神经毒素导致的疾病。这种毒素会在蜱虫吸血时进入到宿主的血液循环系统中。中毒之后的宿主会出现行走困难和呼吸不顺畅的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拔除蜱虫,最终就有可能导致宿主呼吸衰竭而死。
不过,这种情况在人身上极少出现,受到最大威胁的还是牛羊等动物,因为需要大量的蜱虫同时叮咬才能积累足够致命的毒素。
国外研究表明,在蜱虫叮咬后,病原体感染一般需要24-48小时。所以及时将蜱虫拔除会大大降低感染可能。但需要注意不要将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
去除蜱虫最好使用尖头的镊子或者钳子,在尽量贴近皮肤表面的地方夹住它的口器,然后用平稳的力度将它垂直拔除。这样才能保证蜱虫的口器不被折断,从而防止创口进一步被感染。
当然,能防患于未然,不被蜱虫叮上最好。因为蜱虫不能像蚊子那样飞,也不能从树叶或者草尖跃起,所以在户外活动时,将长裤塞进袜子,尽量少接触路边植被,涂防虫药(如DEET)等个人防护措施还是会比较有效的。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附着于牛体的牛虱,形似芝麻,有黑白两种,白的牛虱烤烧磨成粉末服用,能治疗小孩的“痘疹毒”。牛虱就是蜱虫。没想到如今已经臭名昭著的蜱虫还有这种治病救人的效用。
虫虫可憎
虱子 Lice
分布 ★★★★ 杀伤力 ★★
有三种虱子影响人类:头虱、体虱和阴虱。它们都靠吮吸人的血液生存,并通过人之间的亲密接触或共用衣物传播。虱子传播的唯一重大疾病是斑疹。此外就只是些叮咬引起的轻微皮肤过敏性反应。与跳蚤附着在毛里不同,虱子则是吸附在皮肤上。
跳蚤 Fleas
分布 ★★★ 杀伤力 ★★★
成虫约2毫米长,无翅,并有三对脚。双后肢的腿具备非凡的跳跃功能,可以跳过它们身长350倍的距离,相当于一个人跳过一个足球场。有些跳蚤(比如鼠蚤)能够传染疾病,地方性斑疹伤寒和鼠疫就跟它们有关系。
沙蝇 Sand Flies
分布 ★★★★ 杀伤力 ★★★★
海滩和山区是很多沙蝇的栖息地。他们也可能是致病病毒、病原虫和丝虫的载体。沙蝇只有2至3毫米的体长,但被它叮咬之后会有很强的过敏反应。沙蝇传染的利什曼病波及了88个国家的1200万人。染上利什曼病的人会出现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皮肤疼痛或溃疡。
恙虫 Chiggers
分布 ★★★ 杀伤力 ★★★
它的成虫是无害的,但在六脚幼虫阶段则会寄生在很多动物以及人身上。恙虫通常不传染疾病,但在亚洲部分地区,它们会携带丛林斑疹伤寒。恙虫附着在人身上也会刺穿皮肤,但它们不会吸食血液,而是通过分泌消化酶来吸取宿主组织。皮疹和强烈的瘙痒是被恙虫叮咬的一种过敏性反应。
螨虫 Mites
分布 ★★★★ 杀伤力 ★★★
疥疮是小螨虫在皮肤外层挖的坑,它带来的瘙痒几乎让人无法忍受,但是螨虫并不携带任何传染性疾病。只有与患了疥疮的人接触一段时间才可能被感染上。再经过6至8周后才会感觉瘙痒。治疗方法包括使用一种含有苯甲酸苄、马拉硫磷或西维因的杀虫洗液。
采采蝇 Tsetse Flies
分布 ★★★★ 杀伤力 ★★★★
被这种身长7至15毫米的苍蝇叮上一口很疼。它们以传播昏睡病(锥虫病)闻名。这种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死亡。而且,目前也没有可用的疫苗。采采蝇喜欢荫凉潮湿的环境,居住环境多为河流和湖泊的岸边。它们容易被动物的气味,运动和鲜艳的色彩所吸引。
蚊子 Mosquitoes
分布 ★★★★★ 杀伤力 ★★★★
种类超过2500种的蚊子是公众健康的大敌。它们不仅嗜血,还传播黄热病、疟疾、丝虫病、登革热和日本脑炎等严重疾病。蚊子根据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体温和气味来决定叮咬对象。另外,追打蚊子的人往往会被叮得更多。大部分蚊子如果不被人拍死或者被天敌吃掉的话,能存活两个星期左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