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胡锦涛与网友互动推动直通中南海留言板诞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5日12:30  中国新闻周刊

  “直通中南海”的台前幕后

  如何有效疏导民意,利用网络实现政府和人民的良性互动,最终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思想解放的程度

  本刊记者/王维博  文/王雪

  9月8日,人民网下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在其首页推出 “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此举意味着4.2亿中国网民理论上可以通过“直通中南海”,给包括胡锦涛在内的9名中央政治局常委留言。

  随之而来的网络问政高潮引发了诸多猜想,“通与不通”“回复与不回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直通车”本身的微妙变化及推动者的低调也给问政新措增添了不确定性。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评价,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此举值得肯定,“这说明中共能够重视民众的参与诉求,而不是回避或漠视”。

  “直通”最高层?

  人民网为留言板制定“使用手册”,规定网友只有在注册之后才能发表留言,而留言则需要通过内容审核。使用手册列举了26类禁止发表的内容,违规的网民IP有可能被暂时取消发言权。

  这些“禁令”并未阻挡网友的热情,每天仍有大量留言,各方舆论也显得十分活跃。外媒解读为,“这一创新是执政党将宣传工作与互联网时代的公关技巧相结合的最新尝试。”

  据南方一家媒体报道,留言板开通前6天,网民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留言超过3万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留言也有近2万条。

  在号称可以直通中共最高领导层的留言板上,网民除了单纯地表达敬意,房价、教育、腐败,都是留言的热词。

  更多网友冲着留言板首页上的“直通”二字而来。有网友直呼,“可以跟我们中央领导人直接交谈了,这个留言板好啊!”“直通中南海是一大进步!”“兼听则明,很好。”

  不过,留言板推出十几天以后,其“互动反馈”内容仍未见动静。此前曾有人民网内部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阅读、筛选留言和呈报民意的工作将由中央办公厅的舆情监测部门完成。

  “直通中南海”也正在悄然变化,从最初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首页醒目位置改为右侧“领导人报道集”之下的一个子栏目。 9月15日,留言板的客服对话窗口被撤销。据客服人员对媒体透露,目前“直通中南海”留言板的管理审核仍在摸索之中,随时会有调整。

  21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再次登陆留言板,原先的查看留言功能也被取消,给领导人的留言条数已无从显示。网页的首页虽设有滚动的“留言摘录”窗口,却未设置链接或提供完整留言。

  “直通”背后

  事实上,“直通中南海”留言板并非偶然。在“直通中南海”推出之前,人民网地方频道曾于2006年开设 “地方领导留言板”,恰恰是这一举措为“直通中南海”的推出奠定了基础。据“地方领导留言板”栏目负责人杨佳介绍,这个栏目脱胎于人民网地方领导资料库页面,每位领导干部的页面上包括一份简历以及一个留言入口。从2005年开始,在这些地方高官的页面上,陆续有网民跟帖发表留言,且数量不断增多。受此启发,人民网尝试将这些留言以地域和官员为单位进行汇集,开始探索这一官民互动的新鲜模式。

  最初只有十几条留言,也没有官员对网民的留言作出答复。

  转机出现在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视察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此举迅速激起网友对留言板的极大关注。网友留言以每天几百条的数量递增,至当年底日留言量过千。

  胡锦涛与网友的此次互动,释放了最高层对网络舆论的重视,以省级官员为首的地方领导开始活跃起来。

  当年9月1日,中共甘肃省委书记陆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领导,他委托甘肃省委办公厅与人民网地方领导频道取得联系,发来自己的“跟帖”,表示将对网民所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实、依法处理、妥善解决”,并且在5天内3次回复网友留言。

  一个月后,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时任陕西省长袁纯清、时任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福建省省长黄小晶等地方领导密集表态,听取并回复网民留言。其后,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内的多位地方领导都对网民留言予以回应。

  人民网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23日,公开回复人民网网民留言的省委书记、省长达到44位,副省、地级市领导已逾百位。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留言板的推出有其特殊的现实背景,中国网络舆论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于2003年,2006年到2007年则是网络舆论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网络舆论开始全面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仅政治经济问题,大量的民生问题都开始在网络舆论中体现。地方留言板的推出迎合了网络舆论的这一发展。给党政机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提供了机会。”

  由单学刚等人主笔的中国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09年上半年,针对“社会现象”发言的作者上升到54.5%,比2007年增长了44.5个百分点。“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已不容小觑,正逐步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和问政热情。”

  据人民网提供的资料,除了对留言作出回应,地方高官也对留言板本身作了批示,包括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安徽省省长王三运、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江西省省长吴新雄等。

  显然,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甚至政治局委员的肯定,给尝试者极大信心。2009年以后,人民网所属多个频道相继推出了“部委留言板”“知名企业留言板”“代表委员留言板”以及“公安局长留言板”,直至最近的“直通中南海”。

  虽然尚未看到回复,推动者仍表现出足够信心,“有那么多地方实践经验以及官员的力推,相信直通中南海会办得更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民网内部人士称。

  网络问政

  由省市开始,中国的网络问政正向两个方向深入。一方面,由地方倒推至最高政治核心,另一方面,借助制度化的力量向基层延伸。

  领导留言板自省一级始,获得了较为旺盛的生命力,进而向“两头”推进。多名专家受访时肯定网络问政的意义。汪玉凯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直通中南海”的最大意义在于为社会公众与高层搭建了一个平台,能够对政策的施行起到矫正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也认为这是民意直接上达的良好途径。

  同时,对网络问政的实效及制度建设,专家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担忧。汪玉凯表示,这几年社会矛盾的尖锐使得网民诉求意识越来越强烈,“高层要在关键问题上动真格,给老百姓信心。留言板的作用不仅在于了解社情民意。但如果没有实际举措,形式再好也解决不了问题。”

  上述人民网的内部人士也认为,目前高层解决网友留言中反映的问题仍有一定困难,网友反映的多是身边的具体事件,高层很难直接解决。“官民互动的难点仍在于县一级。越往基层留言板的价值越大”。长期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的单学刚建议,在推动“直通中南海”之外,仍需探索基层政府官民互动的技巧、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舆情研究中心主任喻国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要把听取民意纳入到有效的制度安排中,把它作为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环,同时要探索全方位、多角度的民意探测手段,避免仅以网络民意作为依据,被其所挟持。

  在喻国明看来,“直通中南海”的推出目前仍“形式大于内容”。如何有效疏导民意,利用网络实现官民良性互动,最终将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和思想解放的程度。

  当下中国处于深度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社会紧张度比较突出,这时候多一种沟通渠道也是平衡矛盾的手段。专家们同时提醒,网络本身代表的民意跟真实的民意是有差异的。网络民意只是民意的一部分,执政者需要更多的民意探测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探测民意,这样才科学、可靠。“如果仅仅以网络民意作为依据,恐怕又与民主本身相去甚远。”喻国明说。

  宋建武说,虽然网络问政在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但也要看到网上舆情的偏颇之处,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导致党和政府误判局势。宋建武希望留言板的另一方——网友能够秉持理性,多提建设性意见。“理性对待互动,是一个网民成熟的重要标志”。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胡锦涛 直通中南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