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秋节网友晒家书:微博男生网上寄信悼念亲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6日18:34  新华社-中国网事
中秋节网友晒家书:微博男生网上寄信悼念亲人
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组图,具体图释和摄影者参见图下文字。

  左上图:武警新疆边防总队巡回医疗队为前哨班执勤战士送防治高原病药品时的资料照片(7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右上图:这是李戡在北大经济学院报到时的资料照片(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左下图:天涯网重庆论坛的工作人员在介绍网友“茶小昔”的家书。新华社记者 周衡义 摄

  右下图:9月22日,舟曲月圆村村民杨慧丽(中)给她的弟弟和堂妹每人一个梨,作为中秋节礼物。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 摄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执笔:张先国、周劼人、李俊;参与采写:罗博、邹伟、孙春龙、曹志恒、王晓磊、段菁菁、冯源、聂建江、许雪毅、赵博)

  中秋月最圆,佳节倍思亲。

  从局势动荡的海地到浴火重生的舟曲,从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到意气风发的台湾学生,寄自天涯海角的一封封“网络家书”,带着体温,穿越时空,倾诉思念,传递亲情。

  有一份情,无法投递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今年中秋,很多网友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个名叫“月圆”的村庄。

  月圆之夜,曾用手机微博(http://t.sina.com.cn)直播舟曲灾难的“微博男生”王凯(http://t.sina.com.cn/n/Kayne)想提起话筒、握住鼠标,却不知该把给舅舅的问候电话拨向何处,不知该把给姐姐的节日邮件发到哪里。

  一个多月前,特大泥石流让月圆村遭受灭顶之灾,王凯的多名亲人遇难。中秋前夜,他将无法投递的家信发在网上,“中秋是个与众不同的日子,对于我们,宁愿它是日历上普通的一页”。

  在“百度”帖吧上,晒着一封写给月圆村父老乡亲的信,作者是同样来自舟曲的大学生江鹏飞,他想用这个办法给自己和家乡鼓劲。

  “让我们过个特殊的中秋吧!赶快擦干脸上残存的泪水,露出微笑……只要努力奋斗,不出几年,我们过的中秋会比以前更好!”

  情切切,意浓浓。随着灾区重建的推进,月圆村定会重现生机,江鹏飞的心愿也会尽早实现。

  86岁的抗战老兵龙永地,在团圆的路上走了整整70年。1940年,他参加抗日远征军,在云南经历著名的腾冲战役后,留在当地,做了上门女婿,更名何绍从。

  “当时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就是坚信能在有生之年回到家乡……说是回家,可哪有家啊?”从此,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音讯阻隔半个多世纪。

  今年夏天,志愿者将龙永地的寻亲信息发在网络上,经过6500多次的转发互动,竟然找到了家人踪影。中秋前,在网友爱心捐助和志愿者的接力中,老人终于回到了家乡四川宜宾。

  回家的喜悦夹杂感伤,他眼巴巴盼着要见的妹妹龙永兰,未能等到哥哥回家的脚步,独自先走了。志愿者将老人准备给妹妹唠叨的心里话,整理成家信,发在“人人网”上。

  “妹子,我回家了,回宜宾了!寨子里的亲朋好友来了十几桌,又是放炮又是送花的,很是隆重,真是感动。这在心里埋了60多年的念想今天算是实现了,也没啥遗憾了。你在九泉下有知的话也会为我高兴吧?”

  无法投递的骨肉亲情,在互联网上激起层层波澜,万千网友留言抒怀。“乱世流离,盛世团圆”“有了四面八方的支援与帮助,哪一个中国式的团圆心愿不会实现?”

  网络家书,如丝如缕,如月华泻地,编织着人间最质朴也最光鲜的梦想。

  那一份爱,不忍面对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今年中秋,许多网友注意到一位烈士的名字仍与活着的战友们署在一起:“赵化宇(河南,已逝)”。

  在新华网组织的“中秋节网友晒家书”活动中,中国第七支驻海地民事警队写给祖国的信,是距离祖国最远、也是情感分量最重的。今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夺去了赵化宇等8位中国维和英雄的宝贵生命。

  举国团圆的中秋,维和警察与曾经的战友天人永分,与祖国母亲远隔重洋。他们写道:“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能生活在和平的、强大的祖国母亲怀抱中的所有中国人真是幸福!”“和平、稳定、强大的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经济环境,比什么都重要!”

  “最远的/不是天涯/最近的/也不是哨位/当月亮升起的时候/那束刚刚照耀过妻儿睡脸的银光/那缕刚刚穿透过母亲白发的清晖/也洒落在异国的哨位……”在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的警察刘峰用诗歌表达自己的中秋心语。

  捧读远书心头喜,数行家信抵万金。苏丹时间每天22时,是中国赴苏丹维和警队队员樊冠钰“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此时可以上网收发家信。中秋时分,他把新写的家书晒到了新华网上。

  家书溢满爱意。儿子考试得了满分,要的奖励是“爸爸早些回来”。一次次听到儿子在电话中哽咽着追问“爸爸,我太想你了,你还有几天回来”,父子情深深几许。

  家书溢满歉意。为照顾家庭,“老婆像个陀螺,每天一起床就转呀转呀忙个不停”。孩子生病的时候,虽然电话中总是尽力克制,他还是能听出妻子在哭。

  家书溢满谢意。“老婆,无神论的你,甚至祈祷用自己10年的寿命换我的平安。不用为我操心,我会保重自己。”

  在新华网晒出的家书中,新疆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警官杨国良的信来自海拔最高的地方。今年中秋,他坚守在海拔5200米的口岸前哨班。

  “高原上虽然冷了点,但自从有了你,我的心窝总是暖呼呼的。”从结婚起,杨国良和妻子一直两地分居,连过中秋给家里寄盒月饼,都因为“实在太偏僻了”,不能如愿以偿。

  “一家不圆万家圆,一人辛苦万人甜”,这句话杨国良常挂在嘴边,但彻骨的思念深埋内心。那一份爱,像月光一样圣洁无瑕,如丝如缕倾洒在祖国壮美的山河间。

  网络家书,如银线相牵,如彩虹飞架,一端连着国,一端通向家,承载着生命中最精彩也最艰辛的付出。

  这一份福,用心珍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年中秋,不少网友选择把平时难以表达的感激、怀念、愧疚、遗憾等种种心绪,写成家书,投递在网络世界。

  “天涯社区”现已晒出数十封家书,形式各样,有诗歌、漫画、音乐、动漫等,点击量超过20万次,网友回帖数千条。

  “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你们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每次与你们通话都是这样,能说多短就多短,生怕多花我的电话钱。可爸爸妈妈你们不知道,我和朋友聊天的电话要比和你们通话的时间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网友“海蓝谭”道出了很多网友对父母的愧疚。

  网友“天涯芝麻”的家书写给一直喊“叔”的继父:“风风雨雨10多年,你用你的善良、勤劳、包容为我建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让我无论遭遇什么,都有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今年中秋,是你60岁生日,祝你生日快乐!你给了我一份超越了血缘的亲情!”

  《妈妈呀,我不要衣食无忧,我要的只是承欢膝下》,一封漫画家书引来不少网友的共鸣。作者“茶小昔”真名邓春兰,是重庆人,今年25岁,在单亲家庭长大。小时候她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很少,上高中后,来到父母身边,却发现父母已经离婚,给自己留下一个难以弥补的遗憾。

  “标点符号家书”出自24岁的网友“69块的风扇”,这封家书新颖有趣,通篇全是用标点符号构成的图案来表示自己写给母亲的话。第一幅图“24年前,我窝在你肚子里整整280天,你兜着我上班、洗衣、拖地……”,就是用一个句号中的一个逗号来表现,活像母亲腹中的胎儿。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见诸网上的家书中,在祖国大陆经商求学的台湾同胞备受关注。

  台湾作家李敖之子李戡,就读北京大学。他在自己的网易博客上发表了中秋家书: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战乱流落台湾的军民,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家,却难以达成。现在,有了“三通”,“回家”变得轻而易举。数千年来,“嫦娥奔月”只是遥远的传说。现今,我们离月球只剩一步之遥。

  李戡说,穿越过去与现在,对比大陆与台湾。中秋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对“月亮”也有了新的观感。但是,我们对“团圆”的渴望却未曾改变,不论是家庭,或是国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天涯网重庆论坛负责人李玉伟说:“平时不敢宣之于口的感情晒在网上,让人动容。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更真切地明白,当下的福,最值得用心珍惜。”

  中秋网络家书,如花瓣飞舞,如和风拂弦,在不经意的时刻,触动着内心最柔软也最温馨的地方。

  新浪深度与“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独家合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点击关注中国网事官方微博(http://t.sina.com.cn/zhongguowangshi)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秋 网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