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雷锋资料馆系公益属性无展览性收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9日11:14  工人日报
雷锋资料馆系公益属性无展览性收入
只要一有时间,何朝海便会把资料拿出来整理翻看一遍。本报记者 杨登峰摄

雷锋资料馆系公益属性无展览性收入
经济上异常窘迫的何朝海,做饭就用这个砖头垒起的灶。本报记者 杨登峰摄

  何朝海最想要的是“政府的钱”。“宣传雷锋光靠民间和一些企业家不行,政府重视才能持久下去。”他曾经向有关部门打过报告,为雷锋资料展览馆申请资金支持,有的部门说没有政策,不好办,有的部门干脆就没有回音。

  最近,何朝海心情不好。媒体上关于展览馆报道的用词常见“凄惨”、“破旧”、“经营不善”等,看得多了,老何仔细想想,心也凉了大半,终于下定决心“招商引资”。

  今年4月,一个广东公司找上门谈投资,公司老板亲自到展览馆与何朝海“恳谈”。老何发现这个小伙子对雷锋精神颇有体会,两人谈得投机。

  但他不放心,又“考察”了对方在北京的几处地产,要来人家身份证“审查”。“跟我是同月同日生!”老何觉得两人有缘分,两个月后,双方签了协议。

  投资商答应出400万元翻修展览馆,何朝海还是列出了许多“苛刻”条件:“必须有地下停车场,让远道的参观者有地方停车”;“每个展室最好10米宽、4米高,太矮了有压抑感”;“有电梯,方便老人、残疾人参观”;“配一个会议室,每年举行雷锋精神宣传讲座和培训”;“给投资商使用的楼层不能搞餐饮娱乐”……

  “新馆建成后,我要用上现代化的展览手段,声、光、电都要有。实物加图片,还要放有关雷锋的录像。”何朝海雄心勃勃,“我要办成中国民办雷锋资料第一馆,不是场面豪华,而是真正体现雷锋精神、资料最独特的展览馆。”

  人人“向钱看”、处处“抓经济”,雷锋精神真的没市场了吗?

  【下班的人群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多看一眼路旁的红色铁门。丁零零——一个骑自行车的邮递员停在门前。他从后座的布兜里抽出一沓报纸,熟练地从门缝塞进院子。啪——报纸落在土地上,激起一小片尘埃。

  “雷锋资料展览馆?”抬头看看门柱上的馆名,这位为资料馆投递了两年报纸,却从没想过进去看一看的邮递员暗自思量,“平时这里真冷清……也是,现在谁还学雷锋呀?”邮递员耸了耸肩膀,一偏腿跨上了自行车。】

  尚未拆除的两间平房,一间何朝海住,另一间存放着一尊金色的雷锋塑像。老何每天都会仔仔细细给塑像洗个“澡”,让它几乎一尘不染。

  15年前,一次与雷锋像有关的遭遇让何朝海至今耿耿于怀。1995年,南方某城市请他去“讲讲雷锋精神”。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竟有兴趣学雷锋,这让何朝海很惊喜,决定送他们一个雷锋半身塑像,有一人高。

  没想到,上火车时,塑像却被列车员拦下了,“火车是装人的,不能装死人像”。

  “这是雷锋像。”老何急着纠正。

  “算大件行李,得买票。”

  “来张硬座吧。”何朝海无奈地给列车员掏钱。可对方又发话了:“怎么能让雷锋坐硬座啊?得买卧铺。”

  于是,何朝海花了300多元,让雷锋塑像“睡”了下铺。

  雷锋去世48年,何朝海觉得时代变了。上世纪70年代,人们崇尚雷锋精神,学雷锋是个很“时髦”的事;80年代,人们内心彷徨,但依然热心助人;90年代,社会开始怀疑雷锋精神,人与人之间产生疏离;跨入21世纪,人人“向钱看”、处处“抓经济”,雷锋精神被渐渐淡忘,似乎“只有傻子才学雷锋”。

  何朝海留着两张已经发黄的地图,一张全国的,一张北京市的,黑色圆圈标注出27年里10次“全国军民学雷锋经验交流会”举办路线——北京五次,湖南两次,河南两次,江苏一次。

  1983年3月3日,第一次全国军民学雷锋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国务院第二招待所召开。时任教育部中学司办公室秘书的何朝海,作为中国雷锋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主持了开幕式。因事关“雷锋”,国务院第二招待所没有收场地费,这让何朝海省下一大笔开销。

  虽然只有146人参会,但都是各省市小有名气的学雷锋标兵和革命先烈家属,还有“中央领导”,比如中宣部副部长、地方党政一把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到后来,何朝海觉得参会者的目的“不纯粹”了。

  以前,大家开会都是说自己的事情少,一门心思学习别人的好做法。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何朝海发现一些人的学雷锋事迹缺乏说服力,出现编造痕迹。开会时,有人不请自来,挤破脑袋要在会上发言,说说自己的“感人故事”。还有人花钱雇媒体,不是宣传会议,而是宣传个人。

  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前后,何朝海会与馆员把雷锋资料搬到大学、中学、小学的校园里巡回展出,粗略估计,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预约巡回展的电话越来越少。有一次,一个单位说好请何朝海办雷锋展览,结果日子快到了,对方却打来电话说不看了,让何朝海“不必白跑一趟”。紧接着,几个学校也取消了预约。

  有好一阵,天性乐观的何朝海,脸上没了笑容:“免费把展览送上门,人家都没工夫看。雷锋精神真的没市场了吗?”

  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1998年第一次到展览馆,看完展览他拍了拍老何的肩头说,“不容易啊,老弟。”老何无奈地发现,“从1983年起,每隔10年纪念毛主席题词时,会有一次高潮,其他时间都是低潮。”

  更让何朝海糟心的,22个馆员待不住了。

  由于雷锋资料展览馆的公益属性,几乎没有任何展览性收入,雇来的馆员工资只够维持“温饱”。到1999年,每人每月也只有400元。

  有人找到何朝海:“馆长,现在都市场经济了,400元怎么生活?如果展览馆不想法赚钱,我们只好走人。”

  一位共青团中央的领导带着工作人员专程来馆里做思想工作:“雷锋活了22岁,你们有22个人,大家为宣传雷锋精神做的贡献,党和人民都记着,日子慢慢会好起来的。”

  然而,日子依然艰辛,许多人没有坚持住走了。到2007年,馆员陆续走掉了一半,如今只剩下11个人。

  “雷锋”已经不再是22岁士兵的名字,而成为一个凝炼优秀道德品质的符号,永远不会消失

  【心情不好的时候,何朝海就坐上1小时50分钟的车,到16公里外的天安门广场,站在当年雷锋照相的地方,虔诚地合上双眼。冥冥中,他好像听到雷锋在耳边说: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

  事实上,在全国众多的雷锋纪念馆中,生存艰难的并不止老何一人。

  2008年,四川遂宁的何成茂,花费近10年心血筹建的、完全免费开放的民间学雷锋展览馆,在资金短缺的窘境下,再一次被迫闭馆。

  像何朝海一样,何成茂的雷锋展览馆的存在价值被当地媒体肯定——“为遂宁道德教育贡献很大”。然而,资金成为民办纪念馆的生死符。

  尽管如此,那些曾经与雷锋一起“战斗”过的人们,以及那些曾被雷锋精神深深影响的人们,似乎从未否认过雷锋精神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新的雷锋展览馆依然在祖国各地不断揭牌。

  2003年,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开馆。1960年,邓州560名青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成为了雷锋的战友。他们与雷锋在一个团,有的在一个连共同生活、战斗了两年多,亲眼目睹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亲身感受了伟大的雷锋精神。“编外雷锋团”是由邓州籍雷锋战友组成的学雷锋先进群体。

  2004年,四川南充63岁老人张兴吉,作为“雷锋班”首任班长,向媒体表达了他一心想在南充建立一个雷锋生平事迹展览馆的想法。“雷锋精神应与时代同行”,张兴吉说,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加需要发扬光大。

  2009年,67岁的辽宁鞍钢退休干部李俊,将自己46年坚持收藏的雷锋资料无偿捐献给南阳小学,成立了“雷锋专题收藏展览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雷锋精神在学校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2010年3月,湖北宜昌雷锋事迹展览馆在雷锋中学建成,一些级别甚高的老领导以及当地市政府领导出席,雷锋事迹展览馆在高规格的政治关注中热闹开馆。

  ……

  何朝海似乎并不孤独。47年里,何朝海只做了一件事,而放眼望去,像何朝海一样,被雷锋精神深深鼓舞、影响的人,又何止他一个人。

  “雷锋精神中有着一种普适的人文情怀,就是对人类社会深厚的情感,放大的责任感和浓烈的求知欲。”在何朝海心中,“雷锋”已经不再是22岁士兵的名字,而成为一个凝炼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的符号,这种精神不会被时代消磨。

  4月底的一天,何朝海收到一封广东来信,写信的是一个90后高中生:“有人说学雷锋是傻子,但我相信,社会还有很多很多的人会继续傻下去,会传承雷锋的信念,无私地继续奉献下去,这不是傻,相反这是在坚守一个高尚的信念,是在实践自己的社会价值……”

  “其实全国有很多雷锋展览馆,有人提出质疑,需要这么多物化的展览馆来传承一种精神吗?难道我们不能让精神就在精神层面来传承吗?”看着用不起电、用柴火烧水的何朝海,记者忍不住这样问。

  “精神如果不用具象的物质来表现,又怎么传承呢?”何朝海反问。

  9月的一天,一个朋友给何朝海打电话:“老何,现在电视、报纸上都在宣传一位‘雷锋传人’,他叫郭明义。”

  何朝海憋了半天,冒出一句话:“谁说21世纪没有‘雷锋’?”

  雷锋的名字在远去,但雷锋精神正在以不同方式、不同面貌在社会上存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那些千里驰援的志愿者,到偏远山区义务支教的老师们,为老人小孩让座的年轻人……这些让何朝海感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雷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雷锋资料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