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宏:共产主义国家的人也会赚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10:4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陈宏:“共产主义国家的人也会赚钱”

  陈宏自信地说,如果一个CEO只能出席硅谷的一个年会,一定是去中国人的华源科技协会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静、特约撰稿刘雅 | 北京报道

  1962年出生的陈宏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

  他的历程曾被日本NHK电视台拍成专题纪录片,名字就叫《CHINA POWER》,讲述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成长的故事,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老实的中国留学生

  1983年,教育部选拔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的陈宏竭力争取到这个机会。两年后,怀揣80美元,他来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开始梦想中的“海外深造”。

  入学不久,美国的老师和同学就给陈宏贴上了“刻苦、勤奋”的标签。在陈宏印象中,这个标签几乎是当时每个中国留学生共有的。

  于是,在外国同学眼中,中国留学生总是一副如饥似渴、钻研读书的样子。不仅如此,还常常给人以“默默无语”的印象。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也穷,刚刚踏出国门,大家有潜在的自卑感,而且又经过文化大革命,都不敢乱讲话,这种个性在我们中间也就比较多,美国一些教授甚至觉得中国留学生过于老实了。”陈宏解释道。

  谨慎而保守的心理状态,对于曾希望融入美国社会生活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障碍。“我们出去郊游、运动,组织晚会都是通过中国留学生联谊会组织,只带自己人出去玩,和外国的圈子没有任何交集。”陈宏说。

  陈宏最早的外国朋友是学校里的舍友---一个比他年长十几岁的日本留学生Kimura。两人相处得很好,但这位舍友始终觉得“日本绝对比中国发达多了”。

  陈宏觉得这是歧视,KEMO则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解释:“他说,五六十年代日本人看到美国人就像神一样,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越来越强大,他的几个朋友甚至开始管理美国人。那种敬畏感、神秘感就没了。他的毕业论文叫《傲慢与偏见》,结论就是,真正要让世界产生尊敬,就是这个国家的经济体做到强大。”陈宏说,20年后他对这个说法有了尤为深刻的体会。

  在美国最初的岁月里,外国同学确实普遍瞧不起中国。“比如美国人对你态度很好。但你可以感觉到他不会把你当做和他一个同等级别的人交往。他觉得就是送你一些东西,照顾你一下。”陈宏说。

  后来陈宏住进一个有5名白人学生的宿舍,“有一个舍友,一个英国人,上来就问我,中国通电吗、有电视机吗等离奇的问题,好像我们是从另外一个世界来的。”

  共产主义也能赚钱 

  1991年,博士毕业的陈宏来到硅谷。那时互联网世界已开始风起云涌,纳斯达克不断上演财富神话。但这些高科技神话似乎与中国人没有什么关系。

  在美国投资界的印象中,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始终以循规蹈矩的“工程师”或者“助理教授”的面貌出现,根本没有创业成功的例子。

  陈宏在1993年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借筹集50万美元创立了Aimnet公司。但他在融资路上遭遇身份难题。

  他原本准备经历艰难的谈判过程,结果投资公司都表示“对不起,我们没兴趣”,根本不与他对话。

  有人提点他:这些美国“风投”宁肯投印度人也不会投中国人。在他们的心中,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所幸,陈宏还是找到了一位来自新加坡的投资者,将Aimnet 打造成为美国加州最大的网络服务商之一。此时,和陈宏一样开始在硅谷创业的中国人,还喊出了一个口号:让西方人明白共产主义国家的人也知道怎样赚钱。

  不过,这时美国主流IT圈对于他和中国人还不在乎。有一次在会议上,陈宏主动上前和康柏公司CEO打招呼。对方握手后,说声“nice talking to you”就不再理会。

  1999年12月15日是一个转折:陈宏一手创立的GRIC 公司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是大陆留学生作为CEO和创始人在纳斯达克上市最早的公司之一。

  200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美国投资者开始掏钱给中国留学生的公司,有些留学生常常凭借一纸商业策划书就可以拿到投资。

  一定要参加的年会

  GRIC上市后,一些大公司的CEO开始与陈宏往来。曾经对他“闭门谢客”的美国投资界人士也开始寻找与陈宏交流的机会。“从2000开始,这种平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也意识到,这不仅是个人实力增强的结果。世界的眼光开始更多聚焦在中国人身上。”陈宏说。

  而这种“聚焦”效应,颇为明显地体现在华人协会的影响力上。

  1991年,陈宏等在硅谷创办北加州华人专业人士协会。它本想成为中美沟通的桥梁, “科技部副部级的领导,想接触一些美国大型公司的负责人。协会安排后,这些大型公司派来的竟然是刚从学校毕业两年的低层管理人员。”陈宏说。

  8年后,陈宏与WebEx公司创始人朱敏、新浪的茅道临等第一批留学生创业者联手创立华源科技协会,“刚创立的第一年99%都是中国人在参与。现在参加华源年会的一半以上是外国人,美国的副总统戈尔会来,思科的CEO、微软的CEO全都来了。”陈宏说。

  吴睿:“四月青年”的新任务

  显然,他们还没有适应中国日益强大这个事实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邱丹、记者戴闻名 | 上海报道

  吴睿,1974年生,2003年去法国,先在马赛第三大学攻读欧盟商法法律硕士,随后在巴黎一大学习旅游法硕士,现在法国从事旅游业工作。

  他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巴黎风波之后“4.19”华人巴黎集会的组织者。因为在遥远的海外捍卫国家形象,吴睿和他的同伴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四月青年”。

  那是一次中法观念和关系的大碰撞。不过2年后,吴睿已经担任民间组织“中法之桥协会”会长。他的任务就是推动中法之间的文化、经贸交流。

  “嫉妒加恐慌的复杂心理”

  吴睿在法国7年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法国民众对中国有不少误解。

  “在他们的教科书上,西藏是1949年之后,中国派兵‘占领’的。”吴睿说。在2008年4月7日巴黎火炬传递事件现场,他的一个朋友听见一个小女孩问:“他们在干什么?”身边的母亲回答:“中国占领了他们的领土,他们想要建立自己的国家。”

  他觉得,除了不了解中国,法国人面对中国有“嫉妒加恐慌的复杂心理”。这些年在巴黎留学、经商、定居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们通过竞争获得了就业机会,再加上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逐步进入法国市场,让当地人心里很不舒服。显然,他们还没有适应中国日益强大这个事实。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中国的海外发展、尤其是在非洲的发展,让法国人难以接受:“法国历来把大部分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当成是他们的‘后花园’。中国的工程队、经贸团在非洲的每一次竞标成功,就意味着法国在非洲利益的每一次退守。我想这是中法关系不断起伏的一个根源。”

  在2008年3月14日奥运火炬传递那天,一些法国人举着五个手铐的旗子抵制北京奥运,还有中国留学生在大街上被法国老太太围起来吐唾沫,说“中国侵占别人领地”。

  吴睿和其他一些留学生觉得,这是对中国的严重曲解和侮辱,而此时法国媒体却还在铺天盖地宣传藏独分子的言论,“我们觉得必须站出来说点什么,才可能在法国继续求学、生存”。他们迅速组成了一个“组委会”,决定组织一次游行,抗议媒体的不公正报道,用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奥运。

  “支持北京奥运,反对媒体不公”被确定为集会的主题,他们制作了一系列的标语: “中法友谊万岁”、“停止媒体暴力”、“欢迎去北京感受真实中国”等等。在集会前召开记者会,他们还按照西方人的方式介绍了集会内容,并邀请法国主流媒体报道集会。

  他们向巴黎警局申请了4月19日举行游行,申报人数5000。警局的人一开始很不屑,说“你们这个活动能来1000人就不错了”。申请递交后,警局先将线路砍掉了一大半。后来又电话通知游行改成了集会。

  温州商人不抠门

  这些年轻人当时印了6000件T恤,很快就分发光了。“如果按人次计算,那应该超过一万了。”全法国、甚至周边邻国的留学生都自发组织、长途跋涉前来声援。

  6000件T恤衫都是由华侨捐赠的,“别看那些温州商人平时很抠门,在集会当天,也是靠这些温州老板的慷慨相助,才解决了1500个外地参与者的午餐和住宿。”吴睿回忆说。

  这是一次和平的抗议,“集会散去之后巴黎共和国广场上一片纸都没有留下,这让经常参加集会游行的法国人很是震惊”。

  吴睿觉得,要彻底改变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真的很困难,只能一点点做,“成立于2008年8月的中法之桥协会,就是希望能通过文化、经贸的交流,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化解一些误会和偏见”。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用法国人习惯的方式回击法国人,并且让更多的法国人自己来中国亲眼看看,“这样才是最有力的回击”。

  吴睿说,2008年这个“多事之秋”也激发了法国华人的爱国热情。“5.12”地震之后,他和他的同伴又去巴黎警局申请了“5.18”铁塔千人烛光祈福会,为地震中的死难者祈福,并募集了2万多欧元,汇回国内支援地震灾区。

  中国人也在用外国人的方式改善自己的形象。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形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