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豫墨:我们要更快地融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2日10:4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豫墨:我们要更快地融合

  “澳洲人一方面不自觉地对中国的这些有钱人高看一眼,一方面又恨他们炒高了房价。这种抱怨甚至还上升到政治层面,迫使政府对房产投资做了严格限制。”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瑜 | 北京报道

  豫墨至今也忘不了2008年11月1日那一天。这并不是豫墨第一次来澳洲,但他一下飞机,却仍为墨尔本清新的空气和阳光海岸惊叹不已。

  他想起2004年,自己当时还是一个留学生。再来时,身份却已经是澳洲新移民。这种身份的变化令他兴奋不已。当在机场看见比他早到一个月的妻子苏婉熟悉的笑脸,豫墨10个小时的飞行疲惫一扫而光。他知道,新生活就此开始了。

  转眼两年了。从最初两手空空忐忑不安,到现在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可爱的女儿安安,对豫墨夫妇来说一切都像梦一样。

  重返澳洲

  和所有的新移民一样,从北京初到澳洲的日子充满挑战。不过,豫墨在国内的东家在澳洲也有分公司,他便经由公司的推荐应聘澳洲的职位。这让他感觉像中了六合彩,而且开的薪水也比当初估计的高很多,每月有近7000澳元。

  “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个像我这样的人,一周多前从老东家辞职,一周后再次进入老东家。同一个公司,不同的国家。”豫墨笑言。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像豫墨这样的亚裔技术移民在澳洲很受欢迎: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勤奋和听话。“这里不像美国,人才集中竞争激烈,澳洲当地人跟中国人相比比较懒惰,而且做事拖沓。只要不是技术能力太差,像我这样的中国移民一般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而且他们对当地人的就业竞争影响并不算大。“对于想真正闯番事业的人来说,美国是更好的去处。澳洲人都崇尚安逸的生活。所以我们这些新移民对澳洲本地人的就业影响不大。”

  2009年5月,豫墨在墨尔本近郊、距市中心12公里的地方买下了第一套房产。这着实令夫妇俩兴奋了一把。“在国内这应该叫别墅,是有钱人消费的东西,可是墨尔本满街都是这样的房子,是普通的民居。”苏婉说。

  在买房之前频繁参加的房产拍卖会上,豫墨夫妇俩见到的最阔绰的买家不是本地人,而是操着江浙口音的中国人:叫价时澳洲人都是一两千地喊,而他们却常常五千、一万地加价。

  “澳洲人一方面不自觉地对中国的这些有钱人高看一眼,一方面抱怨他们炒高了房价。这种抱怨甚至还上升到政治层面,迫使政府对房产投资做了严格限制。”豫墨说。

  艰难融合

  刚到澳洲时豫墨夫妇非常不适应。“在墨尔本的街上经常看不到人影。澳洲人不是在家里,就是在他们的车里。”豫墨调侃说。

  跟北京非常不一样,澳洲公司的工作很清闲,朝九晚五几乎不会有任何加班。苏婉则成为一名全职主妇。夫妻俩渐渐开始感觉到生活的寂寞。

  直到苏婉在当地一个华人网站上找到了一个“爬山帮”,夫妇俩的生活才丰富起来。假日里跟爬山帮一起旅行、聚餐为豫墨的生活增色不少。

  然而,虽然交到了不少华人朋友,但与当地人交往却并不那么容易。“我们买的房子算是高级社区,邻居们都是中产阶级,受过良好教育,所以对我们都很客气,跟做生意的中国人相比,他们更喜欢像我这样的白领。”豫墨说。

  豫墨夫妇对邻里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非常注意。刚搬进新家时,豫墨夫妇给社区的每一家都送了张卡问候,有几个邻居也回了卡片,介绍了自己。

  2009年圣诞节他们还特地给每位邻居都送了礼物。但大家却都是点头之交。“只有一家华人邻居交往比较多,串串门子。澳洲人的方式往往是君子之交,会刻意跟别人保持距离,更何况我们是外国人。”苏婉叹道,“以前在北京时动不动就能找到一大帮朋友去欢聚,而在这里不可能宵夜,更不可能K歌。”

  在公司里,豫墨也与同事们保持着君子之交。每次午餐时,当其他的澳洲同事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时,豫墨都会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沉默地吃饭。“其实并不是他们有意排斥我,也不是语言障碍,而是文化的障碍,当他们在讨论一些人物、地方或者特定的词汇时,我都不明白那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突然会心地哈哈大笑。”豫墨说。

  尽管失去了很多乐趣,但豫墨夫妇在澳洲生活的信心却依然坚定。

  “我们仍然在努力跟当地融合,让我们高兴的是,在这里出生和长大的女儿安安,以后可以完全融入澳洲的文化。”豫墨说。

  田思涛:大国的农民也骄傲

  也许基于安全的原因,缅甸当局还要求他们尽力减少与当地人民的交往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山东潍坊报道

  “中秋节了,过来买点猪肉、鸡肉,还有米酒、啤酒,回去和兄弟们好好喝几杯,好好过个节!”一早安排好工人们的活计后,田思涛跨上了摩托车。用了一个小时,他现身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市中心,并从那里选购了一些过节的食物。

  今年9月11日,田思涛刚刚乘飞机赶到缅甸曼德勒市,在那里又承包了600亩土地种西瓜。“这几天正好有雨水,我已经安排工人们进行犁地和平整地的活计,估计25号开播下种,只要雨水好,今年肯定也是好收成。”

  田思涛今年38岁,在33岁之前他都是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的一个普通瓜农。然而5年前从缅甸曼德拉包地种西瓜开始,他变成了潍坊和缅甸曼德勒的两地瓜农,收入也从原来每年几万十几万到现在的几十万甚至一两百万,“他们知道我们中国是个崛起的大国,我们能够带来消费,拉动他们的经济,包括政府和人民都非常欢迎我们。”

  600亩瓜地和100个工人

  9月22日恰逢中秋节,本刊记者拨打过去的电话正好将田思涛“抓个正着”。

  “平时忙得不行,正好节日过来买些东西,否则你打这个电话还真找不到我,”田思涛说,缅甸相对国内比较落后,通信不太方便。他从国内带过去的电脑也无法上网,只能玩玩小游戏。

  田思涛租种这里的600亩耕地将全部用来种植西瓜,一直到明年2月份缅甸秋季来临,他卖完西瓜后才回到山东老家。

  山东省昌乐西瓜已有150多年的栽培历史,仅品种就有80多个。由于西瓜种植面积增加,昌乐瓜农开始感到土地的紧张,于是开始到海南岛和其他国家种西瓜。现在昌乐县每年约有50名瓜农在海外租地种植西瓜,每个瓜农租种土地都在100亩以上,遍及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田思涛说,刚到缅甸他就雇用了9个傣族翻译,还从当地找了约100个工人干活,“8小时工作,男工一天9块,女工一天7块,成本相对比较低,所以整体收入好。”

  去年他净赚80多万,前年因为大丰收赚了200多万,“如果雨水和气温合适,今年肯定还会丰收!”田思涛已经成家多年,除了种瓜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正在读小学的女儿,“这里毕竟比较落后,所以媳妇只能陪着女儿在家里读书。”

  大国的西瓜

  田思涛介绍说,他在缅甸种植的无籽西瓜在当地属于高档水果。普通民众一般消费不起,多数都运回国内销售,“他们这里的香蕉和芒果非常便宜,是当地人最常吃的水果。”

  “但当地人欢迎我们,因为我们来后带动了这里的消费,还会雇用他们的工人,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田思涛说,以前在国内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瓜农,但在缅甸曼德勒就是投资商。

  每年每亩200元的土地租赁成本,加上人工费、材料费以及水电灌溉等费用,600亩土地年投入约130万,这在当地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看到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的时候,他们都特别友好,因为会给他们带来大额消费。”田思涛说,民众普遍的欢迎情绪之外,当地政府和移民局也对中国投资商进行特别保护,要求他们在宾馆住宿,确保人身安全。如果下地也要申请保护,“缅甸的骗子其实也不少,但我们本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原则,所以到现在还没出过什么问题。”

  也许基于安全的原因,缅甸当局还要求他们尽量减少与当地人民的交往,“政府大概是考虑到当地穷人对我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造成威胁吧,”田思涛说在缅甸民众眼里,正在崛起的中国和中国人民拥有大量财富,对他们来讲正是一种赚钱的机会。

  缅甸与国内物价相差无几,由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所以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

  “在这里特别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这里有我们的大国形象,也有我们不能富裕起来的人民。”田思涛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国 形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