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灾区重建实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01:18  中国经济周刊

  “白纸重建”的挑战

  ——四川灾区重建实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璐晶|北京、四川报道

  车子行驶在重修的省道上,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5·12地震发生后,我们赶赴现场核灾。但从航拍图上看,无论怎么核查计算,都数不对受灾行政村的数量。”

  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村子?少一个,总是少一个。

  “逼急了。我们徒步来到龙门山断裂带,一个村一个村的排查。最后,找到了龙门山谢家店子。”

  这个在5秒内,被整个倒过来的山体掩埋的村庄,因为被填平,航拍图上无法显示。全村已无一丝生机。

  故事讲完后,车厢里一片沉默,人们把视线转移到窗外。

  道路两旁,震后新栽的树木并没有承载人们的悲伤,旺盛生长。

  人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两年后,重返灾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把眼前的这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和两年前地震后的满目疮痍联系在一起。

  采访中,一位老妇人的话犹在耳边。

  “我们是不幸的,但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因为这场地震,我们的生活水平前进了30年。”

  地震之后的重建,像是在一张白纸上重新绘图。这是一个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新机会,一个推进改革的新舞台,也是一场关于国家意志和人民需求间契合度的探索。

  当然,这更是一场关系到灾区未来的中国式规划实验。

  “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速度与质量之辨何解?三大产业重新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在巨灾面前的举国应对模式对他人的借鉴意义如何?在灾区人民生命线恢复之后,如何避免当地居民“住着别墅吃红薯”、“只输血,不造血”的尴尬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与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一同深入灾区寻求灾后恢复重建的发展之路。

  “最快的重建”:项目完成超八成

  从省到市到村镇,在灾区采访时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们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实际上,如果以80%以上算基本完成的标准,灾区恢复重建的任务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据《中国经济周刊》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最新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1万亿元为标准(实际具体为995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150亿元,达到总投资的85.3%、3个省完成项目数33443个,占总项目数的81%。

  灾区在灾后对生产力规划和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三个受灾省的产业规划项目(包括工业、现代农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等)总规划项目数为5351个,规划投资1496亿元,截至2010年9月底,项目开工数为5269个,占规划项目数的98.5%,完工项目数完工项目4953个,占规划项目数的92.6%,完成规划投资1447亿元, 占拟投资额的96.7%。

  任务超额提前完成了,质量又成了受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关于“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速度与质量之辩,自重建计划开始制定的那一刻起就未曾停过。

  尽管有专家指出,灾后重建除了紧急的抢建工程和过渡临时建筑,应当按照《全国统一建筑安装工程工期定额》适当从宽确定工期,遇到不可抗力影响时必须顺延工期,不提倡和表扬“提前竣工”。

  但在重建的过程中,诸如“一日千里”的速度、“抢工期、赶进度”、“与时间赛跑”、“某某速度、震撼世界”的报道屡见报端。不仅有多个省市纷纷宣布提前完成援建任务,具体到每个工程来说,工期也都大大缩短。

  比如原定工期10个月完工的彭州鱼洞大桥,在工人“三班倒”的抢修之下提前4个月完成任务。类似的还有四川绵阳江油火车客站、德阳换流站工程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叶耀先认为,与1995年日本神户阪神7.3级大地震灾后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恢复重建,目前国内三年,甚至两年的时间恢复重建,显然是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但由此是否会带来因为时间紧而造成的规划不足的问题,值得商榷。

  对此,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史培军表示:“对四川这样大的一个经济体系,迅速的恢复重建,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而且目前也没有出现有质量问题的援建项目,不能因此就以偏概全的认为速度快就一定不好。“速度恰恰体现了我们‘举国应对模式’制度的优越性。”史培军说。

  面对数以万计流离失所的群众,迅速的恢复重建,无疑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极重灾区茂县光明乡马蹄村文登高一家5口,在灾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搬进了新家。文登高75岁的老母亲至今还兴奋地逢人就说:“没想到遭了这么大的灾,我们能这么快住进新房子。”

  显然,对于灾后无家可归的群众来说,快速恢复重建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民生成绩。

  重建,并不是再现落后

  在本次灾区重建中,总投入1万亿元,是直接灾损8500亿元的1.18倍——有专家提出,这种“昂贵的重建”是否标准和水平过高?

  在重建过程中,一些媒体的报道也提出了疑问:一幢幢欧美风格的独栋别墅,竟然是山区村庄的标准住宅?这样的重建标准,合理吗?

  史培军的看法是,此次重建的标准符合国际通行的灾后重建投入与灾损1.1—1.5之间的比例。另外“要改变一个观念,即‘恢复重建就是原样再建’的落后观念,而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恢复重建中来。”

  史培军举例,2007年5月美国堪萨斯绿堡镇(Greensburg Kansas)遭受龙卷风重创。灾后当地把重建的医院,学校修建的要比当地消费档次高的多得多,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要让周边的人也被吸引而移居到这儿。于是,此地区灾后人口迅速超过灾前人口,非常兴旺发达。甚至在金融危机的时候,经济发展水平还超过了与它相邻的其他地区。

  另外,灾区重建似乎也有着不成文的规律,即:越是受灾严重的地区,重建得越快、越好。

  据今年10月18日,北川县灾后重建和建后管理工作会议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北川县国有资产总量已增加到300亿元以上(不包括国有林地和国有土地),是2008年总量的10倍。

  重建,成为了灾区经济社会突进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迅速取代“灾区”这个名称的,将是中国西部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对此,APEC秘书处备灾工作组项目主任赫尔穆特。拉各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作好对灾害恢复重建成本的评估可以对受灾地区未来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和保护的作用。

  世界银行顾问保罗·班尼特·西格尔博士表示,应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实施“不留遗憾的改进恢复及可持续增长规划”,具体来说,“这次中国在减灾的名义下,政府组织各部门搜集的数据,要不仅只为减灾服务,而要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数据积累和研究。”

  因此,如何借重建之机,改变灾区的落后面貌,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吸引外部投资,成为了“白纸重建”的挑战和机遇。

  换句话说,在白纸之上是大刀阔斧的泼墨写意还是细致入微的工笔描摹,从大的结构部署到每户农民的生活,都借重建之机跃然纸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四川 灾区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