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乡一体化新实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01:18  中国经济周刊

  迅速转身的工业

  “不能住着别墅吃红薯”,这是青川一位官员发出的感慨。

  房子盖好了,甚至还超过了灾前的水平。但快速重建后,如何巩固这一地区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一个考验规划者智慧的严峻问题。

  史培军认为,在对口援助撤出后,四川地震灾区要管理好建筑水平和设施配备已大大提高的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以及灾区产业的培育、农民致富还贷,直至地方经济的恢复治理,还需经历较长过程。

  对此,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副主任闫志壮也认为,灾后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针对房倒屋塌后的简单生产恢复。“灾害本来是一个坏事儿,我们目前考虑的是如何在灾后让老百姓过的更好,是一个再发展和延长灾害管理周期的问题。”

  工业重建,是灾区重建的头等大事。

  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显示,四川、甘肃、陕西省受灾工业企业达17923家,直接经济损失1048.7亿元。规划区内的一批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损失较大。

  借重建之机实现工业结构的转型,成为了工业重建的重要工作。

  ?四川省政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四川灾区淘汰413户落后产能企业,推进了发展方式转变。灾区受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率达99.1%,东汽、阿坝铝厂等重点骨干企业迅速恢复崛起,灾区工业产能总体恢复到震前水平。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三木滚副厅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产业重建方面,恢复后的工业比重建以前的工业在规模和产业的结构上都要提高,效益更好。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东方汽轮机(下称‘东汽’),从汉旺镇搬到德阳市中心后,产值增加,供不应求。”三木滚说。

  据东汽总经理张志英介绍,东汽2010年工业总产值计划完成200亿元,超震前水平一倍。在灾后重建中,东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据悉,新东汽将把发展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占领未来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加快风电、核电、太阳能、光伏产业、海水淡化、等新能源建设。

  城乡一体化新实验

  工业结构转型调整的同时,一场城乡一体化实验也在灾区展开。

  “欣欣向荣”——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题写的四个大字在重灾区都江堰市天马镇的向荣新村A区矗立着。

  都江堰市天马镇党委副书记刘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镇上的水、电、气、网络都和城市一样,居住方式也更像城市,甚至超过了城市。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市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等,相应配套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流转政策。

  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来分散的各农户的土地,现在集中起来,由国家统一管理。每户农民可从土地上拿到相应的租金。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可以靠租金生活,如果有企业,年轻人还可进企业当工人,等于是两份收入。

  一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如果是在从前,把人家原本好好的房子拆了再集中重建,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而现在的重建化解了这个矛盾。”

  天马镇,这个距都江堰市区14公里的小镇,成为了新政的受益者。

  刘刚告诉记者,震后天马镇通过“统规自建”的方式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开启了重建之路。主要的思路是“拆小院、并大院,依托林盘搞重建,节约耕地谋发展”,成功节约近1800亩耕地,并以每亩15万的价格转让给成都市温江区做义务保护耕地,有偿使用,从而为村民募集到大部分建房资金,约合2.7亿元。

  “以前农民都是‘横向平铺’着盖房,现在集中起来往高处盖,统一规划,自然节约了一部分土地。”刘刚解释。

  刘刚给记者算了笔账,以重建费大约10万元计算,天马镇每户居民通过土地流转而得到的房屋重建费为6万~7万元,占到总重建费的65%~70%,另外每户还有2万多政府补贴,地方上再补贴一些,百姓再通过贷款和自筹的方式,自建房屋的资金来源就有了保障。

  史培军认为,重建除了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外,另一方面也使重建房屋和重建农村产业合二为一。

  刘刚也告诉记者,目前该镇已同成都德润集团签订了供应蔬菜的合同,为德润集团成都外国语学校近5万学生提供蔬菜供给。从客观上讲,居民集中安置节约的闲置土地,为该镇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条件。

  刘刚解释,具体来说就是“公司过来租我们的地,我们的人负责种植,价格是每年按照粮食局挂牌的价格,提前布置种植计划,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化肥农药。”

  谈及此方式的优点,刘刚说:“以前每家每户只有两三亩地,现在农民可以自己租上八十亩、一百六十亩的大田,种不完的,再找别人来收、种等等,因此村民不仅可以得到土地的佣金,还可以通过分包转租再获得一笔收入。”

  现代农业的号角也已经在灾区吹响。据悉,重建后的天马镇增加了秆秸加工厂、养猪场、循环农业示范园三个现代农业项目。

  从“两眼一抹黑”的自行种植到“定制农业”,从“靠天吃饭”的原始农耕到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管理,灾区农业的复兴正在“程序升级”之中。

  遍地开花的“农家乐”

  “震后依然美丽”不仅仅只是一句标语。

  2009年,四川宣布重振旅游工程“五大行动”,包括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产业依托。

  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表示,通过重建,四川旅游总收入超过震前200多亿元,符合国务院在灾后重建规划中对旅游先导产业的定位。

  在都江堰,震前所有旅游交通路网均已恢复。“走出快铁的各个站点,游客就能找到开往乡村旅游景点的公共汽车。”都江堰市旅游局局长鲁洪彬说。

  重建中,都江堰市长徐富艺提出将都江堰建设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并在香港举办经贸推介会,计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98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总投资近300亿元。

  相比之下,与原来就是大家闺秀的精品旅游重建不同,灾区各地不同风情的小家碧玉“农家乐”也红火开张。

  背景是青山绿水间的农家院,左边还有一辆鲜红的法拉利跑车——这是彭州市小鱼洞镇太子村村民黄德明刚印好的簇新彩色名片,上面写着“新红农家乐:环境优美,卫生舒适”几个大字。

  小鱼洞镇党委书程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以前老百姓建房时只选择房屋的朝向,而现在各家为“农家乐”兴建的小院是“用了心思的,怎么组合,把原来的生活资源变为生产资源,就是他们自己商量的。”程勇说。

  黄德明介绍,他家的这幢楼,包括装修成本一共18万元。他家是4人户,国家补贴8.3万元,民政资金1.9万元,其他机构提供的重建资金3.2万元,贷了4万元的款,又自筹了一部分资金。

  谈及收费价格和今年的接待状况,黄德明说:“今年我们收的每人每月包吃包住800元到900元,刚开始把价格定的便宜一点。”不过,“7月-9月,我这儿全住满了,今年接待赚了1万多元。”

  至于客源,黄德明表示主要是成都附近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

  据悉,像黄德明的“农家乐”一样在灾后重新规划设计开张和新开张的“农家乐”旅游不在少数。

  不过,对于“遍地开花”的农家乐旅游观光产业,四川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王绪恩说:“引导农民致富,省里还是要做出规划,家家都搞旅游,一是没有那么多客源,二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生态、道路等条件。”

  另外,“房子建好了,但如何让灾民在短期内还清债务,解决老百姓的债务压力也是一个问题。”王绪恩补充。

  今年8月30日,为了处理好灾区农民债务问题,国务院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了延长还款期和调整还款方式等方案。

  具体来说,与城市买房子贷款的月供不同,按照农民以农作物收割获得收益的季节性特点,由借贷双方商量具体还款日期,避免由于农民一时没有资金造成的“被动违规”。

  一切都在重新开始,一切也都刚刚开始。

  对口援建启示录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上下齐心”这些中国人看起来平常而又熟悉的口号和救灾模式,在国际社会灾害管理专家的口中竟成为令外人羡慕的“举国应对模式”。

  9月27日在由民政部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秘书处主办的“将减轻灾害风险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研讨会”上这种对“举国应对模式”的赞许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许多国家的代表在发言中都表示,中国面对灾难“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对国际社会灾害风险防范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联合国国际恢复平台信息管理官萨加亚·巴哈提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震后国际从中国学到的经验包括“对灾民短期和长期的居住安置,对学校等公共建筑的安全升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政府主导下,包括规划部门在内的所有相关部门都参与到重建中来。”

  巴哈提亚说,“中国政府开创的灾后对口支援重建,由经济较强的省份指定支援某个受灾地区”的做法,将“举国应对模式”的优越性发挥到了极致。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出台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要求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据统计数据显示,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甘肃、陕西的资金超过700亿元。

  截至2009年4月9日,根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汇总的数据,18个支援四川的省市已确定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项目2375个,确定援建项目总投资额517.41亿元。其中,已到位援建资金186.05亿元,已开工援建项目1175个,已建成援建项目198个。

  史培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口援助省份与灾区在基础设施恢复、房子等建好以后,应互相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合作关系,开展项目合作,形成从‘帮助、救助’到‘互助’的新的合作纽带。”

  截至目前,援建省市已与灾区建设合作产业园区18个,协议引进项目420个,投资总额500多亿元。

  在现实中,各对口支援省份都在帮助的区域内留下了鲜明的“当地特色”。

  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应彭州市的要求,福建省除了在灾后短时间内准备了5万多个就业岗位,随时接收彭州的受灾群众到福建泉州等地工作外,为了进一步推动灾区本身的“造血”机制,福建还组织闽籍企业家赴彭州考察投资。

  目前,先后有26家福建籍企业与彭州市签订了投资协议,协议投资额24亿元。已有21家福建企业在彭州市落地,还有20多家福建籍企业到四川省其他市(县)投资兴业。

  对此,四川省民政厅救灾处处长王绪恩评价:“许多对口援建的省份,在建房的同时都考虑到了被援助地区下一步的出路。”

  从田园到乡间,从工业到农业,灾区重建包裹着人们太多的期待与心愿快速生长。今天之后,这场令世界赞叹的中国抗震救灾的启示录仍将继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四川 灾区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