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浙江龙港镇:中国城市化标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17:03  观察与思考
浙江龙港镇:中国城市化标本
观察与思考封面:龙港-中国城市化标本。

  龙港的造城传奇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有两个称呼最特别:一个是“中国农民第一城”,这是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王芳的题词;另一个是“中国第一座城市”,出自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之口。

  龙港人有着温州人永不满足的改革力量、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如果说这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精神特征,那么可以说龙港是一座“真正的城市”,一个社会发展史本来意义上的city。

  在这种温州创业精神的引领下,龙港在短短26年中,从只有6000多人的5个小渔村发展成2009年人口将近40万、工业总产值达233.5亿元的一个浙江中心镇—“浙江的深圳”。

  在龙港26年的历史中,龙港人经历了2次大跨越。从建镇之初的5个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人实现了第一次大跨越;再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思路的引领下,龙港完成了“农民城”到“产业城”的第二次大跨越。今天的龙港人正在为实现从“产业城”到“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第三次大跨越而开拓进取,来实现一“出生”就梦想的“城市梦”。

  “一夜之城”拔地而起

  1982年4月新成立的苍南县决定在鳌江南岸北上温州的渡口—方岩下一带建立县级港口和经济中心。经过初期建设之后,1983年10月19日,浙江省政府以浙政(1983)148号文件批复同意建立龙港镇。

  建立之初的龙港镇只有6039人,此时的方岩下一带还是一片荒凉的港湾,只有五个“灯不明、水不清、路不平”的小渔村。在当时的百姓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方岩下,方岩下,只见人走过,不见人留下”。而方岩下村就是今天龙港镇政府所在地。

  但在龙港镇第一任书记陈定模眼里,“这是一个多好的地方啊”。虽然现在它是很荒凉的渔村,但是地处鳌江入海口,小小的方岩渡口,每天就有两万的人流,在它的背后是富饶的宜山、钱库、金乡,它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像对岸鳌江一样的城市。虽然鳌江还只是一个镇,由于经济发达,在当时龙港人眼中就是一个城市。

  怀着城市的梦想,却面临着人少缺钱的残酷现实。该怎样建设龙港镇?

  刚上任的陈定模显示出改革创新的勇气:要权,这个权就是“审批权”,对农民进城、经商的审批权。并且一出手就是三个“绝招”:农民交一些“设施费”能在龙港镇换来一块“宅基地”,农民自理口粮能有个城镇“自理户口”,在龙港镇还能搞股份制经营。

  在当时几乎封闭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向往着“吃皇粮”、像城里人一样生活。“这可是我们几辈子的梦啊。”第一批进城的老人回忆起这一幕时还有些亢奋。

  在龙港建镇初期,其附近的三个乡—金乡、钱库、宜山,就有着6000多个的“万元户”。自理口粮入城的政策一出,这些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民便带头涌入龙港。

  据温州市委党校一位专家提供的资料显示:1985年,龙港镇就是一个大工地。全镇有3000多间楼房同时在建设,来自各地的37支工程队、4000多个木匠、水泥匠忙碌在各个施工现场。到了1986年底,龙港建成房屋总面积达102万平方米。

  1987年,离龙港建镇还不到3年的时间,一座初具规模的城镇在荒凉的港湾拔地而起,曾经的小渔村一去不复返。数万名农民离土离乡,迁入自己建造的“城市”—龙港。

  “有一家媒体用‘一夜之城’来形容那时龙港镇的崛起。”陈定模说。

  《温州试验—两个人的改革开放史》的作者,现在龙港某印刷企业上班的陈文苞告诉观察记者:“当时我父亲花了5000块钱,买了个‘自理户口’。我父亲说,主要是为了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以后就是城里人了。”自此,陈文苞一家就从钱库来到了龙港,落地生根。

  谈起当时的自理城镇户口、土地等相关政策,“用今天的话说,我父亲他们这一批进城农民是被‘忽悠’过来的。哪里来的‘自理户口’,到现在还只有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但这就是一种创新,没有这种创新,就不会有龙港的今天。”陈文苞笑着告诉观察记者,“据说,姓‘陈’的人来得最多。”

  而龙港当时“交一些设施费就能换一块龙港镇的‘宅基地’”的做法,就相当于今天的土地有偿使用,以此来解决城市建设资金问题。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土地有偿使用的做法,比深圳还早两个月。在此后的12年间,龙港新城建设共投入资金12亿多元,其中90%是通过土地有偿使用筹措。

  在当时的钱库,像陈文苞父亲这样先行富裕起来的“农民老板”就有七八百人来到了龙港,而这些人都是致富能人。人来到龙港,他们原先的生意也移到了龙港。自此,龙港的印刷、塑编等四大支柱产业开始逐渐形成。

  “中国第一农民城”

  1993年,在104国道钱仓路口,龙港竖立起一个“中国第一农民城”的牌匾和象征性的雕塑。此牌匾的竖立,标志着龙港由此成为中国农民的一个改革创举和农民参与城市化进程的象征。

  第一批进城的“农民老板”,在远离家乡,又自找就业门路的环境下,走出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道路。

  今天龙港的印刷等几大支柱产业,几乎都是从当年“自找”的不起眼的小产业做出来的:80年代初,学校大规模扩招,急剧增加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学生食堂饭菜票。印一张饭菜票只有几厘的利润,油墨和洗刷用的香蕉水对人体还有危害。在正规的印刷厂不屑一顾的背景下,敏锐又勤劳的龙港人就此揽下了大量的生意,掘得了第一桶金。

  “那个时候非常有活力,印刷机日夜都在转。”陈文苞感叹。

  到1990年前后,龙港最多的时候有将近1000家大大小小的印刷工厂。大多数都是前店后坊的小印刷作坊。“老板”们白天出去推销,晚上回来当操作工,夜里睡在机器旁边。产品从饭菜票发展到工业包装、书籍杂志,生产方式从手工发展到全自动的海德堡胶印机。成千上万家印刷企业,成就了几十亿元的产业。

  一个城镇规模的扩大延长了工业的产业链,同时工业的集聚效应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在1992年,周围4个乡并入龙港镇;龙港的城镇规模从7.2平方公里增至58平方公里,其发展空间也因此进一步扩张。到了1994年,建镇10周年,龙港镇人口达到13万,工农业总产值达5亿元。

  在取得成果的背后,除了龙港人的不断开拓进取,还得益于上级政府推动的行政体制的改革、权力的下放。

  1992年,龙港被温州市定位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实验区的改革对龙港镇政府的机构设置进行了城市化的改造,由原来针对农业格局的七站八所,过渡到与城镇管理相对应的分局设置。即苍南县的几个主要部门都在龙港镇设立了分局,如公安、工商、土地和税务等。

  “针对龙港镇内的事务,镇政府办公会基本解决了一切问题,定下的就是最终决议,只需到县里进行备案。”龙港镇委委员金珍敏回忆道,“现在设在龙港镇的分局几乎都是在那个时候成立的。”

  城乡一体化实验区的另一项措施,是将龙港镇列为“市级计划单列镇”,最主要的是工业、商业用地指标单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所有的土地使用指标文件中,涉及苍南县的都是列出一个整体数字,之后括号内注明龙港,再单列一个数字,一般占整个苍南的三分之一至一半。这意味着龙港的用地不必考虑整个苍南县的平衡,而可以单独完成。”

  1996年,中央11个部委联合印发《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在全国选择了龙港镇等57个镇作为改革试点。1997年1月,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也选在龙港召开。

  这一次的行政体制改革,实质是将1992年已经下放的人权、财权、事权固化。“这时设立了镇一级金库,是全国第一家镇级金库。”龙港镇分管财政的副镇长方崇亮告诉观察记者。

  同时也建立起镇级的财政预决算制度,确定了镇、县两级财政按基数缴纳,超基数收入留解比例为二八分成,即80%留归镇级使用;镇级土地出让金的90%留于龙港镇。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来,特别是1992年、1993年前后是龙港发展最快、改革力度最大、成效也最显著的时候”,“1992年、1993年是龙港最辉煌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引领全国乡镇”。多位在任或退休的龙港镇官员受访时感叹,那是镇级政府拥有管理权力最多、运作也最宽松的黄金时期。

  再造“产业城”

  2003年3月,春寒还不时地侵袭而来,时任龙港镇长的汤宝林,指挥着工作人员砸掉耸立在104国道旁10年之久的“中国第一农民城”的招牌和象征性的雕塑。

  紧接着,一块“中国印刷城”的牌匾和雕塑在甬台温高速公路苍南萧江互通的出入口熠熠生辉,距原来的“中国第一农民城”招牌处不过7.2公里。

  砸去旧牌,再竖新牌,这一形象标志的变换背后,折射出龙港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与务实求变的改革开拓精神。

  作为砸牌事件的当事人之一,汤宝林解释说:“当年龙港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创建了农民城,但龙港人不能坐在功劳蒲上吃老本。龙港人应该学会‘扬弃’,扬的是当年创新开拓的精神,弃的是农民第一城名下那种沾沾自喜和不思进取。”

  汤宝林的话语后面,隐含着让龙港人着急的现实:先发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1993年以前,龙港镇综合实力名列温州30强之首。进入21世纪以后,龙港镇在30强排名中退居第4。更让龙港人担心的是,龙港聚集生产要素的功能也在弱化。从2000年开始,龙港本地的制造企业和资本出现明显的外流趋势。

  曾经龙港人引以为豪的工业发展开始让人揪心了。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印刷业经历了惨痛的教训。

  在世纪交替的几年间,在乡镇行政管理力度有限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开始接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假商标、假标识、假包装物的印刷业务;素来敢打敢闯的龙港人甚至开始印刷假证件、假币、假增值税发票。最终惊动中央高层,经历了一场不得不为的整治。

  “这次整治之后,龙港只剩下不到800家的印刷企业了。”经历整个印刷业整治过程的陈文苞对观察记者说到,“2003年之后,存活下来的印刷企业稳定下来了,同时企业家的思想更开放、企业的效益也更好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居安思危的龙港人砸掉了“中国第一农民城”的牌子。他们轻装上阵,提出再造一个“产业城”,以实现龙港的第二次大跨越。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我们进一步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需要良性互动发展的道理,提出了通过工业园的建设来促进产业集聚,来突破印刷、塑编等产业‘低、小、弱’的发展瓶颈。”一位龙港镇领导对观察记者说。

  2001年底,龙港建成一个占地550亩的印刷示范工业园。“当年就有19家成型企业入园开工生产,到了第二年,这些企业新增产值9亿元,新增税收5000万元。”镇长王忠秀说道。2002年,尝到甜头的龙港人以50%按揭的办法加紧建设占地200多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的小包装印刷工业园,152家中小企业争抢着进入工业园开工生产。

  “就在2003年,我们新雅集团的产值超过了一个亿,之后曙光、富康等企业的产值也过亿。”陈文苞对观察记者说,“你们经常吃麦当劳,知不知道麦当劳的包装是谁印刷的?是我们龙港的企业印刷的。”

  目前,茅台、皮尔·卡丹、洁莱雅、奥康、报喜鸟等品牌的产品包装物均出自龙港。龙港的印刷产品还出口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2002年10月,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授予龙港 “中国印刷城”称号。龙港人也在进出龙港的交通要道旁,竖立起了“中国印刷城”的牌子,以此来激励自己。

  在印刷业为龙港带来滚滚金元的同时,永不满足的龙港人又衍生出了礼品产业。1998年,龙港商人应仲树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投资2.8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礼品市场。温州礼品城仅用一年左右的时间,便有1000多家国内礼品生产企业前来安营扎寨。2003年,温州礼品城的成交额达20多亿元,龙港人又着重发展起了礼品产业。2003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龙港“中国礼品城”称号,这是龙港继“中国印刷城”之后获得的又一张“国”字号金名片。

  产业集群和社会化大协作的加强,使进入工业园的企业如虎添翼,迅速得到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已逐渐成为龙港提升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

  通过示范印刷工业园、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塑编工业园、城东综合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的建设,龙港共吸引了260多家企业入园开工生产,这使得龙港的印刷、礼品、纺织、塑编等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集聚和升级。同时也积极发展和培育不锈钢带材、陶瓷等新兴产业,龙港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龙港未来要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必须积极引进和培育像不锈钢材料、精细化工这样的能支撑一个城市的产业。”一位长期关注龙港发展的经济学家如此评价。

  第三次跨越正当时

  2000年10月1日,在举国上下共庆祖国5l华诞之际,一只船艇在平静的鳌江江面上游弋着。硕大的船舱里热闹非凡,龙港镇长与鳌江镇长互相交换文本、握手留念,瞬间闪光灯乍起、不停闪烁。“自此龙鳌两镇正式缔结为友好城镇。”

  一年之后的2001年9月25日,连通龙港与鳌江的瓯南大桥开工建设。“我们期盼这座大桥早日建成,这样能直接开车回位于鳌江的娘家,不用再坐渡轮了。”一位80年代从鳌江嫁到龙港的中年妇女说。

  5年之后的2007年4月29日,连接新城龙港与百年古镇鳌江的瓯南大桥正式通车。

  “瓯南大桥的贯通,不仅改变了鳌江两岸民众只能依靠轮渡往来的状况,更是直接为龙港与鳌江的联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把龙港与鳌江组团发展成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告诉观察记者。

  这座大桥的通车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和交流,但毕竟大桥两端的龙港与鳌江还属于不同的县管辖。一位龙港镇的官员感叹,“要是两个经济强镇合并为一个城市该有多好。”

  2005年,温州市政府在《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沿江地区发展协调规划》中提出:以龙港、鳌江等四镇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构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城区,并逐步发展成为温州市域的副中心城市。

  “龙港要实现从‘产业城’向‘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大跨越,必须先实现与鳌江之间的合作与合并;这不仅能促进温州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更是突破目前龙港与鳌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的良方。”温州市委党校朱康对教授说。

  近几年来,龙港人对此自己评价最多的是“龙港停滞不前了,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牛市’不再了。”对此,龙港人的反思结果是,“龙港目前的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建设已经对龙港的镇级行政体制形成了倒逼作用”。

  2008年3月,国务院特大型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组到龙港镇,就龙港镇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情况进行调研,“此次的调研结果将为国务院计划出台的加快发展特大型镇社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其实龙港是幸运的,差不多每年都会有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来龙港视察,为龙港指点迷津。”龙港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永不满足的龙港人,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期待体制改革的授权,来突破目前发展中的“瓶颈”。比如,今年初温州市委推动的在龙港、柳市等温州强镇试点“镇级市”的新战略。尽管,这个战略部署也仅是龙港发展中的一个脚步;但毕竟也是龙港人造城梦中的一次前进。在未来一个时期,龙港人的新目标是:实现从“产业城”到“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第三次大跨越。

  一位全程经历龙港发展的老人感叹:龙港镇的建立起因于1981年平阳和苍南分县;龙港的未来却期待于“苍南的龙港与平阳的鳌江”的联姻。而在这一分一合之中,折射出的却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的稳健步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龙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