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未来龙港:宜居宜商宜创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17:03  观察与思考

  未来龙港:宜居宜商宜创业

  2010年6月23日,国务院参事车书剑等一行8人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奔赴苍南县龙港镇等5个“镇级市”试点镇,专题调研温州市强镇扩权的改革进展。

  几乎与国务院参事调研的同时,龙港镇已开始编制新一轮的十年城市规划。他们提出了以建设“鳌江流域宜商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龙港从经济强镇向现代化城市转型升级。 

  新老城区的有机更新

  如今,试点镇的“镇级市”改革已经拉开了序幕,各项改革措施正在稳步推行中。

  就在改革刚刚起步,龙港、鳌江等5个试点镇就不约而同地转身向城市,把目光聚焦在一点:除管理体制的扩权之外,以现代化小城市为目标的“镇级市”,应有跟得上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城市规模和功能。

  2004年的浙江省政府《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培育龙港、鳌江组合城市,使龙港、鳌江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的现代化组合型港口城市。在此基础上,苍南县根据温州市“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和《温州市产业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在苍南县的东部地区进行江南海涂围垦,打造临港产业新城。

  “我们已邀请中国城市规划院深圳分院对龙港的未来城市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整个方案估计会在今年年底定型。”龙港镇长王忠秀说道。

  观察记者站在江南海涂围垦东塘舟巴艚堤上,远远望去是一片正待开发的泥地,通向海边,不见边际。

  “江南海涂围垦工程总长为13.1公里,工程大坝预计在今年年底合拢。”一位龙港镇的工作人员告诉观察记者。

  根据规划,临港产业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59.75平方公里,通过10年的努力,到2016年底,将这里打造成42万人口、工业总产值可达1000亿元的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宜居、宜商的现代滨海新城。

  龙港镇常务副镇长曹庆植对观察记者说:“龙港正处临港产业基地的几何中心,根据规划,未来临港产业新城的核心区就在龙港;同时土地是海涂围垦起来的,基本上属于国有性质,不涉及土地指标问题;还有这里几乎没有居民和房屋,也不涉及拆迁问题。”

  在龙港通往未来宜居宜商宜创业的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道路上,这块几乎“纯净”的土地是个绝好的“助推器”。

  但如何建设未来宜居宜商宜创业的鳌江流域中心城市,还得回到龙港人自己身上。

  “我们将新城的建设和老城区的有机更新结合在一起。”一句话道出了龙港人在城市建设上的远见。

  “目前老城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不好,人多车多,20年前建设的街道已经用到极限了。”曹庆植说,“老城区是80年代规划建设的,那时不会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的人和车。”

  曹庆植站在镇政府办公室里往外看,林立的居民楼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狭小的街道穿插其间,有些已经严重破损;人力车、摩托车和私家车争相抢道,车堵车,声浪嘈杂。

  在龙港,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诸多新建的居民楼与工厂厂房毗邻而居。这种商居相杂的布局,也暴露出龙港在城市规划上的不足。

  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如何与临港产业新城的建设结合起来,“我们的思路是:根据目前老城区人多、商铺多、路窄,不适宜大拆大迁的实际情况,将老城区的主要商业街区改造成国外的商业步行街的模式;同时在新城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地把工业企业搬迁到规划指定的区域。这样既建设新城,又不耽误老城区的有机更新。”王忠秀说道。

  根据未来十年的城市规划设计,按照“对内大循环、对外大开放”的格局,龙港将建设8平方公里的新中心区。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工程、城区燃气管道、引供水工程、体育馆、三甲医院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意在完善城市功能。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印刷等支柱产业的聚集、产业链的延伸促进了曾经的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的诞生和发展;龙港这一未来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未来的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必须合理布局相关产业,同时作为一个盛行经商文化的温州城市,以宜商为要,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在量和质上的同时进步。”一位浙江大学的教授说道。

  “龙港以前是‘重工业,轻商贸’,与‘二产’相比,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一位镇领导告诉观察记者。

  2009年,龙港商贸服务业产值30多亿元,只占龙港整个经济总量的30%。龙港商贸服务企业共有989家,其中有189家规模以上的商贸企业,另外还有16800多家个体工商户。

  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在国际上是作为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率高低的一个关键数据。“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三产’的巨大作用。最近几年,单单商贸这一块的财政收入每年就增长8000万左右。今后要在做好商贸规划的同时,做大市场,把中国礼品城、装饰材料交易市场等做大做强。”龙港镇副镇长方崇亮表示。

  在建设新城的过程中,龙港将重点发展金融贸易、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等产业,努力建设现代化商务区。“估计在明年元旦左右,龙港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将开业纳客”,占地130亩的龙港国际文化广场也即将开工建设,规划中的商业综合体将成为龙港高端城市综合体社区……这些商贸项目将在龙港的未来蓝图上画上浓重的一笔。

  商贸等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属于未来的龙港,印刷等工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进行时。

  2010年10月15日,2010年中国(龙港)印刷与礼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龙港国际印刷工业博览会在温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此次的博览会上,世博特许印刷与礼品系列展示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眼球。

  “这次印博会,大约有来自美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320家参展商与会,目前达成意向交易额约2.3亿。”本次印博会的主办者介绍道。龙港人希望通过印博会来展示龙港在印刷、礼品等产业上拥有的完整产业链和先进生产开发能力,同时吸引全世界对龙港的关注和人才的引进,促进印刷等产业的转型升级。

  龙港在工业上如何转型升级,才能与未来的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王忠秀告诉观察记者:“龙港将促进印刷等支柱产业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同时引进和发展与印刷等相关联的产业,在工业上支撑起龙港的城市化,建成宜居宜商宜创业的鳌江流域中心城市。”

  着力于幸福指数的提高

  强镇扩权理念下的“镇级市”试点改革已经实施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龙港的普通市民对“镇级市”是如何理解的?

  观察记者在龙港镇的大街上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得到了如下的回答,“孩子能跟城里的孩子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这才是最大的实惠”;“希望能够和市区的医院一样,有高水平的医生来坐诊,不用动不动就往市区跑”;“希望政府解决下户口问题,外地居民和本地居民在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很大”……

  这是普通市民对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渴望,也是对城市化建设的渴望,更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直观理解。

  “中国今后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建成更多生活质量有保障的小城市,‘镇级市’的出现是其重要一步。”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教授如此评价。

  龙港本是一个移民城镇。伴随着龙港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地务工人员慕名而来。“外来务工人员估计有十三四万,大概占龙港总人口的1/3。”曹庆植告诉观察记者。

  外来务工人员现在龙港工作生活得如何?多位龙港的私营企业主和外来务工人员告诉观察记者,“在龙港印刷企业工作的普工工资大概在1500至2500,企业缺技工,懂技术的工人工资就没有上限”;“我现在还是学徒,3年了,1800的月工资也没变过”;“压力是比较大的,我和我老婆的月工资加起来有5000,开支也大,现在就怕小孩生病”。

  看起来还不错的工资数额,但在物价较高的龙港,外来务工人员只能维持日常的生存。

  “外来务工人员为龙港的建设发展付出了众多的血汗,现在享受到的福利还是比较少的。我们提出了‘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城市建设目标,要把过去欠的债都还上。”龙港人在不断地反思。

  2010年8月31日,龙港影剧院通过了专家的验收。由此产生了温州地区第一个城镇全数字化放映的影院,全国第一家村办3D影院。

  自7月22日试放映以来,龙港的观众已先后欣赏了包括3D影片《深海探奇》、《怪物史瑞克4》、《最后的风之子》等在内的近20部影片。

  “3D电影院是个点缀,我们现在筹划建造一座体育馆和图书馆,丰富龙港人的业余生活,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同时也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曹庆植对观察记者说道。

  在“镇级市”试点的改革下,龙港在迈向未来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龙港目前正在进行“以临港产业新城为核心”的新城建设。宜居宜商宜创业的标准将贯穿于整个新城的建设过程,也是龙港建新城、完善老城的一个目标。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提供更周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丰富城市的内涵,真正使得龙港的明天,宜居宜商宜创业。              

  龙港造城:城市化的新路径

  ■观察记者  徐友龙

  浙江省有735个建制镇,其中的龙港镇是一个另类。

  龙港的另类,始于一个创举。80年代初期,一群先富起来的温州万元户们,在龙港镇“欢迎农民进城办公室”的“忽悠”下,出钱买下“地基”,然后自理口粮,自建住宅,自办企业而自发形成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当初的万元户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所造的农民城,居然是今天这个样子:龙港镇的人口以及经济总量,已经是同在温州的某几个县的数倍。

  龙港镇这26年来不断壮大的另类史,足见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自发的城镇化愿望的强烈和造城力量的强大。

  不过,龙港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不仅超出了造城农民自身的想象,也超出了各级执政者的想象。以至于,今天,尽管龙港镇已经数度被放权,这里的党委书记和镇长们可能已经是中国被赋予权力最多的镇领导了,但是,他们仍然大喊扩权。他们认为,受行政体制的束缚,乡镇的发展权太小,已经严重阻碍着龙港城市化的继续发展。

  记得是八年前的一个冬天,在时任龙港镇党委书记汤宝林的办公室,当谈起龙港的产业规划和社会发展时,这位年富力壮的基层官员对观察记者说,“我们是市级产业的能力,县级经济的规模,但行使的是镇级的权力。不过,总有一天,龙港镇会争取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其敢于张扬的言谈和澎湃的热情,俨然与大部分体制内官员迥异。

  龙港建镇史的另类和龙港官员的另类,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却有着重大的价值。这种不同于自上而下的以行政权赋予大城市不断扩张,而是自下而上地推动人口向城镇积聚的城市化模式,为中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城镇化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意义,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提供了新的思维。到2010年,中国有近半人口居住在发展水平不等的城市里,而中国“农民”继续成为“市民”的路径选择中,“龙港路径”不得不令人刮目。

  这是因为,龙港路径是一条中国农民们所乐见的路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会让市民感到更美好呢?毫无疑问,“宜居”是首选条件。何谓“宜居”,现在有很多专业的解读。但生态景观良好,生活舒适便捷却是必须的。当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卫星城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向往之城时,人们看到: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这些举世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并不是其本国最让市民感到美好的都市。同样的,在中国,摊大饼式不断扩张的首都北京也并不是最宜居的城市,以至于近年来首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的措施。

  但是,无奈的是,在中国人们仍然争相挤向大城市。由于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在行政类别上的上下级关系和所能获得的财政资源的不平等,导致大量的资源向大城市集中,政府“梯级投资”明显。中央政府重点建设首都和直辖市,省级政府重点建设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地市政府重点建设市辖区,县政府重点建设好县城,镇的建设排在最末端。于是,在很多县城及以上级别的城市里,我们往往会看到,很多政府机构都会扎堆于城市最豪华的中心区,最好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也同样全部集中于市中心。城乡二元结构如此,人们如何不争相入城,以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呢?

  物极必反。最近一些年来,行车难、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就业难等等,让大城市里的市民生活不经济、不舒适、不便捷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大都市生活的厌倦油然而生。相反,大都市周边基础设施配套相对完善、社会服务相对均等、生态景观良好、生活舒适便捷的小城市、小城镇,越发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今年的世博会上,浙江东部沿海一个小村庄——宁波滕头村,居然入选“联合国五百大生态村庄”和“联合国城市和乡村和睦相处的十大典型之一”。滕头村让世人惊艳,也让人们看到中国的城市化,不应该让农民都远离故土,挤入城市,而应该让农村的生活逐步向城镇靠拢,让他们在农村就得到与城市较为相似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

  如果我们发挥合理的想象,有朝一日,滕头村会变成宜居的小镇,继续长大,又会有如龙港般希望变成小城市的冲动。我们也可以想到,如果当下的体制束缚不变,龙港今天的问题,不仅会在今天的其它浙江省中心镇身上重复,也会在明天的滕头村身上重演。

  其实,我国在80年代初期就确立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的城镇化战略。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开始有了龙港农民的造城运动。但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片面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战略。

  而龙港这26年的发展路径,包括比他个头更小的滕头村都雄辩地说明,城镇化不仅是迫于无奈的权益之计,更是人类走向城市文明的必然选择。

  龙港路径的继续向前,必须得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响应。如果龙港镇能够得到与城市完全相同的人权、财权、事权等发展权,一座宜居宜商宜创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立马可现。

  当然,要冲破政治体制的束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有个平稳推进的过程。小镇龙港,26年来,接待过的国家及中央各部委办局领导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中央政研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央编办、国务院参事室等最高决策参谋机构的领导,他们的调研,促进了龙港的一次次地被放权;而同时,长大中的龙港镇,至今还是无奈于体制的受缚。

  但是,曙光已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日前已经全文公布。建议稿第五条专门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具体第19条要求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要重点开发;第20条明确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第21条又强调要“加强城镇化管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可见,龙港造城路径,完全符合十二五规划的中央精神。

  在不远的将来,当龙港真正成为温州地区鳌江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候,必然是十二五规划取得预期目标的时候,是中国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实现城乡全面统筹,公共服务全面均等化的时候。

  十年前,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断言,本世纪有两个伟大的事件,一个是信息革命,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如果龙港路径得以走通,中国创造的就不仅是快速产生更多城市人口的奇迹,而是一夜之间冒出无数个中小城市的奇迹。 

  “镇级市”冲动   

  2010年,“镇级市”作为行政区划改革中的新名词进入公众视野。

  由“镇级市”引发的强镇扩权话题很快引起了公众热议。“镇级市”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此次改革如何改?改什么?

  “‘镇级市’的概念主要是让镇级政府承担起建设城市的职能,由镇级政府承担起县级管理的能力,推动城镇向城市转型。”作为强镇试点之一的龙港镇镇委书记林万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远看龙港,近看龙港

  从温州市区南下,不到1个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苍南县龙港镇。

  车至龙港大道两侧,成片的工业园区,比肩而立的厂房一家挨着一家。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两旁与城市一样高耸的写字楼,随处可见的银行网点、星级宾馆和各类商场裹挟着的人流以及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区等无不昭示着龙港的繁荣。

  远看有“中国印刷之城”之称的龙港镇,这完全是一座新兴的小城市。

  “龙港一个镇的人口相当于温州洞头、文成、泰顺三个县人口的总和,而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是泰顺、文成两个县的两倍多。”副镇长方崇亮自豪地向观察记者说道。

  目前龙港辖区面积8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28万多人,外来人口10万多人。2009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33.5亿元,相当于中西部的一个地级市。财政总收入9.47亿元,龙港一个镇的主要经济指标已占苍南县的半壁江山。

  如果说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浙江的改革进程中具有表率作用,那龙港人敢于在变革中求发展的创举同样令人瞩目。

  当年的贫困小渔村,而今的现代化强镇。谁曾想到,短短26年的时间,龙港会在一片荒滩中崛起,以其惊人的建镇效率与速度,灵活的城镇化措施,发展成今天这般模样,成为温州模式里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这座完全依靠民间经济力量建设起来的龙港镇,早已不能与往昔同日而语。曾有人称龙港是“温州的温州”,巧的是,温州位于浙江的南部,而龙港正位于温州的南部。

  这里,任何一个看似很普通的行人,都可能拥有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财富。

  可是在这些强大数据的背后,依然存在着城镇发展的隐忧。

  走近龙港,与龙港经济实力不相称的城镇图景清晰地摆在了眼前。上下班高峰期的路口,私家车、出租车、人力三轮车,商贩、行人等争相抢道,狭窄的车道传出阵阵嘈杂的声音,交警、协警逐一指挥疏导,车辆人流才能缓缓前行。而在本就不宽的路两旁,货车、客车毫无秩序却又似理所当然地停靠在市场和商铺门口。

  显然,“镇一级的行政体制已经不适应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龙港陷入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城镇规模与管理体制不合拍的困境。”

  虽然龙港镇俨然一副小城市的外貌,但其在行政格局上,依然只是个镇。

  辉煌背后的困惑

  市民陈先生是龙港当地一印刷企业的老板,他长年在外跑生意,去过很多城市,他和观察记者谈起了自己对于家乡的一些看法:龙港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在龙港生活条件还不错,但相比国内其他城市,龙港在城市建设方面实在落后太多。

  “龙港的汽车每年以五六千辆的速度递增,可是道路缺乏规划,编制内的交警只有8人,难以应付经常性的堵车,老百姓花钱买辆车也开不动。”镇分管城建的曹庆植副镇长道出了城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无奈。

  经济实力与城市建设倒置,目前强镇的城市建设、机构设置已跟不上当地社会发展规模,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落后似乎已成为制约各中心镇发展的同一病灶。2003年起,龙港镇的很多企业开始外迁,一些企业把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迁到了上海等地,更有甚者,整体搬迁离开了龙港。

  龙港镇政府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为行政体制的制约,龙港最近几年发展的步伐相对于其他发展地区显得迟缓了一些。”龙港镇镇长王忠秀说:“龙港是镇级建制,实际上具备了一定的人口经济规模,但在行政执法权力上受到限制,不具备城市管理执法权。”

  这就像龙港镇委书记林万乐说的那样:“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

  镇综合管理大队教导员身处龙港城市管理一线,对于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教导员深有感触。他告诉观察记者,龙港镇镇域面积83平方公里,镇里镇外每天发生着无数“违章建筑”、“环境污染”等城市管理问题,县一级下设到镇机构的就那么几个人,而镇一级又没有执法权,出现问题只能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一步步上报再下达,办事效率低下,实在是管不过来。

  没有环境保护、村镇规划、审批处罚等方面的执法权,一些微小的问题也无法解决。像违法设摊这一类的“常事”,乡镇一级因囿于处罚权的空白而只能进行劝解和监督。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镇一级没有独立的财权,直接导致乡镇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保障建设的严重滞后。

  “2009年镇里财政收入达到9.47亿元,但最后拿到手的只有2.4亿元,其中用于城市维护的费用就需要2700万,8000万则用于日常运营,剩下可支配的收入少之又少。”方崇亮道出了镇级政府的资金压力,捉襟见肘的资金根本无力承担一个经济强镇的公共建设,更别说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实行配套机制了。

  其实囿于体制束缚的龙港镇在户籍管理、行政司法、财税分配、项目审批、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都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小马已拉不动龙港这辆大车。

  向城市转身,向上要“权和钱”成为龙港这座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

  “镇级市”旋风

  10月13日上午10点,龙港镇柳南路的龙港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楼、二楼基本每个窗口都有来办事的群众,一些窗口还排起了队伍。37岁的陈先生正排在经济发展局窗口的队伍后面,等着申报公司的技改项目。

  陈先生是龙港镇一家印刷工艺公司的项目管理主任,他这次来办技改项目的手续是做好了“长期”的心理准备的,他告诉观察记者,印刷行业的技改项目涉及资金补贴,程序比较复杂,少不了在龙港和灵溪(苍南县县城)间跑个几趟。

  龙港经济发展局设在该中心的办事窗口的工作人员看过材料后说,“好了,等弄好了我们会通知你的。”

  “这就好了?不用去县经贸局了?”陈先生奇怪了。

  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员认真地回答:“以前要去,现在不用了,我们替你跑。”

  两天后,10月15日星期五,陈先生接到了龙港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电话:“办好了,过来取吧。”陈先生有些不敢相信,“以前办审批项目,一点点事情都要往灵溪跑,而每次从龙港到灵溪开车起码要半个小时,还要报市里批,一个项目经办要很多程序,而且去了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人员。时间浪费了不说,事情还办不成功,公司的业务还被耽误了,现在倒好,家门口就可以办审批项目了。”

  陈先生的轻松和龙港的“镇级市”改革政策有着直接关系。

  2009年6月底,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强镇扩权改革的意见》,强镇扩权系统工程全面启动。一时,这座以民营经济著称的城市再次成为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的焦点。

  2010年2月22日,温州市委常委举行强镇党委书记座谈会。时任温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在会上指出,开展强镇扩权试点,加快强镇转型升级是温州市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温州将着力解决强镇责大权小的突出问题,努力把乐清市柳市镇、瑞安市塘下镇、永嘉县瓯北镇、平阳县鳌江镇、苍南县龙港镇5个试点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市”。

  一场“镇级市”旋风,再次把温州的中心镇推上了舆论关注的顶峰。

  龙港镇一位居民告诉观察记者,当时“镇级市”刚提出,龙港当地每平方米商品房至少上涨了20%以上,现在龙港房子均价为每平方米1.6万。

  决策者们怎么都没有想到他们研究1年多的方案在提出时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但是,在政府提出建设“镇级市”的思路后,一些县、市及相关镇的干部在认识上陷入了一个误区:强镇扩权就是“镇改市”,就是增加编制、增加人员,就是升格行政级别。

  “‘镇级市’并不是从行政层级上要求建立镇级市,而是从规划起点、建设标准、管理水平等方面以城市的标准要求城镇建设。”龙港镇委委员金珍敏一手参与了“镇级市”的提案,对“镇级市”的建设有比较透彻的理解。

  温州市委、市政府的改革思路是,把强镇建设成为“镇级城市”,使它们的城市规模、城市设施、产业结构要达到城市化水准,它们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各项指标也要接近城市化标准。   

  温州的《强镇扩权》文件指出,县(市)派驻强镇的机构要建立分局,分局正职由县(市)部门领导兼任或明确为副科级。在权限方面,实行分局审批、县局备案。

  作为省内首个镇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龙港行政审批中心,目前已有县发改、经贸、国土、公安等25家县级政府职能分局入驻,主要涉及相关基本建设、市场准入和便民服务等审批事项。

  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执行主任谢东共告诉观察记者,中心自今年1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日均办理450多件,其中7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原先要到县里才能办理。

  对于龙港审批服务中心的成立,方崇亮的解释是,想要企业发展,首先就要给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平台。

  按规定,服务中心的职能包括投资项目的核准、备案;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的审批;工业性项目的核准、备案;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审批、批准证书的颁发;落实有关规划、建设、土地等并联审批事项的受理、抄告、催办、汇总和指导协调,承办部门负责所涉及项目的审批(上报)和反馈以及各项收费服务等等。

  对于权限范围内的事,中心可以直接办理,非授权职能范围内的事,则统一受理,负责代办,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企业不出镇就能办成事,效率大为提高。

  “镇级市”改革,首先面临的是扩权—扩大镇一级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审批中心的成立便是“镇级市”改革中扩权的重要一环。

  面对过去“看得见,管不着”和“责大权小”等责权脱节难题,此轮改革将升格组建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将原执法中队升格为执法大队,大队的法律职权也由县(市)各有关部门分别授权、委托。由该大队全权负责城镇综合性管理,统一行使镇辖区内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市政工程和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监督执法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

  《强镇扩权》文件还指出:5大强镇的镇委书记,任所在县(市)委常委。镇长为副县长级,列席县(市)政府常务会议。规划建设、国土、财政、地税、国税、质监、环保、公安、工商等各分局正职由县(市)职能部门副职领导兼任或为副科级。

  同时内容还包括了人事权的部分下放。县(市)属部门驻镇分局的正职人事任命须书面征得镇党委的同意。镇委、镇政府对驻镇部门主要领导实行年度评议,评议结果作为县(市)对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

  这样一来,在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的情况下,一部分属于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赋予镇一级政府,党政一把手的升级,又让他们在协调工作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龙港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林万乐说,“虽然目前对镇政府来说,获得的权力并不多,但也是进步的开始。”

  据了解,龙港镇要求苍南县下放88项权力,但批复通过的只有49项,镇里得到的权力仅有8项,权力仍集中在分局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镇级市”本质上是农村城市化的一种推进方式,这是在当前国家行政体制条件下,避开行政区划难题,由镇级政府去建设、管理和经营超大强镇,促进强镇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强镇小城市功能的一种选择。

  扩权仍在进行中

  “我们要早日争取建立龙港市!”龙港镇镇长王忠秀在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强烈表示。

  而早在1996年,国家11个部委联合印发《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龙港成为在列的五十七个试点城镇之一。

  龙港镇首次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和县里“委托授权”的部分管理权限。“那时是镇里拥有权限和运作最宽松的黄金时期。”龙港镇某老干部说,“我们无比怀念‘八颗大印一把抓’的年代。”目前,龙港的高楼大厦,很大一部分是那时建造的。

  就在那年,以龙港镇第一任书记陈定模和一些离退休干部前台出力,企业家幕后出资的“龙港建市促进会”成立。该协会从龙港各个企业、村委会筹集了30多万元资金作为活动经费,以龙港与对岸鳌江镇合并组建副地级城市为活动目标。该协会组织了张贴标语、集体上访等行动。但很快,在当时的温州市领导的直接干预下,这个协会解散了。

  “1992年,龙港被温州市定位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实验区对龙港镇政府的机构设置进行了城市化的改造。县里几个主要部门都在龙港镇设立了分局。”时任常务副镇长的汤宝林告诉观察记者:“当时镇内的事务,镇政府办公会解决了一切问题,定下的就是最终决定,只需拿到县里去,由分管的副县长无责任签字。”

  温州的强镇扩权改革,始于十多年前。

  而这一次的改革也并不新鲜,扩权,乃顺势而为。

  扩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冲动和呼吁,实际上龙港的政、商两届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悄悄的探索,谋求行政机构的升级来支撑城镇未来的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直以来,龙港要求权利下放的呼声尤为强烈。而一转眼,温州市为推进强镇扩权,给龙港戴了一顶“镇级市”的帽子,这显然不是龙港的预期,而龙港却答应了。

  此次“镇级市”改革,权利又能否落到实处呢?

  谈起龙港的发展,几位镇领导均表示,在不久的未来,龙港将出现国际生活城、文化休闲广场等新型商业形态,随着商业综合体的形成,龙港的城市化建设脚步将进一步加快。

  而提及“扩权”,在镇领导原本充满信心的眼神里却隐隐透出了担忧,“从产业结构到新农村建设,处处都需要钱,如果财政没有到位就谈不上‘强镇扩权’,县里的权力不大,镇里的权力就更有限了。”

  远景犹在眼前,而问题却不期而至。

  “现在下放的权利在分局比较多,镇里实际得到的权利还很少,而且镇里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一旦县里财政出现问题或者领导班子产生变动,他们就很有可能把权利收回来,没有一套完整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很多问题都还不好说。”龙港镇一位干部坦言。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镇一级职能存在部门不健全等问题,有些权利放下来,镇里还不一定具备执行能力。

  于是有人担忧,温州的“镇级市”改革究竟能走多远?

  “相较于前几轮,温州市此轮改革对试点镇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发展要求。”温州市发改委一位人士表示,改革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力争到2012年,扩权强镇均建成比较完善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三产”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以上。

  此次改革中,“药方”中加入了新“药材”,扩权不是简单的放权。方案提出建立龙港镇综合管理执法大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如果后两个中心能着实发挥作用,将使龙港镇的发展规划、土地出让、交易使用的实际权力真正下放到镇里。

  2010年10月,“强镇扩权”启动已经大半年了,正值省里召开浙江省中心镇发展改革暨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会议,但土地储备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未在龙港建立。而究其原因,有关部门解释说,人员编制有限,县里有一套班子,如果镇里再建一套班制,人员存在很大问题。

  所谓“镇级市”,在曾任龙港镇长、书记的汤宝林看来,不过是个“昵称”,在现有的行政体制束缚下,龙港的惟一选择只能在镇的功能上继续推进城市管理,比如在规划上按照城市的规模进行设计,而不可能突破当下的行政治理框架。

  “如果县(市)本身权力和实力都不够大,强镇扩权又怎能到位?”林万乐表示。

  而相比于眼前强镇扩权的有限推进,龙港也正在制订新的十年规划,龙港的各项建设也在有序进行中,而龙港的目标是发展成鳌江流域中心城市。

  龙港镇扩权试点,使经济强镇向现代城市迈进了一步。龙港的“强镇扩权”已经启动,而效果最终如何,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我们相信在锐意改革、扎实推进、各方磨合之后,强镇必会实现一个华丽的转身。

  强镇走向现代化城市的步伐不会停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龙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