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引江补汉工程规划已上报水利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2日17:21  新周报周末版

  羸弱的“进补者”

  “引江济汉”若得以实施,年平均汇入汉江的长江水将达31亿立方米,汇入东荆河6亿立方米。而“引江补汉”工程的预计引水量,目前也已提至100亿立方米,与南水北调中线首期调水量基本持平。

  丹江口以下,河床坡度降低,汉水逶逶迤迤流经低山丘岗,水流放缓,曲流发育,河汊纵横,经年与长江数次易地交合,迂回出一个江汉平原。

  500多年前,改道从汉口流入长江的汉水,不仅使武汉形成了三镇隔江的格局,还成为这个人口逾千万城市的最佳饮用水源。

  湖北境内的汉江流域,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是湖北最为富庶的地带,区域内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十几个百分点。在汉江流域,湖北形成可观的汽车工业带、纺织工业带和粮、棉、油、蔬菜、畜禽、水产于一体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带。

  对沿线近3000万湖北人来说,汉江不能有半点闪失。自从1959年进入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除文革期间被搁置外,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一直未曾停止,湖北也一直紧盯着这一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调水工程。

  1987年9月,水利部召开会议对南水北调规划进行审查,这是南水北调工程即将启动的最明确信号。在水利部召开论证会后三个月,湖北省计委即将一份紧急报告送达湖北省政府。

  报告中说:“若引水100亿立方米,(湖北省汉江供水区)缺水将达10多亿立方米。而且,当调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汉江各河段流量将大幅度减少,势必导致两岸灌溉工程渠首移位、渠道重修,甚至打乱整个灌溉系统。”

  1992年至199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规划阶段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此间,湖北联合多家机构、部门、高校,开展了汉江调水后生态、水文、航运影响研究。

  2002年中线工程开工后,湖北省南水北调办、湖北省环保局联合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中下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首次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如果不考虑中下游治理,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的“四减少,四降低,四增加”:汉江流量减少,水位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增加;环境容量减少,水体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控制污染的难度增加;航运条件好的中水历时大幅度减少,航运保证率降低,航运成本增加;合适的鱼类越冬场、肥育场所面积减少,水温降低,不适合鱼类生存的因素增加。

  在提出“四减少,四降低,四增加”的危害之后,湖北方面又进一步提出了应与调水工程同步实施的针对汉江中下游四项补偿工程。

  从1987年至2002年,湖北省不断调研、论证甚至顽强论辩,终于收回成效:中线首期调水规模由原本设定的145亿立方米一降再降,2002年开工时减为95亿立方米。加之补充论证、规划,原本在计划外的中下游补偿工程,原定于2010年的开始调水期限,也推迟至2014年。

  湖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规划处处长李静介绍,在中线工程规划之初,相关部委针对汉江中下游只同意“局部补偿”1000万元,1995年速增到50.77亿元,至2005年6月,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获投资额80亿元。

  湖北所争取到针对境内汉江中下游的补偿工程,收获最大的,还是省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引江济汉”得以获批。

  2010年3月26日,“引江济汉”工程动工。4年后,长江水将在荆州河段龙洲垸沿一条1500米宽的口子,然后向内收缩,最后成为宽约110米的水面,穿过荆江大堤、318国道、汉宜高速,跨越长湖,直抵67公里外的另一端——位于潜江市高石碑镇的汉江兴隆河段。

  官方资料显示,耗资60亿元的“引江济汉”工程,将打造中国现代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工程完工后,可通航千吨级轮船。

  “引江济汉”得以实施,是因为其肩负着补充汉江中下游水量的重任,年平均汇入汉江31亿立方米长江水,汇入东荆河6亿立方米。由此,即使丹江口水库开始调水华北,汉江兴隆段下游270余公里区域用水也已基本无虞。

  此外,近半年来,在长江三峡大坝以上60余公里处的湖北巴东县神龙溪流域,当地百姓纷纷传言,此地将迎来堪比三峡工程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

  流传在巴东县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这是即将上马的另一项引长江水补充汉江的工程,以示与“引江济汉”区别,命名“引江补汉”。

  据巴东县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工程施工地乡镇政府负责人透露,此项工程早在2009年便已开始论证和地勘工作,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引江补汉”工程规划任务书,已在今年7月上报水利部。

  从“长江巴东网”和巴东水利局开办的“巴东水利网”公开发布的新闻中,可得知“引江补汉”工程进展:2010年4月3日,长江委副主任马建华、湖北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实地考察“引江补汉”神农溪方案。此次考察透露,“引江补汉”工程也被划入南水北调中线汉江中下游四项补偿工程之一,建设目的是为补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河道内外需水要求,增加北调水量。

  8月13日,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唐传利、水利部副总工程师庞进武、湖北水利厅厅长王忠法,实地考察“引江补汉”神农溪路线。考察团专家表示,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推进,从长江三峡水库向汉江丹江口水库补水的需求愈来愈迫切。“引江补汉”预计引水量60亿立方米。

  9月11日,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总工程师汪洪,长江委主任蔡其华,湖北省副省长赵斌、水利厅厅长王忠法等领导,率领专家组再赴巴东,实地考察“引江补汉”神农溪路线。

  随着考察团队领导级别的提高,“引江补汉”工程的预计引水量也提至100亿立方米,与南水北调中线首期调水量基本持平。考察团透露,一旦经水利部确定后即动工,三年后向丹江口水库调水。

  据全程陪同考察团的长江巴东网记者部主任王克龙透露,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比较认同神龙溪路线,即三峡库区水经巴东神农溪、经多级提水、穿越巨型隧道流至汉江支流堵河,汇入丹江口水库。矫勇认为,相比多年前便开始酝酿的大宁河路线,此方案具有引水线路相对较短、淹没占地和移民数量很少,建设协调难度相对小,施工难度相对小,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

  巴东县以神龙溪旅游为财政支柱,“引江补汉”工程所可能带来的工程辐射营销、税收令该县憧憬。更令巴东颇有意外欣喜之感的是,自从神龙溪流域成为三峡工程库区以来,几乎年年发生水华,水质变差、景区清污曾使巴东县地方政府大为头痛;而“引江补汉”工程从神龙溪上游处抽水,将使神龙溪重新变为一江活水,正在冲刺5A级景区的神龙溪也会更加山清水秀。

  今年11月底,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水利厅将邀请等诸多水利专家及行业智囊,在武昌举办论坛,讨论“引江补汉”神龙溪方案。

  巴东县水利局局长陈泽新接受采访时说,“引江补汉”能否顺利上马,能不能在巴东县上马,目前还是未知数。不过,湖北省水利部门已提出最低工作目标——“引汉济渭”什么时候开工,“引江补汉”就要获得国家立项。

  汉江北上背后

  当清澈的汉水给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见到66岁的运建立时,面部三叉神经痛正折磨着她,尽管痛得要捂着半边脸,但提起汉江,她依然有话说。

  运建立2002年发起成立的绿色汉江,是唯一一家致力于保护汉江的民间环保NGO,在襄樊市有3000多名志愿者。获评感动襄樊人物时,评委会授予运建立的颁奖词是:忠贞的汉江女儿,勇敢的环保卫士。

  运建立说:“如果谁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对襄樊没有负面影响,那我就要说那是放屁。”

  襄樊市曾委托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相关专家评估得出结论:丹江口水库开始调水后,襄樊市一半以上的水利企业和设施将取水困难或者报废,70万亩土地将遭受损失,当地的鱼种将减少1/3。此外,上游来水量减少、筑坝蓄水放缓水流速度使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汉江水质将下降一个等级。

  有“抱怨”的,不唯独襄樊,也不唯独汉江中下游城市。

  走访汉江沿线,丹江口大坝以上城市的声音是,为保护中线水源、确保一江清水流向华北,他们做出了巨大牺牲。

  在丹江口水库以上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对各级政府官员来说,确保汉江水不受污染、按国家要求保持清醇甘洌的Ⅱ类水质,是时刻悬在头顶、一票否决的高压线。国家对于汉江调水源头各级政府提出的要求,先是“讲政治、顾大局”,其次才是“抓机遇、促发展。”

  陕西汉中市一位政府官员在接受《新周报·周末版》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相关部门压缩“引汉济渭”调水量、延后调水时间这一做法的不满,“为了保护这一江清水,陕南地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现在要调区区10亿立方水救急陕北,竟然还遇到了百般阻挠。”

  据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介绍,陕南本是全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沿江矿产企业达到1000多家,但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环保标准的提高,大量企业被关闭。

  汉江上游陕南、鄂西北等地盛产造纸上等原料龙须草。实施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以后,中线水源地强制关闭了数十家造纸厂,几百万亩龙须草白白烂在地里,农民无奈改变种植结构。

  十堰市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文财接受《新周报·周末版》记者采访时说,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十堰市先后关停了117家涉污企业,拒绝了20个以上的投资项目。

  十堰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郭姓科长接受采访时坦陈,十堰市“关、停、并、转”黄姜加工企业等控制点源污染的举措比较成功,但未来面源污染仍将对丹江库区水质保护存在挑战。上述汉中市政府官员认为,应该将水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脱贫致富做出的牺牲和受益地区获得的收益进行适当平衡,使水源涵养区保护地获得应有的补偿。

  十堰市市委书记陈天会曾感慨,丹江口水库好比一口水井,自己以及所有十堰人是首都的看井人。

  2007年,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陕西商洛市委书记魏民洲、安康市委书记黄玮、汉中市委书记田杰等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提议,国家应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以保护汉江、丹江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当前面临的困惑,并非水源保护地和汉江中下游补偿诉求,移民或许才是横亘这一工程面前的大难题。

  早在1958年至1967年间,丹江口库区各县市经历第一次移民,共计48万人。2005年加高丹江口大坝实施南水北调后,又将产生33万移民,其中有23万移民需要外迁。

  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基尧曾在接受《瞭望》采访时坦陈,移民难度大,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投资放大、工期推迟的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张基尧的说法,原本的移民规划遵循的“三原”原则——“原规模,原标准,原功能”。“原来是个草房,就让移民在别处建个草房。原来路只有两米宽,就补偿两米宽。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补偿个草房也不一定能到哪里去建个草房,两米的公路现在连农机具都过不去了。这样一来,对原来的移民规划,需要重新调整编制。”

  郧阳籍作家梅洁,在她所著《大江北去》一书中真情写到,“我真切地希望,当清澈的汉水给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汉江未来模样

  在两位知名人士到过汉江后所留下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大致揣摩下汉江旧时的模样。

  诗人李白笔下的汉江,“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他所看到的,是汉江的洪水凶猛。

  汉水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汉”之说。汉江中下游,河汊纵横,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极易溃口成灾。江汉平原旧时流传民谣:汉江大水浪滔天,十年倒有九年淹。卖掉儿郎换把米,卖掉妮子好上捐。打死黄牛饿死狗,背起包袱天边走。

  如今,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丹江口水库加固加高,汉江中下游的抗洪能力,将由原来的20年一遇提高至100年一遇。

  著名学者、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其著作《中国科技史》里如此记述考察汉江心得:“汉水上游是古代盛地,国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中国的整个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通道。”

  李约瑟所看到的,是汉江连接南北贯通中西的航运功效。如今,汉江干流已被一座座大坝拦腰斩断,交通使命已近终结。在襄樊以上汉江河段,鲜见轮船航行。

  汉江水利水电集团水电开发部主任王仕民介绍,汉江干流陕西境内自上至下依次有黄金峡、石泉、喜河、安康、旬阳、蜀河、白河七级水电站,除“引汉济渭”的起点黄金峡大坝未开工外,其余已建成或正在施工中。

  湖北境内依次有孤山、丹江口、王甫洲、新集、崔家营、雅口、碾盘山、兴隆八座大坝,其中,已建成四座,孤山电站2006年开工至今未完成,新集、雅口、碾盘山目前均在展开建坝前期工作。

  未来的汉江,从上游黄金峡到中游兴隆,1000公里的江段上,将被人工分隔成15个大型水库,不足百公里就有一座大坝。仅襄樊市境内,便有4座,坝间距不足50公里。

  比主流开发更加密集得多的是汉江各支流。在十堰市博物馆的“南水北调”展厅,有一块“十堰市水资源分布及利用”的沙盘,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了十堰市已建和规划中的水电站项目。据该展厅讲解员介绍,十堰境内有水电站200多个。

  截止2006年6月的统计数据,陕西安康所在的汉江支流便已建成小水电站近400个。2007年,安康市水利局称,该市水电开发率已达到92%,和岷江等其他长江支流一样,汉江上游的水电开发已经深入到它的毛细血管。

  有专家表示,900多座小水电站,将汉江支流沟渠化、湖泊化,减弱其环境容量,带来诸多生态问题。而支流的烦恼,最终也将汇入汉江干流。

  1949年以来,中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改造山河运动,在半个世纪时间里成为世界水坝“超级大国”。中国目前拥有水坝8.6万座,占世界总量的52%。

  对人来说,没有别的什么东西能像大坝那样,被证明是把难以驾驭的水流驯服并变为财富的工具了。

  对河来说,自由是珍贵的,被拦截是痛苦的,但人难尽知河的生死苦乐。

  未来的汉江,会是什么模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新周报

更多关于 南水北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