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预计亚运会使广州城市建设提速5至1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6日00:15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第44期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第44期封面

  从国际“大排档”到国际“大都会”

  成就“广州梦”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邹锡兰 广州报道

  20年后,亚运会重回中国。这一次的主角,是广州。

  11月12日,一场“以珠江为舞台,城市做背景”的亚运开幕式在珠江的海心沙广场如约而至。于璀璨的珠江夜景之下,这场无可复制的开幕盛典将广州推向了世界。

  只是,此时,亚运会的历史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不再需要以这样一场体育赛事来展示一个新兴国家的自信与自强。

  但广州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舞台,来向世界展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的光荣与气概。而在许久之前,这个以海商立市的岭南文化重镇,一种将自己独具一格而又可彰显于世的民众意识形态加以宣扬的冲动,早已萌生。

  这个中国人曾几何时的寻梦之城,如今也在追求自己的梦想。

  不再是“全民亚运”

  1990年北京,在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于一个并不友善的国际环境之中,尚不富裕的中国,首次操办大型国际体育盛会。

  那时候的中国,几乎每一个人都在问:中国的未来该向何处去?

  “于是,第一次在家门口举办的亚运会突然唤醒了国人强国的意识,将整个国人的凝聚力都扭在了一起。”健力宝贸易有限公司特别助理陈维坚说,他有幸亲身参与了两届亚运会。

  20年前,健力宝公司以1600万成为了北京亚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指定运动饮料。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天安门广场点燃了火炬启动了传递仪式,那时天安门广场竖起了健力宝的广告牌。此后,再也没有一个企业能在天安门广场享受这样的广告待遇。

  陈维坚追随着健力宝跟着亚运火炬传递,走遍了大江南北,“相当激动,人们热血澎湃。”

  历时4年、投资20多个亿,这样的筹办规模显然无法与今日之广州亚运相比。因国家财力有限不能全部拨给,仍有6亿元的缺口。于是全民捐款,最终成了“全民亚运”的最直接形式。赛后统计,约有一亿多人次向亚运会捐献了资金和物资,集资总额达到了7亿元。

  终以举国之力,办成了“全民亚运”。

  20年后的广州已非昔日之北京。

  1989年,中国的GDP仅有15677亿元;而根据广州市市长万庆良预计,2010年广州就能跨入“万亿俱乐部”,这将超过20年前中国GDP的60%。

  凭借改革开放积攒起来的雄厚实力,广州无须民众捐款,以一城之财力已足以承办一届起点更高、规模更大的亚运会。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广州亚运会的总投资高达1200多亿元人民币。

  今非昔比。20年间,世界见证了一个大国的迅猛崛起。

  再一次,在自家门口,健力宝成为了亚运的赞助商。

  然而,经历了诸多挫折的健力宝已不复当年的辉煌。“时代不一样了,市场环境也不一样了,产品不断地更新,其他品牌在崛起,想要一步回到当年的辉煌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希望健力宝以一个年轻时尚的新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重新唤起国人对健力宝的回忆。”陈维坚说。

  回归珠江

  期望以崭新面貌面对世人的不只是健力宝。

  广州亚组委方面告诉记者,在亚运这个舞台上,广州也希望向亚洲和世界展示国家中心城市的崭新形象,提高城市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如何树立新形象?广州的焦点再一次回到了这座城市的母亲河——珠江上。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作为一个城市最后成型的时候,珠江穿城而过,围绕着珠江形成了广州经济发展的轮廓和脉络,那时候,很多银行、娱乐场所和文化设施都集中在这个地方,那些最美最重要的建筑都依江而建。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这个格局自始没有改变。

  “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广州一度失去了方向,我们放弃了珠江水域而向内地扩展,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忽略了古老的珠江,这让整个珠江显得有些零落和荒芜。”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的广州有新的格局和胸怀,在腾笼换鸟之后抓到了新的中轴线新的轴心,就是依托整个珠江。”

  从旧广州城的中轴线到现在新的珠江新城中轴线,整个广州版图不断扩张,经历了辉煌与落寞,又重新回到了珠江边来。她说,这是一个决策性的蜕变。

  亚运的开幕式“以珠江为舞台”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建议。

  现在的珠江又重新焕发光彩了。这座城市新的中轴线和新的城市中心被安放在这里。

  珠江新城沿江而建,在2003年之后,这座新城市中心的定位变成了中央商务区CBD,一条新的城市中轴线从燕岭公园开始,南经中信广场、天河体育中心,穿越珠江新城到广州塔作为终结点。

  广州塔“小蛮腰”婷婷玉立于珠江边上。它现在是世界上最高的观光塔,也因此成为了当前广州最耀眼的新地标。这座一向以低调、务实著称的城市以这样一种方式张扬着对“国际化大都市”的想象和野心。

  转化为官方的表述是:作为城市新中轴线上七大标志建筑的制高点——广州塔,因适应广州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举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赛事转播和传输的需要,向世人展示出广州走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决心。

  站在珠江北岸对着“小蛮腰”的地方,是广州歌剧院。附近还有广东省博物馆、西塔,它们被名列在珠江新城新中轴线上的七大标志性建筑中,代表着现代广州的新面貌。

  曾经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白天鹅宾馆成为广州市地标的时候,到去白天鹅喝早茶是件威水(神气)的事;到了九十年代,天河区的崛起成为城市新贵的象征,“到中信广场上班”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梦想;如今,“有钱就要投资在珠江新城”这变成了网上很多广州人的微博(http://t.sina.com.cn)心声。历任三届政府、规划设计15年的珠江新城无疑是亚运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根据广州市政府的规划,珠江新城中轴线及其周边还将建造起“广州东塔”等一大批标志性商业建筑,最终要成为“辐射华南、联通港澳、面向东盟、影响亚太的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中国经济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亚运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