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血荒年复一年出现凸显血液供需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13:31  央视《新闻调查》

  血荒

  解说:65岁的心血管病患者雷正义正在等待着一台手术,他的心脏患有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需要一次心脏搭桥手术来恢复正常的生活,手术已经推迟了三次,他正在等待着自己的第四次手术。

  患者家属:第一次排(手术)是10月8日,第二次又到10月14日,第三次还是血液不够用,没做成。

  解说:从10月8日到25日,这家医院先后有157个病人的手术延期,他是心脏外科18台延期手术中的最后一个。

  雷正义(患者):没有血,没有办法。

  解说:什么时候有1000毫升的血液?雷正义询问医生的问题问了五十多天,他的医生询问医院、询问血液中心、询问昆明。雷正义所在的昆明市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一家医院,在用血紧张期间,受到影响的绝不只是心脏外科。

  田玉芹(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因为产科本身就是急,急字就突出在血,就是出血,一旦大出血,再去找血,肯定来不及。因为我们科的情况太特殊了,真的是两条生命,如果血不够那是不得了的。

  解说:在用血紧张时期,有限的血液只能保障急诊妇产科等迫切用血的科室,其它日常的手术只能在这个计划之后延期,而对于有些病情来说,延期意味着对生命的威胁。

  张桂敏(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特别像我们心血管外科,对血液依赖性很强的这种,心里边很着急,因为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病人突然不行了,而病人每天查房,他们都以期待的目光看着你,都说大夫我的手术能不能排了,我已经等了很久了。像冠心病、心绞痛很厉害,等着做搭桥的病人,我们真是怕他突然心肌梗死就完了,当然我们没有发生过,但是并不等于将来不会发生。

  解说:76岁的罗朝恩就是在那段时间住进医院的,他是当时心脏外科接诊的年纪最大的重症患者。

  张桂敏:因为他随时可能发生猝死,随时可能突然死亡,所有手术前准备都好了,但是没血。

  解说:罗文强是罗朝恩的女婿,从9月15号岳父心脏病发作,送进医院以来他已经在医院等了足足一个月。

  罗文强(患者家属):每天就在医院等,都在希望医生说一句,可以,明天做手术,很焦虑。

  张桂敏:这种时候没有血的情况下,你不做比做还要好,你做了,万一下来没血,那你不就看着病人不行了,那怎么行?

  解说:从9月15日到10月15日,眼看着一个月的最佳手术期就要过去,此时,病房外陪护的家属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等待,罗文强和家人做了一个决定。

  罗文强: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只能我们自己捐。

  记者:你们家属多少个人献血?

  罗文强:我们家属献了6个,是9月17号,当时听到,我们就把这个(献血证),就是这个。

  记者:罗文强,这是您吗?你们当时献血的,这样一个想法是什么,想把这个血给老人家做手术用吗?

  罗文强:说自私一点,有这个心理。

  解说:直系亲属的血液并不适合亲人使用。但是根据医生互助献血的提议。罗文强希望通过家人的献血。让父亲在一次一次的紧缺分配中优先用血,尽快手术。

  罗文强:在10月20号那一天,跟血库协调以后,尽力为我们争取到了,才只是争取到了900毫升的血。

  记者:正常手术需要多少?

  罗文强:至少要1200毫升,还是有缺口。

  解说:三天以后,在库存相对缓和的情况下,经过血液中心的优先调配,罗朝恩得到了900毫升的血液。建议择期手术的患者家属进行互助献血是这一特殊时期解决用血的一种方式,但是,是否大多数患者都能以此来解决自己的用血难题呢?同样在病房里等待了一个多月的还有两岁的孩子朱奥运,在病房里,这个出生于北京奥运会当天而得名的孩子得到了医生护士们特别的关爱,而他的父亲朱学华却一直愁眉不展,作为父亲他已经竭尽所能,却无法为自己的孩子找到出路。

  朱学华(患者家属):我自己也是献了?

  记者:你自己献了多少?

  朱学华:300毫升,孩子的母亲是体重不够,不能献血。

  记者:当时也是想献血给孩子?

  朱学华:是的,但是光光我一个人献血又不够,因为我们在离这儿远,家乡的亲戚朋友又不能来献血。太远了,所以没有血。

  解说:朱学华的家远在丽江市宁蒗县的一个村庄,他在昆明很难召集到亲戚朋友来献血,孩子的择期手术一直得不到优先安排,在心脏外科的病房里将近一半的患者家属都参与了献血,但是在血液库存紧张的情况下,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分配血液的首要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优先,血液的缺失,成了困扰在患者家属和医生之间的一道难题。

  张桂敏:破天荒的,这么严重的情况,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么多年,20多年,在我印象当中没有这么严重的,这可能是第一次最严重的血荒。

  解说:从十月中旬开始,张大夫面临的问题在我国的五个城市同时发生,昆明、北京、长春、威海、南京相继出现血液告急,血液中心的血库缺血,导致医院用血紧张大量手术延期,媒体用一个醒目的词语来称呼这次事件——血荒。

  昆明市所有医院血液来源的唯一渠道是云南昆明血液中心,在十月中旬用血最紧张的时候,不断有各家医院的救护车呼啸而来,紧急申请需要的血液。昆明市每天的临床用血量约6万毫升,最低标准应当为这个数值的70%,将近四万二千毫升,当昆明市270多家医院一起来到这里申请用血时,血液中心以什么样的采血能力来应对这样的需求呢?

  杨通汉(云南昆明血液中心 主任):8辆采血车,我们正常情况下出去5个组,所以说我们能采到5万毫升左右,应该说大多数时间还能够达到,但是少部分时间还是达不到这个量。

  解说:杨通汉,昆明血液中心的主任,早在8月份的时候暑期采血刚刚结束,杨通汉就发现了库存吃紧的最初征兆,“十一”期间血液中心的全部采血人员就开始连续加班全天采血。

  杨通汉:加班加点,早出去晚回来,哪怕多采到一袋、两袋,还是十袋,能够拯救一个人的生命。

  记者:那个时候就是满负荷在外面采血了?

  杨通汉:是超负荷,不是满负荷,8小时工作制嘛,我们采血车的人经常一天12小时。

  解说:这一次集中采血后,让杨通汉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以后,10月18日,他们的库存储量不仅没有提高,而是跌到了最低点。

  杨通汉:库存最严重的情况,我们有几个血型只有几千毫升,几千毫升什么个概念呢?假如说一个产妇发生大出血,那么输2000毫升血是可能的,那么我们库存最紧张的时候,可能只能抢救两个病人。

  记者:整个昆明市吗?

  杨通汉:对。

  解说:2010年10月的这场血荒,让杨通汉感到了非同寻常的压力,然而,从事采血工作多年的他知道血荒在昆明并不是一条新闻。从2006年开始,连续几年有关昆明出现血荒的报道就见诸媒体,在每年的八月份和一月份前后,短期的血荒在这里重复上演,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全国开始全面推行“自愿无偿献血”,一直以来实行“计划献血”和“自愿献血”,两步走的采供血机构开始脱离计划献血的支撑,独立步入完全自愿无偿献血的时期,这一次蜕变,昆明准备好了吗?

  杨通汉:我们有时候尽我们的努力就可以克服了,但是有时候我们也无法预料,通过我们的努力是否能够度过去。

  记者:既然是周期性和规律性的状况,那么对于血液中心来讲,在过去对这种出现的这种可能性有没有一些预案?或者有没有一些解决应对的办法?

  杨通汉:深入到企业、部队、学校,去做一些宣传动员工作。

  记者:像类似的情况出现之后,像你们说到学校、包括工厂进行这样的一种动员进行献血是一种随机性的,还是一种制度性的会经常来做呢?

  杨通汉:作为我们只能说是随机性的。

  解说:随机性地寻找学校和单位应急献血,短期内的用血问题迎刃而解。每年血荒都会得到这样的解决,但是又会在下一年重演,血荒年复一年地出现着,矛盾越来越剧烈。

  这是10月18日,云南电视台在血液中心拍摄到的画面。

  李开红(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管理科科长):今天到目前为止,该发往医院的血已经发完了,那么目前整个库存状况就基本上是空的了,像B型血基本上就空了,只有三袋。

  解说:李开红是昆明血液中心血液管理科的科长,每年到了库存紧张时期她都会接受媒体采访,呼吁人们参加无偿献血在自愿献血的制度下,昆明血液中心正在匆忙地适应着新的现实,为呼吁人们无偿献血做出种种尝试。他们借助媒体来召集献血者,同时也在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质疑。

  杨通汉:实际上今年昆明虽然发生血荒了,但是我们采血的量比起去年并没有减少,比起前年那是增加了,我们采血的量保持在那个水平,但是临床的用量在不断地增加,所以说这个供需矛盾在扩大。

  解说:昆明血液中心采血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但昆明地区临床用血量被认为增幅更大,导致供求矛盾逐年加剧,对于全市唯一的采供血机构来说,自愿献血还没有发育成熟,新的问题却扑面而来。

  谢嘉鸿(云南省昆明市卫生局 副局长):确实医疗机构这一块的增长,我们很难控制,比如它开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项目,比如说器官移植,还有来自于更多外地的病人,到昆明省市医院来就诊。

  解说:谢嘉鸿是昆明市卫生局的副局长,他向我们提供了昆明市医疗机构的相关数据,昆明市血液中心承担着全省40%的医疗临床用血,昆明像每一个省会城市一样集中了全省的医疗优势,也就是从2009年开始,昆明市卫生局对日益增加的,用血量有所控制,他们要求医疗机构超过1500毫升的用血申请必须通过卫生局的批准后,再让血液中心安排。在这项刚刚开始的不完全统计中,市级医院有40台手术超过常规用血量,其中大部分为超过5000毫升的器官移植,而省级医院的大量用血申请没有记录,在这种背景下昆明市的临床用血,在多大程度上高于采血数量无从考证,由于供血来源的唯一性,所有的医院只能量入为出,我们只能从越来越频繁的用血紧张来窥见血液供需之间的失衡。但是,面对持续几年的相同问题,我们的疑问是几年来如何让采血量跟上用血速度呢?

  杨通汉:现在人力资源的缺口是一个大问题,按照我们现在的采供血量,应该给我们的编制是240人左右,但是我们现在大概还缺100多人。

  记者:如果人员配备到位的话,按照编制你觉得能够应对现在的状况吗?

  杨通汉:能够改善,假如说现在我有8个采血组,那将来我可以有10个采血组,10个采血组哪怕是一个采血车,每一天都采20袋血,那么也能解决问题啊。

  解说:工作量增加了十倍,而工作人数没变,这是血液中心认为他们难以胜任供血紧张状况的一个原因。从2006年到2010年,昆明血液中心在原有四台车的基础上,又增加到了八台采血车,但是因为人员限制只有五个采血车同时使用,昆明市的采血全部依赖于这五个流动采血车和血液中心的固定采血点。从2005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建设献血屋来补充流动采血车的不足,多次出现血荒的昆明也在那个时候递交了申请。

  杨通汉:要建献血屋这个事情肯定是靠血液中心是建不起来的,我们还得依靠政府。

  记者:你们这个报告曾经打过是吗?

  杨通汉:打过。

  记者:什么时候?

  杨通汉:三年前。

  记者:三年前?

  杨通汉:对。

  记者:打出去的回应呢?

  杨通汉:没有回应。

  记者:那有没有反馈,原因是什么?

  杨通汉:原因可能他们在协调之中吧。

  记者:三年的时间已经够长了,这个协调要用这么久的时间吗?

  杨通汉: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

  解说:在外部需求增加,而自身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昆明血液中心认为自己开展自愿献血的道路举步维艰。在十月中旬,处于新闻风暴中的血液中心对外公布了一条信息,去年年末,昆明市十几所大学搬离市区是导致主要献血人群流失,造成昆明血荒的直接原因。

  记者:昆明血液中心人员告诉我们,在昆明无偿献血的主体是大学生,但是今年由于大学城的搬迁以及暑假的原因,在今年9月份和10月份,昆明大学生献血量急剧下滑,这是造成了昆明今年血荒的最主要原因,如今为了方便大学生们献血,采血车要开到大学城进行采集,今天我们也将随着采血车一起到大学城进行调查。

  解说:大学城位于昆明市东南的呈贡区距离市区三十多公里,从血液中心到达我们要去的目的地云南大学,车程一个多小时。

  记者:大学城是什么时候开始搬迁的?

  杨国庆(云南昆明血液中心采血科科长):大学城是从2009年起陆续搬迁的,去年开始的。

  记者:今天和学校已经联系好了吗?

  杨国庆:今天联系过了。

  解说:杨国庆是血液中心采血科的科长,按照他的介绍,在血液中心每天派出的采血车中固定有一辆车是去往大学、职业学院等学校,有三辆车是去往位于昆明市人口密度大的繁华街区,另一辆车去往城市周边的郊区流动采血。

  杨国庆:一个学期会组织一次或者两次,跟他们联系,联系他们的话,他们同意,我们组织好就过来了。

  解说:从早晨采血车开进校园到晚上六点,在昆明少见的阴冷天气里十几个学生在低温中排队,等候献血。

  记者:以前献过血吗?

  云南大学学生:没有。

  记者:这次为什么来献血呢?听了他们宣传还是……

  云南大学学生:觉得就想来,忽然就来了。

  记者:因为什么原因献血?听到动员还是宣传?

  云南大学学生:是听到他们有人要去献,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想来献。

  记者:就是这种氛围下?

  云南大学学生:人家献血车来,感觉自己血挺多,献一点。

  记者:如果采血车,不是在学校里来采的话,在市区有流动采血车的话,你们会去吧?

  云南大学学生:可能不会故意去。

  云南大学学生:不会主动去,应该不会。

  记者:因为什么原因?是因为路途的原因吗?

  云南大学学生:主要是也没有那个意识去献血,都是碰到的话就去献,只不过是要有那个机会,要碰到献血车。

  记者:不会刻意的?

  云南大学学生:对,不会刻意的。

  记者:可能现在这样的一种氛围,大家献血愿望也会唤起一些。

  云南大学学生: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