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上海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专题 > 正文
上海大火消防检讨
法治周末记者 李恩树
11月22日,“11·15”上海大火的“头七”,十多万人自发到事发地静安区胶州路献花祭奠。大火肆虐后的教师公寓只剩下黑色的骨架,在这栋黝黑的高楼面前,大火带来的悲痛正以几何级数累加。
然而痛定思痛,继央视配楼大火之后,上海火灾再次为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
火势蹊跷
上海大火之后,北京市西直门消防中队马上组织了会议研究讨论。
在看过媒体的报道之后,包括队长张永在内的大部分消防官兵最直接的感受只有两个:“火很蹊跷”、“很难施救”。
不同于以往从内部烧起的大火,在胶州路728弄这一塔式建筑中,大火由外部迅速点燃,由外部攻入大楼内部,“只要窗户开着,大火就能通过窗口的窗帘蔓延而入。”张永说。
同样对火情感到意外的还有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所长卢国建,他在第一时间观看报道时,感觉大火轻易通过了建筑中的“防火分区”,火苗得以满楼飞窜。
卢国建所言“防火分区”,为传统建筑中由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等构筑的相对密闭防火空间,理想条件下,发现大楼其他部位起火后,如果居民迅速关闭防火门窗,并进行有效地封堵,一般烟火很难进入封闭的防火空间。
但上海大火打破了卢国建及张永的常识思维,大火从外部攻入内部,轻易突破防火分区,被困居民难以有效避难。
“这是个新问题。”卢国建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1995年由公安部主编、建设部批准施行的,在2005年时曾做过修订,关于高层建筑的防火标准、规范以前多是考虑建筑物内部如何防火,“却很少意识到外部防火的问题”。
记者在北京采访的一些消防官兵根据自身的经验也认为,受困人员多采取封堵门窗的方式等待救援,而在一般的火灾操作中,这些等待救援的人员多数生还。
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武志强曾亲自督战过一起火灾救援,当时一栋6层高的居民楼一楼楼梯间起火,浓烟顺着楼梯间迅速上升。6楼的一户人家3口人选择沿楼梯向下逃生,结果在逃至接近一楼时,全部死亡。而其他居民全部选择封闭家中门窗等待救援,最终全部生还。
“火灾是千变万化的,也要根据不同情况作出正确判断。”武志强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外部起火的高层民居显然是一个特例,大部分被困居民显得慌乱无措。有媒体报道,曾有几名工程师选择留守家中,等待救援,结果全无生还。反倒是一些向下逃生的居民,和一些通过脚手架向下爬的居民得以获救。
上海大火过去一周多时间,一直关注新闻报道的卢国建,始终没有看到有被困居民利用防火栓自救,“这非常遗憾”。
“也暴露出对普通民众的消防安全培训、教育都不够,民众消防意识不强。”卢国建说。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有条件性地规定了只设一个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但消防人士认为,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自然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对高层民居。有上海火灾中侥幸逃生的幸存者就曾斥责大楼设计师:“为什么不设计两个对称的通道?”
又是聚氨酯泡沫
据调查,事发大楼当时正在实施今年静安区政府“实事工程”———节能综合整治项目。而为了达到国家建筑物节能减排的标准,“穿保温衣”即是在外墙刷保温材料被视为一种常用做法。
而这种外墙保温材料实际上就是聚氨酯泡沫,由于相当易燃,这种化学物质在国外被称为“固体汽油”。
可以想象,事发大楼正在穿一层“固体汽油”做成的“棉袄”。起火后,“棉袄”被迅速点燃,大楼短时间内即被火焰团团围住,这也是大火“相当蹊跷”的主因。
而其他一些易燃材料如尼龙网、竹片板均助燃了火势。张永曾见识过竹片板燃烧时的可燃程度,他举例说,南方农村人家生火煮饭往往用竹片,是因为竹片耐烧,两片竹片就同一大摞木柴相当。
致命的还不止如此。除火焰产生的黑烟容易使人窒息身亡外,聚氨酯泡沫燃烧还会产生大量毒性气体。卢国建所在的研究所曾做过实验,聚氨酯燃烧时产生大量有毒黄色烟雾,吸入少量便足以致命。这和沙发中常用的材料化学成分类似,而沙发一直是消防部门灭火的重点。
公安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有全亚洲最大的高层火灾试验塔,高40多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就在一个月前,卢国建们刚刚进行了几组外墙保温材料的易燃实验,实验完成后,卢国建“感觉问题还是挺大的”。
实际上,2009年的央视配楼大火就是起因于外墙装修材料起火。在那次大火之后,公安部即和住建部出台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卢国建称,规定出台前反复征求了许多专家的意见,“目前看来,这部法规可能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经对建筑外墙的防火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规定要求,外墙装修使用电焊时,应由防火毯保护聚氨酯泡沫。另外也要求泡沫要达到燃烧性能等级B2级。
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已经派研究员到上海现场研究调查,“等带事发材料回来之后,通过检测,便可知上海此次有无违规。”卢国建说。
据公安部消防局一位人士透露,这些在建的、重新装修的项目需要报相关部门审批,其中包括消防部门,材料的防火性也需要鉴定检验。但是外墙装修材料的审批规定并不是太明确,有的地方查,有的地方不查,欠缺规范。
针对上海大火之后暴露出的新问题,公安部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管理组设在四川消防科学研究所。卢国建称,目前其研究所正在进行相关调研,国家也会逐步完善相关法规。
扑救高层建筑火灾面临多重困难
访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副局长武志强
法治周末记者 李恩树
上海“11·15”大火之后,高层建筑消防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火灾也暴露了在建高层建筑中的安全标准、施工材料审核、防火规范、灭火施救措施等方面的漏洞,《法治周末》记者特此专访了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主管灭火救援的副局长武志强。
《法治周末》:上海大火事件酿成死亡58人、多人受伤的惨剧,作为消防部门领导,您如何看这次火灾?
武志强:上海大火之后,我们也在关注。虽然事发大楼不算太高,但救援难度确实很大。首先,大楼本身被众多可燃材料包围。在消防队伍到达时,大楼已经整体燃烧,再加上当天有风,这些都助长了火势,也成为扑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第二个难点,在于大楼周边的道路并不是很宽敞。从现场图片来看,一些举高车和大功率的水车都是在小区外围周边地带,所以上海有些高性能的车辆装备派不上用场。
楼内大量人员被困也成为施救的另一个难点。消防队员到现场后,面临着灭火和救人两项任务,且必须要同时进行。这时大楼已经立体燃烧了,此时进入大楼非常危险。一部分消防队员救人,还要分出一部分人控火。如果不控火,会影响救人,这比纯粹救火要复杂得多。
此外,这次上海火灾有些不同于以往的特殊点。常见的高层建筑火灾多是从内向外烧,由一个房间起火引起的火灾居多,但这次的火灾是反方向的,由外向内燃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蔓延成灾。
《法治周末》:有人质疑上海消防在此次火灾中的出警速度,在处理如此规模的火情时,出警需要多长时间?
武志强:按照执行条例的规定和我们的战斗准备,一个消防中队从接警到出动(消防车开出车库),时间要控制在1分钟之内。但到场的时间却要视交通情况而定,法律上也没有明确规定多长时间必须到场。我们在队站建设的规划上有一个参考值,一般在4至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要设一个消防站,在理想的交通情况下,可以在5分钟之内到达辖区的边缘,这就是业内常说的“5分钟”。但目前在全国的任何一个城市,由于建站、交通等多种原因,到现场的时间很难被严格控制。
《法治周末》:上海大火也暴露出了在建工程或翻新修缮中的建筑防火问题,包在外墙的保温材料以及装修中的防护网等建筑材料都是易燃物,为何在这个方面成了监管的黑点?
武志强:按照北京的规定,里面住人的建筑原则上不允许施工,上海这种翻新装修很危险。对于装修材料,原来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自从央视配楼大火之后,国家出台了一些规定,要求尽量选择难燃或者不燃的材料,施工之前也需要报相关部门审批。但是对于外墙材料,现在依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我们也有专门的鉴定机构,对建筑材料检验鉴定不合格不能使用。实际上,高层建筑的火灾大部分发生在在建期间,建好之后发生火灾的几率小得多,央视配楼大火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