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大火反思:预防在建建筑火灾成消防课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5日00:03  新民周刊
上海10万市民自发前去吊唁逝者 上海10万市民自发前去吊唁逝者

失去亲人的市民,万分悲痛 失去亲人的市民,万分悲痛

  一把大火烧出的反思

  唯有将所有疑问解开,才能告慰亡灵,慰藉生者。

  首席记者/杨 江  特约记者/包 蹇

  所有的“上海心”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都奔向同一个方向——胶州路728号。

  上周末,上海为在“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的遇难者举行了花祭,十多万民众从各处赶来,吊唁的人群绵延三四公里。胶州路728号被菊花簇拥,哀伤与感动在这里汇集,时至今日,每天仍不断有市民持菊花前来吊唁。

  周日祭奠的人群中,记者遇到一名特意带队赶来吊唁的企业老总,在鞠躬、献花后,他要求所有的员工在728号前一字排开,凝望这栋被烧焦的28层高楼,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日常工作中安全管理是否到位。

  11月22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表示,上海建筑市场表现出的混乱现象以及监管不力,是造成“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深感内疚和自责”。

  为永远铭记此次事故的惨痛教训,上海考虑把11月15日设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日。

  火灾已经过去一周,善后与追责工作正在进行,围绕这场大火的追问与反思也在延续。

  大火为何总是发生在

  在修在建工程?

  引发胶州路大火的直接原因现已查明是正在进行外墙节能保温改造工程的无证焊工在脚手架上操作电焊不当引发大火所致。肇事焊工在火灾发生后没有采取扑灭措施,直接逃离现场,将楼内的居民置身火海。

  记者采访了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他历数了近几年多起触目惊心的高层建筑大火,发现大火大多都是发生在在建、在维修工程。就在胶州路大火前两天,被一把大火焚毁的清华学堂当时也正在进行修缮工程,去年2月发生大火的央视配楼也是正在建设中,去年4月南京中环广场的大火,起火原因与上海胶州路的这场火灾也是极其相似——电焊焊渣。

  据统计,高层建筑施工中发生的火灾占整个高层建筑火灾的85%以上,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火灾、北京央视大楼火灾、哈尔滨360火灾,都是在建建筑火灾。

  “电焊的焊渣,已经数次成为肇事元凶!”这名专家表示。大火扑灭后,有消防专家曾进入胶州路728号楼内,他告诉记者,胶州路的火势,已经使该栋大楼成为“炉膛”一般“立体燃烧”,专家在底层民居看到,可燃物均已燃尽,这种火灾,建筑的火灾荷载、高度、火场需要的供水,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现有的消防条件。

  上海消防研究所的这名专家表示,近年来国内在建工程急剧增加,临时建筑物布局、施工材料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方面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火灾,而且,在建建筑工程火灾燃烧猛烈、蔓延迅速,易形成立体火灾。

  他们的一份分析报告这样陈述: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墙体外部保温墙面、门窗没有封闭、上下左右贯通,建筑内部堆积大量可燃建筑材料,施工脚手架上竹排或木质的跳板、防护网等均为可燃物。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便从着火点向上部迅速蔓延,特别是利用聚氨酯泡沫制成的建筑外墙保温板,使火势在急速向上方蔓延的同时也向下方蔓延,且燃烧速度很快。此外,上部燃烧的碎片飘落下来,又能快速引燃下部的脚手架上竹木质跳板和其他可燃物。在建建筑工程一旦发生火灾突出的特点是,建筑内部的可燃物起火能引燃外部的脚手架,脚手架燃烧能快速引燃内部的可燃物,因此不论什么部位起火,都能迅速连锁反应,形成立体的“冲天火柱”。

  同时,在建建筑工程防火功能薄弱,难以控制火灾发展。在建建筑工程没有自动报警与水喷淋系统,绝大多数也没有设置临时供水竖管。火灾发生后,建筑没有防火分区,没有卷帘、防火门等分隔设施,难以控制迅猛发展的火势。

  不过,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专家也提到,上海国际环球中心在这方面是个特例,该建筑的供水竖管随着建筑高度的上升,也随之上升,值得推广。他们建议,应系统地开展对在建建筑工程火灾的预防与扑救对策的研究。在以往对火灾预防、灭火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并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应对措施,尽可能解决消防队伍在预防和扑救在建建筑工程火灾中遇到的相关难题,有效抢救生命和保护国家人民财产。

  胶州路起火大楼的脚手架上其实也悬挂了四五组灭火器,每组两个,但这些灭火器并没有使用,事实上,这种小型灭火器在大火面前根本就无济于事。

  为此有消防专家建议说,类似胶州路这种修缮工程,就应该设立专门守望的人员,在楼顶或地面,随时观望,一有情况,立即打开水阀,架设水枪灭火,即可避免“火烧连营”。

  是设备不足,还是配置不科学?

  在高层火灾的现场,如果没有足够高度的举高消防车,常常无法从外面用水枪灭火。因此,国内不少地方近年也进口或拟进口举高车,但专家认为,装备的“长高”速度本身远远跟不上楼宇的长高,50米以上的高层应立足于建筑消防设施自身,立足于自救。而拥有最高的举高车,代价高昂,使用并不尽如人意。如此昂贵的“装备秀”大可不必。

  据介绍,上海有一辆从芬兰进口的工作高度90米的举高车,浙江杭州有进口可到达101米的,沈阳也有101米的,网上搜索新闻“进口举高车”,不仅可以发现国外生产商的介绍,也多有各地城市引进“某地第一高”的消息。

  超过68米的举高车,费用就达到1000多万元,100米左右的,费用达到2000多万一辆。而事实上,这类举高车由于自身过重、过长、过高,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常常无法拐弯、无法停车,甚至不能进入小区。

  消防专家告诉记者,南京曾经进行一场消防演习,进口举高车经过在市区路面的两个半小时折腾,才到达火灾现场。大型举高车出动,甚至需要一辆车先跑一趟侦察路线,才能动身。因为出动不便,不少城市的举高车甚至连一次都未曾参加实战。

  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中国不少大城市的消防装备,甚至已经让美国的同行“相形见绌”。

  然而,消防专业人士以及专家普遍都认为举高车不应盲目进口“攀高”,应该考虑国内的城市实际使用需要,合理配置。在装备更新之外,更应该关注的是装备和人员的合理科学配置。因为即使有最好的装备,没有能够使其运转的各方面条件,也形同虚设。

  一辆昂贵的进口举高车的费用,就可以设置一个消防站点,保障一方平安。专家建议,一些特大型城市,应该考虑更加科学地配置消防人力物力,比如,在高楼密集的区域,站点的设置密集度,就应该高于国家标准。

  各地也应该根据实际,按照不同的区域的实际情况,提供更加合理的消防配置:在化工企业多的地方,应该多配置灭油灭火的装备;在高层云集的区域,多安排举高车,云梯等。要统一规划,合理配置,做到实用,有效。

  专家指出,消防力量的布局,我们已经走出“从无到有”,现在应该做到“配置合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上海 火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