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道孚草原防火办无经费编制 灭火主要靠拖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03:30  新京报
甘孜军分区独立营战士演示扑火过程。他使用的,就是当地的主要灭火工具“塑料拖把”。 甘孜军分区独立营战士演示扑火过程。他使用的,就是当地的主要灭火工具“塑料拖把”。

昨日,四川道孚居民送别在救火中牺牲的平民。本报记者 秦斌 摄 昨日,四川道孚居民送别在救火中牺牲的平民。本报记者 秦斌 摄

  一场草原大火,导致22名救火人员遇难,很多道孚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四川道孚县,平均每年都有五六场草原火,但从没烧死过人。

  约70度陡峭山坡的特殊地形,长期干燥的天气,加上突如其来的强劲旋风,多个特 视频:四川道孚草原火灾目击者讲述扑救过程 来源:CCTV新闻频道 殊与偶然的因素在12月5日相遇,导致了这场死亡惨重的悲剧。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当地设有多个防火灭火责任部门和单位,但扑火主要靠铁锹、塑料拖把等落后原始的工具,县草原防火办这样的防火部门,只是一个存在于纸上的机构,没有经费和人员编制。

  大火后,农业部拨付给设在道孚县农牧局的县防火办369万元,用于购置防火防备和培训、宣传等。

  一分钟吞噬22人

  这场致22人遇难的草原大火,从发生到结束,只有一分多钟。

  这片山地草原,距离道孚县鲜水镇孜龙村只有几分钟的车程,人们把这里叫呷乌沟。

  这是两面相邻的山坡,中间被一条泥石流冲刷出来的山沟隔开。山坡上,长满刚刚没过脚踝的杂草。山沟里,水分相对充足,灌木和杂草有一人多高。

  呷乌沟,距离甘孜军分区独立营营部,开车不到二十分钟。

  12月5日,独立营的营长和副营长,去成都送退伍老兵,教导员李列在营部留守。

  根据独立营军官的回忆,当时有战士在院里看到山上冒烟,向李列报告。

  中午1时许,独立营大院里响起紧急集合号,包括李列在内的62名官兵迅速集结,乘车向呷乌沟进发。

  车停在山脚下,62名官兵跑步上山,赶赴火灾现场。

  与独立营前后脚赶到的,是当地道孚林业局、农牧局、乡镇干部群众,还有道孚林业局的121名救火人员。

  此时,只有一面山坡着火。在183人一个多小时的扑救下,下午2时30分许,大火被控制住,现场只有零星余火。

  3时10分许,突然,一阵强劲的旋风刮起,余火被吹起并迅速向山沟蔓延。

  独立营三连四班班长侯小伟回忆,大约只过了一分钟,整面山坡便被烧成一片焦黑。

  12月7日,道孚县首次发布此次火灾通报,22名在山坡和沟底清除余火的官兵和民众遇难。

  不可思议的死亡

  这是一场让道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灾难。

  王智晶,1997年参加工作,现任道孚县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办主任。从参加工作开始,他就成为县林业局打火队队员。

  在王智晶的记忆中,每年他都要参加火灾扑救。然而,13年的打火经历,王智晶还从未见过火烧死人,只是偶尔会有打火队员不小心摔伤或者崴脚。

  “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草原火能烧死人?”12月8日,道孚县农牧局副局长四郎生根说。

  “往年的火灾,有远大于此次的。”道孚县鲜水镇副镇长布姆确记得,当地曾发生过一次大火,连续烧了1个多月。

  但在所有人的记忆中,频发火灾的道孚县,以前无论多大的火灾,都没烧死过人。

  8日上午,四郎生根陪同四川省农牧厅的官员和专家,到了火灾现场。专家测量发现,导致22人遇难的火灾现场,坡度在61度-74度之间。

  曾在道孚林业局工作27年、担任11年防火办主任的缪剑斌分析,在如此陡峭的山坡上,山草非常干燥,对面山坡上刚刚发生了一场大火,空气温度极高,燃点很低,一点火星就能引燃整面被烈火炙烤过的山坡。

  不过,仅仅是特殊的地形,并不足以酿成惨剧。缪剑斌说,两面山的山沟正好对着鲜水河,河风吹来,引起冷热空气的急剧对流,形成旋风。

  强劲的旋风,将余火吹燃,并扯着火势迅速席卷了陡峭的山坡。

  “这是一个意外,除非是未卜先知,谁也预料不到这种情况发生。”四郎生根说。

  火灾频发与全民防火

  道孚县火灾频发,是众所周知的。

  道孚县林业局在2010年森林防火工作总结中称,该县过去因祭祖、野外烧杂、烧田埂等生产性用火,引发火灾较多。近年,因管理和宣传,上述发火原因减少,但野外吸烟、高压线断落、小孩玩火等,引发的火灾比例逐年上升。

  每年从11月1日起,到次年的5月31日,当地进入防火期。林业、农牧等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防火。

  在道孚县,专门设置的防火部门至少有三个。

  县林业局有防火办,防火指挥部办公室也设在县林业局。防火办下设有3个打火中队,有78人的专业打火队伍。

  道孚林业局,过去是军工企业,现在是甘孜州属的国有企业,也设有专门的防火办,并下设多个打火队。

  缪剑斌介绍,县林业局负责部分国有、集体林地,而道孚林业局负责管护道孚境内绝大部分林地的防火和灭火。

  此外,在道孚县农牧局,也有专门的防火办。县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该局,职责主要是负责草原防火和灭火。

  在四郎生根2年多的农牧局副局长任期里,道孚县林业局、道孚林业局多次帮他们扑救草原火,农牧局也曾多次帮他们灭森林火。

  “在道孚,不管是什么火,只要发生火灾,大家都很默契地相互配合。”四郎生根说。

  而作为部队的独立营,也经常会参与帮助地方灭火。副营长徐勇介绍,过去该营多次率部救火。平时营长在的时候,都是营长亲自指挥。

  除去这些,在道孚,还有一队森林警察,这是一支正规的救火武警部队。

  12月8日下午,道孚县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楼40号病房里,罗尔布躺在床上。他,在12月5日救火时被烧伤,右臂外侧烧伤,属轻伤。

  48岁的罗尔布,是鲜水镇孜龙村的村支书,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和村民们参加过多少次山林救火了。

  “很多村民有宗教信仰,觉得山火会烧死很多动物,这是大罪孽,所以只要有火灾,都会自发来救火。”罗尔布的哥哥翁吉说。

  落后的灭火装备

  一张纵横交错的全民防火大网,却未能保持道孚县零死亡的灭火纪录。

  这其中,灭火装备原始落后,是一个重要原因。

  独立营三连四班班长侯小伟介绍,12月5日,火灾当天,该营62人的灭火队伍携带的灭火工具,主要是塑料拖把、水桶和铁锹,还有数量不多的防毒面具。

  而罗尔布赶去救火时,拿的是家里的扫帚。灭火过程中,扫帚被火烧坏,他脱下身上的衣服沾水后,绑在木棍上,继续扑火。

  道孚县林业局打火队队员王智晶介绍,当日该局出动的30多人打火队,携带的灭火工具主要是“2号工具”。

  “我们把绑着塑料片或钢丝的‘拖把’,叫做2号工具。”缪剑斌说,他在道孚林业局防火办期间,灭火也主要是用这个“拖把”。

  12月7日,在独立营大院,记者看到了他们最主要的灭火工具:一根比大拇指略粗的钢筋上,绑着20多根长30厘米的塑料片,看上去像个拖把。灭火时,扬起“拖把”,用塑料片拍打着火的地面。

  缪剑斌介绍,道孚县日常灭火,基本是靠这些最原始、简单的工具。在道孚,只有森林武警配备有稍微先进一点的风力灭火机和灭火弹。

  但12月5日,22人死亡之前,森林武警并未携带仅有的先进装备赶到现场。

  “草原火灾,在我们这里司空见惯,而且开始过火面积也只有500亩,根本用不着动用森林武警。”该县一名县委常委解释称。

  12月7日,火灾发生两天后,道孚县官方发布消息称,该县通过六项措施抓实冬季森林防火工作。其中一项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防扑机制。

  所谓的防扑机制是:调整充实一支80人的森林消防应急队伍,配备服装、橡胶拖把、水壶、灭火弹等,各村分别建立了一支不少于50人的义务扑火队伍,建立完善森林火灾联防联勤机制。

  纸上的机构

  昨日,道孚县农牧局办公楼下,挂着一块油漆斑驳的牌子,上面写着:道孚县草原防火办公室。

  四郎生根介绍,县草原防火指挥部指挥长,是分管农牧局的副县长兼任,副指挥长是县农牧局局长。指挥部下设的办公室,就设在农牧局。

  “这是一个没有经费,没有编制的机构。”四郎生根说,在道孚县,草原面积达625万亩。正常情况下,草原防火办应该有专门的经费、人员、物资储备仓库,还应该有指挥车、运兵车等装备。但道孚县草原防火办,却是一个存在于“纸上的机构”。

  在道孚县林业局,也存在同样的尴尬,防火任务重,经费却严重不足。

  “国家下拨的森林防火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地方财政困难,无力承担防火经费,影响森林防火工作的正常开展。”道孚县林业局做出的2010年森林防火工作总结称。

  资料显示,道孚县是一个贫困县。2008年,道孚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8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73元。

  这场伤亡惨重的大火,终于令道孚县受到了重视。

  12月7日,农业部决定拨付道孚县农牧局369万元,用于防火。

  当地一名知情人士介绍,按照计划,道孚县农牧局将用109万,用于购买风力灭火机、服装等灭火设备;110万用于购买一辆指挥车和一辆运兵车;剩下的150万作为工作经费,用于农牧民配合、防火宣传、维修物资储备库等。

  “现在终于重视了,可是死了这么多人,拨再多钱我都高兴不起来。”道孚县农牧局副局长四郎生根说。

  火灾发生后,道孚县纪委已开始调查县有关部门是否有渎职的行为。目前。四郎生根和他下辖的草原站站长,相继被纪委请去谈话。

  本报记者 褚朝新 四川道孚报道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四川 火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