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新闻调查》专题 > 正文
解说:从这家作坊继续往前走,是一个村庄,看上去,这里全村就是一个木屑加工厂,拉木屑的货车司机见我们在拍摄,赶忙用身体遮住了车的牌照。这么大辆的木材需求从哪来呢?在连接两县的乡间公路上,我们正好看到一辆装满木头的农用车向这些木屑作坊驶来。
记者:这些树往哪儿送?
村民:就这个地方加工厂。
记者:前面的木屑加工厂啊?
村民:对。
记者:你砍的啊?
村民:自家的。
记者:即使是房前屋后是不是也有要求?是不是也要有证才能砍?
村民:对,一定得要手续。
记者:那您这车有手续吗?
村民:我这车……
记者:有手续吗?
村民:也没有手续。
解说:这一车木材多是未成材的幼树,我们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数量,已经超过了500棵,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追究起来已经够刑事处罚的标准。
记者:那这样运过来,这路上没人检查啊?
村民:是这样。
记者:有没有?有没有人?
村民:没有,没有人检查。
记者:如果有人检查是不是也不行?
村民:如果有人检查,还是要二毛钱。有人检查多少给他几个钱。
记者:谁检查呢?一般在这路上。
村民:在这路上好像是林业。
记者:林业?
村民:要几个钱他就放你走了。
解说:这位村民说这些木屑加工厂已经存在了十来年。
记者:这些加工厂都是有执照的吗?
村民:都是违法的,不断搞就是搞不下去。
记者:您因为一直在桐柏住,然后山上这个状况这几年有什么变化没有,这个树?
村民:好像变化很大。
记者:您指什么?这个变化是指什么?
村民:变化是少了,少了很多。
解说:那这样的状况作为主管部门的林业局是否了解呢?
段炼:这里面的关键还是利益驱动。
记者:有没有实际的一些有效的措施?
段炼:这个成效已经见了。
记者:成效是指什么?
段炼:咱们办林业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宗数、起数,每年办了多少起,抓捕了多少林业行政刑事案件这些人、人员,这都能够说明问题了吧?
记者:怎么这些数字能够说明问题?
段炼:这一块,你还是采访一下,我们分管这一块的领导说一说,好吧。
解说:段局长是林业局的常务副局长,也是林业局委托他来接受采访的。
记者:县里对盗伐之后的这部分林地有进行过补种吗?
段炼:有,好像有。
记者:有?
段炼:对。
记者:在哪些地方?
段炼:在哪些地方要问植树造林另外几个股室了。
记者:您也不知道?
段炼:那属于业务上这一块的。
解说:从2000年在桐柏承包林地开始,李鹏见证了十年来这茫茫桐柏山上盗伐的兴起和变化。
李鹏:2006年到2008年,这三年时间偷树高峰期。
记者:那是一个什么状态?
李鹏:就桐柏县来说吧,运输车辆甚至上千辆,就在整个桐柏县的林区乱哄哄的。
记者:这不就是公然地抢吗?
李鹏:就是公然地抢,不叫偷了,不叫偷,偷是个很谨慎的东西。
记者:近几年来,是不是又有一个新的行业,就是这个古树、大树的交易?
李鹏:不是近几年,它早在2002年,桐柏就开始建古树园了,但是那个时间规模比较小,它真正的高峰期也是在2006年到现在。
记者:原来那些毁林的方式,基本上砍别人造好了这些林子,古树交易或者大树交易就等于把目标又瞄向了那些原本野生在山林间的那些成百上千年的树。
李鹏:一开始就是本地就在桐柏县挖,后来发展到周边湖北,特别是十堰、襄樊、恩施这些区域。
解说:古语称“淮水汤汤,可以濯缨”的桐柏山还有保存较好的林地吗?我们听说一个叫王成华的老人的3000亩保存较好的山林,那原本是桐柏山应有的面貌,我们决定前往。车到山下,又步行三公里后,我们终于到了大山深处老人的家。
至今,老王家还不通电,他已经在这住了47年,为的就是守住这片林子。
记者:一家人住这儿孤单不孤单?
王成华:习惯了,习惯了,就是没电这是我最大的困难。有啥事电话,没电都打不成。
解说:当年,老王承包这片林子为的是给儿女留些财富,但2005年,林权改革后这片林子被划归了国家公益林,他已经不能再砍一棵树。
记者:养了二十多年这个树,是可以砍的时候了,然后划成公益林了?
王成华:对对,就是。
记者: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其它的山上那树都没了呢?
王成华:就是啊,这就是难说的了。自己痛苦的地方,你算问到正痛苦的地方了,我这就算是栽树、护树就是一辈子,可惜一辈子不见效益。人家就是说,别的你看都放光了,山也砍完了不也是过么。但是,我这过得毕竟心里还是痛快的,论说还是痛快。
记者:怎么说?
王成华:自己理想达到了。
记者:什么理想?
王成华:树护起来了。
解说:即使是不通路,老王的林子也是时常有偷树贼光顾。
记者:现在人家是不是觉得,你这片林子谁都看着眼馋了?
王成华:确实是这样,馋得还很呢,一棵树有的就花几十万。有很多(人)就说:老王,你成天护树护树,你做棺材要得了吗?都是这话,你也听不惯,但是我是什么都不计较,我说并不是谁说我死我就死了,我这山上的树,那就是我的命,我儿女的命都在这儿。
解说:几十年来,老王每天都上山巡逻,在盗树最猖獗的时候,老王让大女儿去了少林寺学武来护林。
如今,五个子女都已成家,并都相继下山,可是老王还坚持守护着这片山林。
记者:看到挖这个树的时候,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王成华:那时候心里最可怕了,很多树在林子里头挖一棵,这一棵算是消失了,永远这个茬不会再有的,就是这样,那是最可怕的事情。
记者:您自己,然后护着这一小片,最终能有什么用呢?
王成华:我想要做个榜样,都像这样,人家都说了:住山要养山才能靠山,你不养山,住到山上就想靠山,靠什么呀?
解说:一方面像护自己的命一样护着这片林子,一方面老人也有想不通的事情。
王成华:我有收音机,我听着上级不允许挖古树,我说这古树不都挖了嘛,谁也不把你怎么样,这就是想不通也得通。
记者:怎么叫想不通也得通?
王成华:你没办法嘛,你控制又控制不了,管又管不着,这不就是想不通也得通嘛。
解说:老王说,虽然他家不通电、不通路,但他宁愿这样像孤岛一样的生活。
记者:如果路通了,是不是这片林子就更危险了?
王成华:那就更危险了,快得很,就是快嘛,使车还不快嘛。
解说:几个月前,老王得了严重的肺病,他已经有几天没有像往常那样背着水壶、望远镜和相机巡山了。
记者:老王,这个树叫什么名字?
王成华:辛荑,化名叫望春花,它又是玉兰花。
记者:这个到夏天开花吗?
王成华:它就是春天开花最早。
记者:什么颜色的?
王成华: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有红色的。
记者:因为从这个树干来讲,一看笔直笔直的,肯定很漂亮。
王成华:对。
记者:你知道这棵树,如果在外面卖得多少钱吗?
王成华:去外面卖起码得两万,两万。
记者:如果有人来跟你商量买这树,卖不卖?
王成华:那我不能卖,不能卖。
记者:不能卖,为啥呀?
王成华:早就有人来,路他修我都没答应。
记者:要给你修路啊?
王成华:修路来买我这树,我没答应他。
解说:天色将晚,我们要告别老人了,老王的林子还能保存多久呢?我们无法知道答案。直到我们离开桐柏时,泉水湾村那棵被挖走的千年皂角也依然没有消息,它还活着吗?